第叁品 分別世間
第叁分別世間品分二:一、生者衆生世界;二、生處器世界。
甲一(生者衆生世界)分叁:一、分類;二、法之特點;叁、廣說自性。
乙一(分類)分二:一、叁界之分類;二、五趣之分類。
丙一、叁界之分類:
地獄餓鬼與旁生,人類以及六欲天,
即是欲界分二十,由地獄洲之差別。
如果通過“叁界之中煩惱性”等叁界的方式來說明心與心所等分類,那麼何爲叁界呢?即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欲界都有哪些呢?有地獄、餓鬼、旁生、人類與天界。地獄:由于以非福德的業力牽引或者心不歡喜,故而稱爲地獄,梵語那繞嘎,其中“繞嘎”是歡喜之義,“那”是否定詞。餓鬼:心裏挂念著飲食或者前往尋覓,一去不複返,爲此稱爲餓鬼。旁生:因爲頭橫著行走而稱爲旁生。人類:所有世間都被稱爲作意,原因是意識占主要部分,由此稱爲人類。天界:梵語得瓦,義爲擁有喜樂或安樂而盡情享受快樂,故稱天界,天界包括四大天王天、叁十叁天、離诤天、兜率天、化樂天與他化自在天,此六天是欲界天。如果對此等詳細分析,則地獄分爲八熱地獄、人類分爲四大洲(再加上餓鬼、旁生、六欲天),共有二十類。寒地獄與近邊地獄都是熱地獄的從屬,因而未單獨計算。天界在下文中還有闡述。以上包括地獄等一切處爲欲界,因爲它們是能增上不善業煩惱界的緣故。
此上住所十七處,即爲色界于其中,
初叁靜慮各叁處,第四靜慮有八處。
那麼,何爲色界呢?在功德與住所等方面都遠遠勝過了欲界,因而上面的十七處是色界,由于是超離了欲界並能增上自地煩惱、色相善妙的界的緣故。若問:假設色界以四禅所攝,那如何成爲十七處的呢?轉生色界之因分別爲四禅,其中因修持初叁靜慮上、中、下品禅定的不同而轉生的禅天分別是梵衆天等叁處禅天,其中梵衆天、梵輔天及大梵天爲初靜慮叁處;少光天、無量光天與極淨光天是第二靜慮叁處;少淨天、無量淨天與遍淨天爲第叁靜慮叁處。由于修第四靜慮有漏的上、中、下品四禅以及輪番無漏下、中、上、極上、最上品四禅的不同而轉生到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熱天、無煩天、善現天、善見天與色究竟天,前叁處是凡夫住處,後五處唯是聖者的住處,又名淨宮地。
無色界則無住所,由轉生而分四種,
彼處同分與命根,即心相續之所依。
何爲無色界呢?如前所說,無色界並沒有單獨的其它處所,原因是獲得無色界等持未退失的補特伽羅無論死于何處,立即就在那裏形成四名蘊而轉生于無色界。然而,根據修持禅定的賢劣程度不同,所轉生的無色界也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四種差別。若問:如果無色界根本無有色法,那無色界衆生的心依靠什麼呢?在無色界,衆生的心相續依于同類與命根不相應法。“亦”字是說還依靠凡夫、非具、得繩以及生等。下兩界不觀待色法的心難道不也是依于同類與命根嗎?欲界與色界有情是不依靠同類與命根的,因爲他們不離色法之想,並且力量微弱,而無色界衆生的心不觀待色法,原因是他們依靠等持力已遠離了色之想,而且力量強大。
丙二、五趣之分類:
彼中地獄等五趣,經中宣說各名稱,
非煩惱性非有記,所謂衆生非中有。
什麼是五趣呢?也就是叁界中的地獄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餓鬼、旁生、天界及人間這五趣,《宣說叁有經》中宣說了各自的名稱。那麼,五趣的自性是什麼呢?五趣的本體既不是煩惱性有覆無記法也不是不善法,又不是有記善法,假如是煩惱性與善法,那麼就不包括聖者與斷絕善根的衆生了,因此五趣是無覆無記法。這些趣的衆生被稱爲有情,但它們不是中有,因爲經中說除五趣外之不同中有。
若問:如果決定有五趣,那非天屬于哪一趣呢?按照阿阇黎聖者無著的觀點,非天包括在天界中,其理由是非天的身體、受用可與天界相比,並且是天人聯姻的友伴,但因失去了天法而被稱爲非天,這是對下劣加否定詞的稱呼。
乙二(法之特點)分四:一、七識處;二、有情九處;叁、四識處;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
丙一、七識處:
身不同與識不同,身不同與識一致,
相反以及身識同,無色界中初叁處,
此等即是七識處,余者非有彼能毀。
若問:既然經中說“七識處、心九處,有色衆生身異、想亦異,如諸人與有天,此爲第一住識……”其中所說的這些是什麼意思呢?經中所說的意思即是指:(一)身與識二者都不同的衆生是人類與諸欲天,它們的身體顔色、形狀與行相均各不相同,識也是有苦樂等舍的不同之故。(二)身不同、識相同的是梵衆天界的新生天人,原因是他們的身體、顔色、言語、衣裳等與大梵天相比都要小;而他們的心識均相同,大梵天認爲這些天人都是我的意願所造的,新生的所有眷屬也覺得我們是由大梵天的意願所生,因此他們的識是一致的。(叁)與身體不同、識一致相反,身一致、識不同的是二禅天的天人,原因是他們的身體都同樣是光的自性,而且顔色、相、形狀也是相同的;而他們的心識卻不同:如果對正行的意樂生起厭煩,則現前未至定,如若對未至定生起厭惡,則現前正行的意樂,因而他們的心識是不同的。(四)身、識二者均一致的是叁禅天的天人,他們身體的顔色等相同的緣故。識:心樂相同之故。此外,無色界的初叁處也是識處,因經中雲:“彼處無色界衆生……”以上所說的即是七識處。
爲什麼叫識處呢?因爲在這些地方識以愛的方式得以增上。若問:其它的心處也同樣有,那爲什麼只將它們稱爲識處呢?除前面所說的這些以外剩余的叁惡趣、第四禅、有頂不是識處,原因是這些能摧毀彼識。那麼是如何摧毀的呢?所有惡趣是以痛苦摧毀,第四禅的無想天以因果無想定而摧毀,有頂則以滅盡定而摧毀。
丙二、有情九處:
有頂無想天衆生,經說有情之九處。
因于不欲之中住,是故其余非稱處。
什麼是衆生九處呢?剛剛講的七識處,加上有頂、無想天衆生即是經中所說的有情九處。那麼,惡趣以及無想天衆生之外的第四禅爲何不叫有情之處呢?叁惡趣不叫有情之處,其理由是這些衆生由業魔幹擾而在不情願中安住于此,如同關在監獄裏一般。或者說,此二者之所以不叫有情之處是因爲有情之處具有想從他處來此而不願去往他處的心態,而惡趣不具備這兩種特點。無想天以外的第四禅的一切凡夫想到無想天去,所有聖者想趨至上面的涅槃。
丙叁、四識處:
四處有漏之四蘊,自地獨識未說處。
識處也可以說有四種,即是惡趣到有頂之間的有漏四蘊。那麼,一切有漏蘊都是識處嗎?不是,而是自地的有漏蘊,而不是他地的有漏蘊與無漏蘊,原因是識處的含義是指的識以愛而住留,而在無漏與他地現在未住之故。那麼,識蘊爲何不叫識處呢?單獨的識蘊不能稱得上是識處,因爲此處是就住所與住者不同而言的,識是住者(而不是住處),譬如,國王不是他自己的座墊。
丙四:觀察七識處與四識處所攝之義:
如若歸納有四類。
那麼,有沒有爲七識處所攝而不爲四識處所攝等現象嗎?對此問題如果歸納而言,則有四類。哪四類呢?一、爲七識處所攝不爲四識處所攝:諸如七識處中的識蘊;二、爲四識處所攝不爲七識處所攝:諸如四識處中的第四禅者、有頂以及惡趣的有漏蘊;叁、既不爲七識處所攝也不爲四識處所攝:諸如第四禅、有頂及惡趣的識蘊;四、既爲七識處所攝又爲四識處所攝:諸如七識處中識蘊以外的有漏四蘊。
乙叁(廣說自性)分叁:一、識入之理;二、識住之理;叁、識去之理。
丙一(識入之理)分二:一、所入之處;二、入者中有。
丁一、所入之處:
有情具卵等四生,人與旁生具四種,
一切地獄與天界,中有唯有一化生,
餓鬼亦有胎生二。
叁界有情有幾種生呢?叁界有情之生有卵生,以及“等”字所包括的胎生、濕生與化生四種。那麼,任何衆生有哪幾生呢?人類有四生,諸如初劫的人是化生;我乳國王爲濕生;卵生:諸如船只毀壞的商人與鶴交媾而生下的長老劄與長老劄雄;胎生,現在的大多數普通人。旁生也有四生,比如說四生的大鵬以四生的龍爲食。一切地獄、天界以及中有的衆生是化生,原因是它們的業力強大。大多數餓鬼都是化生,也有胎生的,其理由:一餓鬼對大目犍連尊者說:我晚上生了五個兒子,白天生了五個兒子,雖然將它們一一吃掉了,但我仍不滿足。那麼,這些生中何者是善妙的呢?化生、濕生、胎生、卵生中前前善妙,因爲它們分別不害于自他二者、不害他者、自己一次受苦、兩次受苦而生之故。
丁二(入者中有)分五:一、本體;二、能立;叁、身相;四、法之差別;五、入生之理。
戊一、本體:
死有中有間蘊生,未至應至之境故。
既然說“中有唯有一化生”,那麼中有的本體是什麼呢?五蘊相續在死有與生有之間産生。那麼,中有不是來世的理由何在呢?中有不是後世,原因是它尚未到達應到的目的地。
戊二(能立)分二:一、理證;二、教證。
己一、理證:
中有並非是後世,如谷相續同法故。
影像本體不成立,及不同故非比喻,
若一無有二共存,非相續因二法生。
大衆部承許說:中陰不存在,理由是生有被死有稍稍中斷便出生。
實際上,所謂的中有並不是被死有稍稍中斷而産生的,就像種子生苗芽、苗芽生莖等是不間斷産生的,糧食的相續與相續趨入是相同的緣故。
如果對方說:這是不一定的,如鏡子裏的面像是他面容的相續,但是由面容中斷而進入的。
雖然你們認爲鏡子裏的面像是面容的相續,生有是死有的相續,其實並不是中斷而進入的,你們的這一比喻不恰當,因爲鏡中的面像本體並不成立,故而不是正確的比喻,在一位置上兩個異體的色法不可能同存。再有,你們上面…
《俱舍論釋 第叁品 分別世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