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品 分別業
第四分別業品分二:一、連接文;二、真實宣說業。
甲一、連接文:
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衆生業所生。
若問:上述的器世間是誰所造的呢?並非是誰所造的,各種各樣的苦樂與賢劣器世間等均是由一切衆生善不善業産生的,這是承上啓下的連接文。
甲二(真實宣說業)分二:一、業之本體;二、經中所說名稱。
乙一(業之本體)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丙一、略說:
彼分思業思作業,思業即是意之業,
思作業爲身語業,彼等有表無表業。
既然說“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衆生業所生”,那麼業有幾類呢?業有兩類,即思業與思所作業。它們的本體是什麼呢?思業是指與意識相應並能起動對境身語現行的心所,因此屬于意業。思所作業是指身業與語業,因爲是由思維引發的緣故。若對此等加以分析,則各分有表業與無表業兩種。
丙二(廣說)分叁:一、業之自性;二、叁業總法之差別;叁、無表業之分類。
丁一(業之自性)分二:一、有表業;二、無表業。
戊一(有表業)分二:一、身之有表業;二、語之有表業。
己一、身之有表業:
身有表業許形狀,並非是指行他境,
有爲刹那壞滅故。無因之中不生業,
生因亦成壞滅者,成二所取塵無有。
既然說“彼等有表無表業”,那到底什麼是身之有表業呢?有部宗承許說:身之有表業的法相即是由自己的心思所引發的一種形狀,並且通過此形狀自己的發心能被他衆了知。事相:在行走、頂禮、殺生等時候,異熟身與長養身以外不同身體的成實形狀。
對此,犢子部的論師說:身體刹那不滅而前往其他對境即是有表業。
經部宗反駁說:有表業並不是身體刹那也不滅地前往他境,爲何這麼說呢?因爲一切有爲法均是刹那性的,自己形成即滅亡之故。
如果對方說:這一點不成立,因爲滅法觀待未來的因。
駁斥:如果不存在其他的滅因,那任何實法都不可能壞滅了,原因是實法壞滅觀待未來之因,如果按照你們的說法,那麼能將瓷瓶染爲紅色的火焰也成了瓷瓶的毀滅者,可是它非但沒有毀壞瓷瓶的紅色反而使它的紅色變得更加鮮豔。但你們不能如此承認,一因産生二果矛盾之故。
經部宗又對有部宗說:如此一來,身體的長形也就成了兩個不同根識的所取對境,因爲可依靠眼根見到、依靠身體接觸而了知的緣故。這一點你們也不能承認,原因是一個對境産生兩個有境相違。
實際上,有表業並不是實有的,如果它是實有的,就必須是具有積集微塵形狀的一法,但它不具有,因爲它是無分之法。
己二、語之有表業:
所謂語之有表業,即指語言之聲音。
語之有表業是指文字之自性語言的聲音。法相:通過自己發心而引出的任何語言,能使他者了知自己的等起。
戊二(無表業)分叁:一、教證依據;二、因大種之差別;叁、法之差別。
己一、教證依據:
經說叁種無垢色,增上未作道等故。
既然說“彼等有表無表業”,那麼無表色存在有何依據呢?這是有據可依的,如經中宣說了“有見有對色、無見有對色、無見無對色”叁種,其中的無見無對色不外乎是指無表色。又所說的“無垢色”就是指的無漏戒,還有經中雲:“實生福德恒時增上”,如果這裏所說的實生福德是指有表色與心,那麼自己處于睡眠狀態等時就不會産生(因而指的也是無表色)。所說的“自己未作之業道等”也同樣是無表色,譬如唆使別人殺生等,當對方斷命時,唆使者就造了不善業。因此它除了無表色外均不合理。“等”字還包括所說的見道入定階段也具有八正道。如果不具有無表色,那正語與正業也就不應理了。再“比丘心思他散時也具戒”,這也證明如果不存在無表色,那絕對不可能。“戒如過河之橋梁”也意味著無表色不存在的這種說法不合理。“法處所攝色”也說明了如果無有無表色則不應理這一點。
阿阇黎世親論師說:以上所說的這些教證作爲無表色存在的依據是不恰當的。實際上,所謂的“無見無對色”是指以等持力顯現的色法。“無垢色”真正的含義是以無漏的等持力而顯現的色法。“七種實生福”與“七種非實生福增上”也是指依靠緣殊勝對境的心來世定生異熟果報的習氣存于心相續中使得相續改變的差別。“自己未作圓滿業”意爲以前自己曾經差遣他人,對方真實造業,致使積累了定得報應的習氣等。“法處所攝色”指的是以等持力而生顯現色法。所說的“八正道”真正的含義是後得時不入邪語而獲得趨入正語之因無漏法。“心思他散時也具戒”是就先依儀軌受戒之心來守戒,心思外散時對治的正念也存在而言的。“戒如過河之橋梁”也僅是指知慚而憶念承諾不造罪業從而不作破戒之事的意思。所謂的七種實生福,如雲:“供養經殿堂,座墊生活資,護理驟病者,劣境時布施,即七實生福。”關于七種非實生福,又如雲:“于佛住預去,入途至見聞,聽法與持教,歡喜生信心,即七非實福。”
己二、因大種之差別:
欲界所攝無表色,刹那大種中産生,
後由過去大種生。有漏身及語之業,
自地大種作爲因,無漏隨生處大種。
既然前文中說“一切大種作爲因”,那麼無表色是由與自己同時的大種産生還是由不同時的大種産生的呢?屬于欲界的戒、惡戒、中戒所攝的所有無表色第一刹那是由與自己同時的四大種産生,這是指能産生本體的大種,就像輪子在地上轉動要用手來推一樣。此後是由過去的大種所生,因爲身體群體中具有的現在所有大種只能作爲已生之法存在的依處,如同輪子轉動之地一樣。
那麼,到底是由與自己一地大種産生的還是他地大種産生的呢?有漏的身語有表業與無表業是由自地大種産生的,而不是由他地大種作爲因而産生的,原因是被異地的愛所隔斷。無漏的無表業由自己轉生的所依身份之大種所産生,由于是大種所造而必須依于大種,又因是無漏法而不包括在(叁)界的範疇內,所以必然不存在所謂由此地大種所生的說法,因爲不會從無漏大種中産生之故。
己叁、法之差別:
無表色爲無執受,等流所生有記別。
等流執受大種生,由叁摩地所産生,
大種則是無執受,長養同體中産生。
若問:無表色是有執受還是無執受,是叁生中的哪一種?無表色是無執受,由于是無對法而非爲苦樂之所依故;是等流生,因爲除了初聖者以外均由同類因所生之故;不是異熟生,因爲它必定是善不善法之一;也不是長養生,因爲它不是微塵積聚的色法之故;它也是有記別法,原因是爲衆生相續所攝。
那麼,無表色的因大種是有執受、無執受等何者呢?欲界的無表色的因大種是等流與有執受大種所生,原因是它由同類與現在身體群體中的大種産生,這也是就欲界的七種身語所斷而言的。等持中所生的無表色的因大種是無執受的,它是從長養與四大種相同因中産生的,原因依次是僅以入定而生;依靠等持而增長;生戒的心無有異體,大種也就無有不同。
丁二(叁業總法之差別)分二:一、真實宣說叁業總法之差別;二、旁述。
戊一、真實宣說叁業總法之差別:
無表業無無記法,其余業則有叁種。
不善欲界中存在,色界亦有無表色,
有表業于具尋處,欲無覆因無等起。
以上叁業(指無表業、有表業與思業)是善、不善、無記法哪一種呢?無表業沒有無記法,因爲它必定是善不善中的一種。此外的有表業與思業均有善、不善、無記法叁種,有表業從等起方面來說具有叁種,思業以相應的方式具有叁種。
那麼,它們屬于哪一界呢?不善業在欲界中有,而上界中是沒有的,因爲上界中無有叁種根本不善以及無慚無愧之故。色界中也有無表色,原因是具有禅定無漏戒。“亦”字是說欲界中也有無表色。有表業在具有尋的一禅以下有,在此之上是沒有的,因爲(一禅以上)無有有表色等起的尋思之故。欲界中也不存在有覆有表色。爲什麼呢?因爲與欲界之二見相應的有覆無記法是見斷,它是內觀之法不存在有表色等起。
戊二(旁述)分叁:一、善等之分類;二、宣說等起;叁、法之差別。
己一、善等之分類:
解脫即是勝義善,根本慚愧本性善,
相應彼等相應善,所作等爲等起善。
相反不善有勝義,無記法即前所說。
若問:善等唯一是就發心而安立的嗎?不是,因爲善法有勝義善等四種。它們到底是指什麼呢?解脫是勝義善,因爲它遠離一切痛苦最爲安樂之故,就像人本身無病就稱安樂一樣。叁根本善以及知慚有愧爲本性善,原因是它們不觀待他法本身即是善法,就像對症之藥一般。與此等善相應的所有心與心所是相應善,因爲相應善法而立爲善之故,如同與對症之藥配合的飲料一樣。這些善法以發心引出的身語之舉止言談等是等起善,以發心是善法而安立爲善之故,就像與對症之藥配合的飲料中出的乳汁一樣。
與上述這些善業相反的是不善業。也就是說,輪回是勝義不善,因爲被痛苦所縛最不快樂之故,如病痛一般;叁根本不善與無慚無愧是本性不善,原因是不觀待他法本身爲不善法,如不對症之藥。與此等不善相應的所有心與心所是相應不善,以相應不善而立爲不善法之故,如與不對症之藥配合的飲料一樣。以這些不善發心引起的身語之業爲等起不善,以發心不善而立爲不善之故,如與不對症之藥配合的飲料中出的乳汁一樣。勝義無記法是指前文中所說的非抉擇滅與無爲法的虛空。
己二、宣說等起:
所謂等起分二種:即因彼時之等起,
其一初心二正心。見斷之識爲加行,
意爲修斷乃二者,五根識則爲正行。
若有人說:如果見斷不能引發有表色,那麼顯然已與經中所說的“邪見中生邪分別、邪語、邪業”相違,因爲邪見是見斷之故。
等起有兩種,即是所謂的因時等起與彼時等起。其中第一因時等起是指最初的發心,如同加行一樣;第二彼時等起是指正在行事時的心,猶如正行。這其中與見斷…
《俱舍論釋 第四品 分別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