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帕奧禅林清淨之旅
Upekkhananda
前言∶隨著緬甸禅修大師——帕奧尊者 (Pa-Auk Sayadaw)近幾年來積極地在海外各地弘揚佛法與主持密集禅修營,再加上尊者中英文著述的普及流通,有關帕奧禅林止觀禅法的內容也逐漸被介紹到馬來西亞的佛教界來,讓許多佛教人士對南傳上座部佛法有了全新的認識,糾正了一些人對上座部佛教存在的某些錯誤見解和觀念,同時也吸引了許多人對修禅的興趣。因其教法殊勝,近年來前往帕奧禅林參學或“朝聖”的馬來西亞人日益增加。在帕奧禅林的外國人當中,馬來西亞人還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無論是抱著參學、求法或朝聖的目的,在還沒有啓程前往帕奧禅林之前,事先收集一些相關的資料、資訊,做一些事前的准備是必要的。目前在網絡上也不乏禅林參學記之類的相關資訊,有許多是由中國、臺灣或香港的參學者編寫的。
在學[1]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爲有興趣到帕奧禅林參學的佛友詢問[2]時,才萌發了想要編寫一篇大馬[3]版〈帕奧禅修之旅〉的念頭,專爲有志于爲自己的生命步上清淨之旅的善人們提供一些參考,以及與大家分享在學在帕奧禅林修行一年的一些經驗和心得。在學才疏學淺,加上編寫倉卒,如果文句中有出現疏漏或不當之處,敬請諸位方家多多包涵和指教。
願籍此文章獻給所有——
有興趣到緬甸帕奧禅林參學的人們,
要在禅修方面突破頸瓶的禅修者們,
想多些認識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人們,
對禅修、四念處有興趣的學佛者們,
徘徊在十字路口、摸索著要修什麼法門的行者們,
願意跟隨佛陀足迹的善者們,
追憶佛陀時代的古風與榮景的人們,
想要探索這世間無上寶藏的尋覓者們,
願意爲自己開啓一扇不死之門、接受不死甘露洗滌的有慧人們,
以及在無盡漫長的輪回路上、身心皆疲倦的旅人們。
注:[1]文中的「在學」是筆者對自己的稱呼以取代“我”的代名詞,除了藉此提醒自己還在學習以外,也提醒自己根本不是一個永恒實在的個體或者有個獨立的“我”在裏面;“我”只是一堆心(citta)、心所(cetasika)、業生色(kammasamunnhanarupa,即是現代的基因學所稱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心生色(cittasamunnhanarupa)、時節生色(uttusamunnhanarupa)和食生色(aharasamunnhanarupa)這些零件組成的精神與物質現象的綜合體而已。
注:[2]筆者曾經在2006年初到緬甸帕奧禅林潛修一年,回來大馬時並無意編寫一些回憶錄或心得。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有一位也有興趣到帕奧禅林禅修的佛友向筆者詢問有關資訊後,覺得由曾經到緬甸修行過的大馬人所編寫的參學指南、修行心得等相關資訊幾乎很缺乏,在有所感觸下助成編寫這篇文章的因緣,並在文中綜合了相關的參學指南、一些資訊、經驗、個人心得與感想。希望能籍著此文的資訊和經驗提供一些方便給日後有心到帕奧禅林修行的人們,也純粹與有興趣到禅林修行、想多了解帕奧禅林或對禅修有興趣的人們分享筆者的一些個人的經驗、淺見與心得。
注:[3]馬來西亞爲東南亞一個多元種族的回教國家,一般簡稱爲大馬。這裏的民族大約有叁十多種,主要的叁大民族爲馬來人與土族,占了總人口的60%,華人則占有25%以及印度人7。04%。雖然是回教國家,但大馬的種族都享有宗教與文化自由,各傳承的佛教團體更在大馬的華社間百花齊放,較普遍的有南傳佛教(也即被訛稱的小乘佛教)與北傳佛教(即俗稱大乘佛教);藏傳佛教近幾年來也在大馬佛教界異軍突起。
爲何要去帕奧禅林?
有人說,這裏是世外桃源;
有人說,這裏是人間淨土。
有人說,這裏地靈人傑;
有人說,這裏藏龍臥虎。
有人說,這裏猶如回歸佛陀時代;
有人說,這裏能覓回行將湮沒的遺教傳承......
無論如何,
追求真理、熱愛正法的人們,
這裏確實能爲您提供潛心禅修的一方淨土......
——緬甸帕奧禅林
在學的心目中,帕奧禅林是一所國際大學,它的地位甚至比國際聞名的牛津、哈佛或劍橋大學還有過而無不及的。這所大學的中興者就是當代聞名的國際止觀禅修大師——帕奧尊者。
帕奧禅林是怎麼樣的一所大學呢?在這所「生命大學」裏,“學生們”所學的都是超越一般世間學識的法則,通過實踐戒德與培育定力來栽培內心的X光(也稱智慧之光),強化內心的「顯微鏡」來如實知見世間最透徹的物質現象(rūpa,色法)和精神現象(nāma,名法),解剖根深蒂固的“我”和這個世間的本質,比牛津、劍橋或其他著名的學府更加徹底的分析和洞察生命和物質現象。在這世間,即使再先進、再強力的電子顯微鏡,也比不上由具有定力的心所開發出來的古老顯微鏡之威力(然而,佛陀「顯微鏡」的威力更是一切有情所不能超越的)。
爲現代物理學家所認同的原子、中子、分子、亞原子、粒子、質點、核子、電子、誇克等等,其實早在兩千六百多年前就已經被佛陀的超級「顯微鏡」發現了。在佛陀的教育中,它們被命名爲色聚(rūpakalāpa)。不過,這些微細物質依然還不是最微細而不可再分解的單位[4],它們只是由二十八種究竟色法所組成的一堆色聚罷了。佛陀更進一步解釋了二十八種究竟色法的生起之源,它們是由業(kamma,過去所造下的善心與不善心裏的思心所)、心(citta)、時節(utu,熱能)和食物(āhāra,營養素)這四種原因所産生的。
在目前的物理常識中,光速被認爲是最快的,沒有任何一種物質的運動速度能比得上光速。然而,在佛陀的超級「顯微鏡」照見之下,光只是一堆叫時節生色(utusamu
hānarūpa)的色法而已,它們生起之後又滅去,滅去之後又生起.....滅去.....生起.....滅去.....所謂的光速只是這種物質生滅的過程而已。然而,即使光速的生滅再快也好,它依然還不是最快的,生滅最快的莫過于是能夠取物質現象爲所緣(目標)、能覺知光速的“心”(精神現象,稱爲名法)。佛陀說過:『我不見有任何一法的生滅比心更快的,我不見有任何一法的無常比心更無常』。一個色法的從生到滅的這一段極爲短暫的時間內,已經有十七個“心”相續地生起又滅去。心的壽命稱爲一個“心識刹那”(cittakkha
a),是指心從生到滅的時間單位。這個時間單位可以認爲是最短暫的,心的生滅速度是光速所無法比擬。即使是在一閃電之間,即已有數十億個心識刹那生滅過去。
在一個心識刹那的單位時間內,心只能緣取一個所緣作爲識知對象。由于心的生滅速度實在太快了,讓有情誤認爲一切的感知現象都是真實存在,並同時發生的。也因爲被這顆極迅疾的心蒙騙,有情才産生了“自我”的錯誤知見。唯有通過足夠強的定力而引發出來的智慧之光或「顯微鏡」,才能如實地分析、洞徹、透視這如此迅捷且微細、刹那生起又消逝的“心”;一顆擁有定力的心才能如實照見“心”的真相,進而揭開“我”的假相。世界上能夠産生巨大能量的東西並不是什麼原子或核子,而是一顆被調伏和經過訓練的心。以世間常識難以解釋的神通現象,即是經由調伏了的心而引發的,所以佛陀說擁有定力者的定境是四種不可思議法[5]之一。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
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
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爲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
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
實踐與體驗而産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
佛教符合這種特征。
——愛因斯坦
出自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書
在一百年來年剛發展的生物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生命科學、瀕死研究學等等學科在精英們專心致志下所研究出來的結果,其實都不斷的在支持著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已經對弟子們所教導的教育,換句話說,科學家是在以現代的語言和方式解釋一部分的佛法,只不過這些學科僅是從現象的表層上得到不究竟的數據、某些程度的統計與結論而已。然而在帕奧禅林所能學到課程卻遠遠超越了世間的一切學科,當一個人真正修完這裏所授的止觀課程後,他將破除所有存在于內心的、對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疑惑,去除常見(sassata-di
hi)、斷滅見(uccheda-di
hi)、我見(atta di
hi)、無因見(ahetuka-di
hi)、無作用見(akiriya-di
hi)、創世主、主宰者、梵我、靈魂轉世(其實在新的生命開始時沒有一個神識前來投胎,而只是一堆名色法的相續流)、中陰身(有情的結生是在死亡之後立即發生的,從過去生到現在世之間,並不存在所謂的中間階段)等種種邪說和邪見。同時,他因爲擁有了正知正見,從而摒棄了種種無法導向解脫的禁忌(即戒禁取sīlabbattaparāmāsa,如認爲吃素、斷食、苦行、持咒、灌頂、祭祀、祈禱等能夠斷除煩惱)和繁瑣的儀式。如果一個人想要真正地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的話,那麼這所大學是值得去留學的。在這世界上很難找到像帕奧禅林這樣完全免除學費,而又包吃住的“大學”。 帕奧禅林學程表(點擊圖)
一個有定力者可以借助內心的智慧之光來引導自己的心靈看見許多一般肉眼在過去所看不到的事物,他能夠回憶起自己許多…
《緬甸帕奧禅林清淨之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