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句經 Dhammapada

  白話佛經

  

  法句經(Dhammapada)

  敬法法師譯

  

  第一:雙品

  

  l·心是諸(名)法的前導者,心是主,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邪惡之心言行,痛苦將跟隨著他,有如車輪跟隨拉車之牛的足蹄。

  

  2·心是諸(名)法的前導者,心是主,諸(名)法唯心造。若人以清淨之心言行,快樂將跟隨著他,如影隨形。(注:名法是指五蘊中的受、想、行與識,心則是指識。)

  

  3·“他辱駡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若人懷有是心,怨恨不得止息。

  

  4·“他辱駡我,打我,擊敗我,掠奪我。”若人不懷是心,怨恨自然止息。

  

  5·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慈愛方能止恨,這是永恒的真理。

  

  6·除了智者之外,他人皆不了解:“世人終須一死。”(由于無知,他們繼續爭論。)智者明了這點,因此一切爭論得以平息。(注:他人是指愚者。)

  

  7·住于欲樂中的人,放縱六根(感官),食不知足,怠惰與不事精進,他肯定被魔王製伏,如強風吹倒弱樹一般。

  

  8·住于觀照不淨法的人,防護六根(感官),知足于食,充滿信心與精進力,他肯定不會被魔王擊敗,如狂風搖不動岩嶽一般。(注:在此魔王是指煩惱魔。信心是指對佛法僧不動搖的信心,以及對業報的信心。)

  

  9·未脫離煩惱之汙染,不自製與不真實的人,卻身披橘色袈裟,那是他所不配的。

  

  10·已棄除煩惱之汙染(1),戒行具足,具備自製與真實的人,真正配得上身披袈裟。

  

  (注1)即以四道智根除了諸煩惱。

  

  ll·把不真實的視爲真實,把真實的視爲不真實。持此邪思惟的人,不可能覺悟真實法。

  

  12·視真實的爲真實,視不真實的爲不真實。持此正思惟的人,得以覺悟真實法。

  

  13·雨可以滲透屋頂粗陋的房子,欲念亦可滲透尚未受到培育的心。

  

  14·雨滲不透屋頂精良的房子,欲念亦滲不透已受到良好培育的心。(注:培育是指修習止禅與觀禅。)

  

  15·這一世他感到悲哀,來世他一樣感到悲哀,造惡者在今生與來世都感到悲哀。當憶及自己汙穢的行爲時,他感到悲哀與苦惱。

  

  16·這一世他感到喜悅,來世他一樣感到喜悅,行善者在今生與來世都感到喜悅。當憶及自己清淨的善業時,他感到喜悅,非常的喜悅。

  

  17·這一世他受苦,來世他一樣受苦,造惡者在今生與來世都受苦。想到“我造了惡業”時,他感到痛苦。再者,當投生至惡道時,他會遭受更多的痛苦。

  

  18·這一世他快樂,來世他一樣快樂,行善者在今生與來世都快樂。想到“我造了善業”時,他感到歡喜。再者,當投生至善趣時,他更加快樂。l9·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然而並不依法實行,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

  

  20·即使他只背誦了少許經典,然而真正依法實行,舍棄貪嗔癡,如實知見後得以令心解脫,不再執著于今生與來世,他得以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注:沙門生活的利益是指道果。)

  

  第二:不放逸品

  

  21·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有如早已死去。

  

  22·明了這道理,不放逸的智者樂于精進、樂于聖界。

  

  23·他持續地修禅(止觀),持恒者得以體驗解脫:至上的涅槃。(注:念有叁種,即:與善心、果報心、唯作心相應的念,但絕不會有與不善心相應的念。不放逸即是指與善心相應的念心所。)

  

  24·若某人精進、有正念與身語意清淨、慎重行事、防護諸根、依法生活及不放逸,他的聲譽與幸福得以增長。

  

  25·通過不放逸、正念、戒律與防護諸根,智者使自己成爲一座洪水無法淹沒的島嶼。

  

  26·愚者恣情放逸,智者則如守護珍寶一般,珍惜地守護著不放逸。

  

  27·因此人們不應放逸,不應沈湎于欲樂,因爲勤奮的人,通過禅修,即會得證至上樂。

  

  28·智者以不放逸去除放逸,登上智慧的高樓,已斷苦的他看著苦難的衆生,如智者立足于山頂,向下看著平原的愚人。

  

  29·在衆放逸人中不放逸,在衆昏睡人中保持警覺,智者有如良馬迅速地前進,把疲憊的馬遠遠抛在後頭。

  

  30·由于不放逸,摩伽婆得以生爲諸天神之王。精進永遠受到贊賞,懈怠永遠受到責備。(注:摩伽婆是摩卡羅村的青年,由于造路與清除平地,而得以投生爲帝釋天王。)

  

  31·樂于精進與視放逸爲危害的比丘,有如火焰般前進,燒盡一切大小的束縛。

  

  32·樂于不放逸而視放逸爲危害的比丘,絕不會倒退,事實上他已非常接近涅槃。(注:不會倒退是指止觀禅修不會倒退。)

  

  第叁:心品

  

  33·心是飄浮不定的,難以控製,難以防護。智者訓練其心,使它正直,如矢師矯正箭一般。

  

  34·如把水中魚取出投擲于地時,它會跳躍不安;當把心帶離欲界以脫離魔界時,它亦跳躍不安。(注:魔界是指煩惱輪轉。)

  

  35·心難以受到控製,它非常迅捷輕浮,隨著喜好飄蕩與停留。能訓練心是很好的,因爲已受到訓練的心能帶來快樂。

  

  36·心是非常難以察見的,它極度的微細,隨著喜好飄蕩與停留。且讓智者防護其心,因爲受到防護的心能帶來快樂。

  

  37·心獨自四處飄蕩遠遊,它是無色的,住于心室。能製伏己心的人,得以解脫魔王的束縛。(注:心獨自飄蕩是指在同一個心識刹那裏,只能有一個心識生起。只有在前一個心識滅後,下一個心識才會生起。心是依靠位于心室裏的心所依處而生起的。)

  

  38·若某人的心不安定,對正法無知,信心動搖不定,其智慧決不會獲得圓滿。

  

  39·若某人的心已無貪無嗔,若他已舍棄善惡兩者,如此警覺之人是沒有怖畏的。(注:已舍棄善惡即已成爲阿羅漢。阿羅漢已根除了貪嗔癡,是不會再造業的,包括善惡兩者。他的一切身語意行爲都只是唯作而已。)

  

  40·明了此身脆弱如瓶,他培育己心至固若城堡,再以智爲武器向魔王奮戰。過後他繼續保護己心,毫不執著于勝利。(注:不執著于勝利是指不執著于所獲得的禅那,而繼續修觀直至證悟阿羅漢道智。)

  

  41·噢,不久之後,這失去心識的身體將躺在大地,就像無用的木頭般被丟棄。

  

  42·敵人可能傷害敵人,怨家可能傷害怨家;然而導向邪惡的心,卻會帶給自己更大的危害。

  

  43·不是母親,不是父親,也不是任何親戚,能比得上導向于善的心,可爲自己帶來更大的幸福。

  

  第四:花品

  

  44·誰能征服大地(即此身)、閻魔界(即四惡道)與人天界?誰能如熟練的花匠采花般,印證善說的真理之道?

  

  45·聖學者將征服大地、閻魔界與人天界。聖學者能如熟練的花匠采花般,印證善說的真理之道?(注:學者是至少已證悟須陀洹道,但還未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

  

  46·知道此身如水泡般無常,以及覺知它如海市蜃樓般毫無實質,他將切斷魔王之花,脫離死亡之王的視線。(注:魔王之花是指叁種輪轉,即煩惱輪轉、業輪轉與果報輪轉。)

  

  47·采(欲樂之)花的人,心執著于欲樂,他被死亡帶走,如酣睡之村被洪水沖走。

  

  48·采(欲樂之)花的人,心執著于欲樂,他無法滿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49·如蜜蜂采花粉時,不損傷花朵,亦不損傷其色及香味,只取其蜜,而後飛走。且讓聖者同樣(不損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財富)地在村子裏活動。

  

  50·不應觀察他人的過失,或已做與未做的(善惡)事;應只省察自己已做與未做的事。

  

  51·如美麗卻不香的花朵,不能爲戴花者帶來香氣;同樣的,不依言實行之人的善語,亦是沒有結果的。

  52·如美麗且香的花朵,能爲戴花者帶來香氣;同樣的,依言實行之人的善語,(肯定)是有結果的。

  

  53·如花匠能用群花製造許多花飾,還需生死的人亦可(依于信心慷慨地善用其財富)做許多善事。

  

  54·花香不能逆風吹送,檀香木、多伽羅及茉莉之杳亦不能;只有具德者之香才能逆風吹送,具德者之香能吹送至一切方向。

  

  55·有檀香木、多伽羅、蓮花及茉莉之香,然而,戒行之香遠勝一切香味。

  

  56·多伽羅與檀香木之香是微不足道的,具德者之香才是最勝的,甚至能向上飄送至天界。

  

  57·魔王找不到戒行具足、精進,及以正智獲得解脫者所行之道。(注:阿羅漢已不會再生,魔王盡了全力也找不到阿羅漢死後去了那裏。)

  

  58-59·如在大道旁的垃圾堆中,可能長著芳香的蓮花;在衆生雜堆中,亦可能出現佛弟子,其智慧的明亮,遠遠超越盲目的凡夫俗子。

  

  第五:愚人品

  

  60·對于無法入睡的人,黑夜實在漫長;對于疲憊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遙遠;對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輪回極漫長。(注:一由旬大約有七英裏。)

  

  61·在旅途上,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就讓他堅定地獨自前進,絕無與愚者爲伴這一回事。

  

  62·“我有兒子,我有財富。”因此(執著的)愚者感到苦惱。事實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兒子與財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這點是個智者;自以爲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即使愚人盡其一生親近智者,亦不能知見真理,如勺子不知湯的味道。

  

  65·利慧者雖只與智者相處片刻,卻能迅速地知見真理,如舌頭能知湯的味道。

  

  66·對于無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敵人,他四處造下惡業,帶來苦果的惡業。

  

  67·若做了某事會後悔,以及受其果報時,他淚流滿面地悲泣,那即是沒有善行其事。

  …

《法句經 Dhammapada》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譬喻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