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 原譯 中華佛典寶庫 蓮花光明洲譯經會同修現代漢語轉譯
原 文: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注一)
現代漢語譯文:就如我所聽聞的那樣,一次,佛在迦毗羅衛國。
原 文: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現代漢語譯文:那時,淨飯王來拜見佛,以頭面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向佛說:
原 文:欲所請求。以自濟度。唯願世尊。哀酬我志。
現代漢語譯文:我想請求世尊教誨以便自我救度,希望世尊慈悲,滿足我的願望。
原 文: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注二)
現代漢語譯文:佛說:凡是與修福修戒定慧有關的願望,國王可以隨意問。
原 文:王白佛言。世尊。已爲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製戒輕重。
現代漢語譯文:國王對佛說:世尊,您已經爲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製定了戒相上的輕重。
原 文:唯願如來。亦爲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現代漢語譯文:希望如來也爲我們這些優婆塞,分別講述五戒中的可忏悔與不可忏悔的情形,使我們認識到戒的相狀差別而無疑惑。
原 文: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
現代漢語譯文:佛說:善哉善哉!憍昙,以我本意,早就想爲優婆塞分別五戒戒相。
原 文: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叁塗故。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有善男子,受持五戒而不犯的,因爲這個因緣,定當得成佛道。如果有犯戒而不忏悔的,就會常墮叁途道。
原 文:爾時佛爲淨飯王種種說已。王聞法竟。前禮佛足繞佛而去。
現代漢語譯文:其時佛爲淨飯王說種種法,國王聽完,上前頂禮佛足,右繞佛後離去。
原 文:佛以是因緣告諸比丘。我今欲爲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注叁)
現代漢語譯文:佛因爲這個因緣對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爲優婆塞們說明犯戒輕重,可以悔過忏除的和不能按作法忏可以忏除的罪。”
原 文:諸比丘佥曰。唯然。願樂欲聞。
現代漢語譯文:比丘們都說:這樣(好啊),我們希望、樂于聽您講述。
原 文:佛告諸比丘。犯殺有叁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叁者遣使。
現代漢語譯文:佛告訴比丘們:犯殺戒有叁種剝奪人命的情況,第一種是自己作殺業,第二種是教唆別人殺生,第叁種是派遣、指令別人去殺生。
原文: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系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注四)
現代漢語譯文:所謂自作,是指自己身體力行去剝奪他人的生命。所謂教人,是教唆別人說,你抓住這個人,把他拘禁捆綁起來,奪去他的性命。所謂遣使,是對他人說:你認識某人嗎?去把他捉起來拘禁捆綁奪去性命,這個受指使的人按他的話奪取了某人性命,這時候優婆塞所犯的就是不可悔罪。
原 文:複有叁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叁者用內非內色。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叁種剝奪其它有情生命的情況。一種是直接用身體,第二種是用身體以外的物體,第叁種是並用身體和其它物體。
原文: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用身體的情形:優婆塞用手擊打他人,或者用腳和身體其它部分,生起這樣的念頭:“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不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叚鉛錫叚。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注五)
現代漢語譯文:用身體以外的物體的情形:如果當事人用木頭、陶器、石頭、刀、長杆矛、弓箭、鉛錫合金塊、鉛段、錫段,遠遠地向他人投擲,並這樣想:“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叚鉛錫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並用身體和其它物體的情形:如果當事人用手拿著木頭、陶器、石頭、刀、長杆矛、弓箭、鉛錫合金塊、鉛段、錫段擊打別人,並這樣想:“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之罪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複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爲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褥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也有不用身體,不用其它物體,也不並用身體和其它物體的情形:爲了殺人的緣故,去配合各種毒藥,如果沾著(對方)的眼睛、耳朵、鼻子、身體上、傷口中,或者放置在食物、被褥裏、車裏,並這樣想:“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複有作無煙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阱殺。觸殺。毗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殺。(注六)
現代漢語譯文:其它還有:設置沒有冒煙的火坑殺生,核殺,弶殺,做陷阱殺生,通過(弩石等)觸撞殺生,用起屍咒術殺生,墮胎殺生,使懷孕的女人遭受擠壓腹部的境遇殺生,推落火中水中、土坑裏殺生,或者指派人去惡道險道,令(對方)于路上死亡,乃至胎兒在腹中時才受生具有二根——身根和命根時,使用一些方法將胎兒殺死。
原文:無煙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于中先作無煙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注七)
現代漢語譯文:設置沒有冒煙的火坑殺生的情形:如果優婆塞知道對方是從這條道路而來,事先在路上設置沒有冒煙的火坑並以沙土覆蓋其上,如果口中還說:因爲這個人要從這條路來,所以我設了這個坑。如果那個人因此而死了的話,(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亡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爲人作無煙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爲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爲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注八)
現代漢語譯文:爲人而設置這種無煙火坑,人因此而死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爲非人而設坑,非人因此死亡的,(優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人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爲畜生設坑,畜生因此死亡的,(優婆塞)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人墮落坑中而死,或者是非人墮落坑中而死,都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優婆塞不定爲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叁方便可悔罪。是名無煙火坑殺也。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不專爲某一事作坑,(而是想)讓所有經過的衆生都墮落其中而死,人因此而死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沒有衆生因此而死的,犯第叁方便可悔罪。以上這些說的是設無煙火坑殺生的情況。
原文: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爲某甲故。作此毗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叁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羅殺也。
現代漢語譯文:用起屍咒法殺人的情況:如果優婆塞在(陰曆)二十九那天,尋找身體不破損的死屍,招鬼,念咒讓屍體站立起來,用水洗淨屍體並給它穿好衣服,讓它手拿著刀。如果心裏想著嘴裏說著:“我爲殺某人的緣故,做此“起屍殺””,然後就念咒語,如果所想害的人因此而死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對方因爲入種種定,或者被天、神衆所保護,或者有大咒師救護破解,沒有得逞,(優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這叫“毗陀羅殺”。
原文:半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爲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