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经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 原译 中华佛典宝库 莲花光明洲译经会同修现代汉语转译
原 文: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注一)
现代汉语译文:就如我所听闻的那样,一次,佛在迦毗罗卫国。
原 文: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现代汉语译文:那时,净饭王来拜见佛,以头面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向佛说:
原 文:欲所请求。以自济度。唯愿世尊。哀酬我志。
现代汉语译文:我想请求世尊教诲以便自我救度,希望世尊慈悲,满足我的愿望。
原 文: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注二)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凡是与修福修戒定慧有关的愿望,国王可以随意问。
原 文: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
现代汉语译文:国王对佛说:世尊,您已经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定了戒相上的轻重。
原 文: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现代汉语译文:希望如来也为我们这些优婆塞,分别讲述五戒中的可忏悔与不可忏悔的情形,使我们认识到戒的相状差别而无疑惑。
原 文:佛言。善哉善哉。憍昙。我本心念。久欲与优婆塞分别五戒。
现代汉语译文:佛说:善哉善哉!憍昙,以我本意,早就想为优婆塞分别五戒戒相。
原 文: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涂故。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有善男子,受持五戒而不犯的,因为这个因缘,定当得成佛道。如果有犯戒而不忏悔的,就会常堕三途道。
原 文:尔时佛为净饭王种种说已。王闻法竟。前礼佛足绕佛而去。
现代汉语译文:其时佛为净饭王说种种法,国王听完,上前顶礼佛足,右绕佛后离去。
原 文:佛以是因缘告诸比丘。我今欲为诸优婆塞说犯戒轻重可悔不可悔者。(注三)
现代汉语译文:佛因为这个因缘对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优婆塞们说明犯戒轻重,可以悔过忏除的和不能按作法忏可以忏除的罪。”
原 文:诸比丘佥曰。唯然。愿乐欲闻。
现代汉语译文:比丘们都说:这样(好啊),我们希望、乐于听您讲述。
原 文: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
现代汉语译文:佛告诉比丘们:犯杀戒有三种剥夺人命的情况,第一种是自己作杀业,第二种是教唆别人杀生,第三种是派遣、指令别人去杀生。
原文: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人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注四)
现代汉语译文:所谓自作,是指自己身体力行去剥夺他人的生命。所谓教人,是教唆别人说,你抓住这个人,把他拘禁捆绑起来,夺去他的性命。所谓遣使,是对他人说:你认识某人吗?去把他捉起来拘禁捆绑夺去性命,这个受指使的人按他的话夺取了某人性命,这时候优婆塞所犯的就是不可悔罪。
原 文:复有三种夺人命。一者用内色。二者用非内色。三者用内非内色。
现代汉语译文:又有三种剥夺其它有情生命的情况。一种是直接用身体,第二种是用身体以外的物体,第三种是并用身体和其它物体。
原文:内色者。优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余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用身体的情形:优婆塞用手击打他人,或者用脚和身体其它部分,生起这样的念头:“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不内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叚铅锡叚。遥掷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注五)
现代汉语译文:用身体以外的物体的情形:如果当事人用木头、陶器、石头、刀、长杆矛、弓箭、铅锡合金块、铅段、锡段,远远地向他人投掷,并这样想:“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内非内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镴叚铅锡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并用身体和其它物体的情形:如果当事人用手拿着木头、陶器、石头、刀、长杆矛、弓箭、铅锡合金块、铅段、锡段击打别人,并这样想:“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之罪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复有不以内色。不以非内色。亦不以内非内色。为杀人故合诸毒药。若着眼耳鼻身上疮中。若着诸食中若被褥中车舆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现代汉语译文:也有不用身体,不用其它物体,也不并用身体和其它物体的情形:为了杀人的缘故,去配合各种毒药,如果沾着(对方)的眼睛、耳朵、鼻子、身体上、伤口中,或者放置在食物、被褥里、车里,并这样想:“让他因此而死”。对方因此而死的,(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复有作无烟火坑杀他。核杀。弶杀。作阱杀。触杀。毗陀罗杀。堕胎杀。按腹杀。推着火中水中。推着坑中杀。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于中起方便杀。(注六)
现代汉语译文:其它还有:设置没有冒烟的火坑杀生,核杀,弶杀,做陷阱杀生,通过(弩石等)触撞杀生,用起尸咒术杀生,堕胎杀生,使怀孕的女人遭受挤压腹部的境遇杀生,推落火中水中、土坑里杀生,或者指派人去恶道险道,令(对方)于路上死亡,乃至胎儿在腹中时才受生具有二根——身根和命根时,使用一些方法将胎儿杀死。
原文:无烟火坑杀者。若优婆塞知是人从此道来。于中先作无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说以是人从此道来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注七)
现代汉语译文:设置没有冒烟的火坑杀生的情形:如果优婆塞知道对方是从这条道路而来,事先在路上设置没有冒烟的火坑并以沙土覆盖其上,如果口中还说:因为这个人要从这条路来,所以我设了这个坑。如果那个人因此而死了的话,(优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因此而死亡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后也不因此而死的,这种情况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为人作无烟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堕死若非人堕死。皆犯下罪可悔。(注八)
现代汉语译文:为人而设置这种无烟火坑,人因此而死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为非人而设坑,非人因此死亡的,(优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人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为畜生设坑,畜生因此死亡的,(优婆塞)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人堕落坑中而死,或者是非人堕落坑中而死,都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优婆塞不定为一事作坑。诸有来者皆令堕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无烟火坑杀也。
现代汉语译文:如果优婆塞不专为某一事作坑,(而是想)让所有经过的众生都堕落其中而死,人因此而死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没有众生因此而死的,犯第三方便可悔罪。以上这些说的是设无烟火坑杀生的情况。
原文: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尸令起。水洗着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故。作此毗陀罗。即读咒术。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诸三昧。或天神所护。或大咒师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罗杀也。
现代汉语译文:用起尸咒法杀人的情况:如果优婆塞在(阴历)二十九那天,寻找身体不破损的死尸,招鬼,念咒让尸体站立起来,用水洗净尸体并给它穿好衣服,让它手拿着刀。如果心里想着嘴里说着:“我为杀某人的缘故,做此“起尸杀””,然后就念咒语,如果所想害的人因此而死的,(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对方因为入种种定,或者被天、神众所保护,或者有大咒师救护破解,没有得逞,(优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这叫“毗陀罗杀”。
原文:半毗陀罗者。若优婆塞二十九日作铁车。作铁车已作铁人。召鬼咒铁人令起。水洗着衣。令铁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说。我为某甲读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