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五日

  第五日   

   第一堂

   修念佛法門的方法,很粗淺地說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完了這一聲阿彌陀佛,身心一概放下沈下去,沈到虛空,這是修淨土念佛叁昧的方法,非常之好,而且是禅淨同修之路。在我們來講,這也是中國儒家文化。

  

   儒家修行之路

   曾子著的《大學》講,上至皇帝,下至普通任何一個人,都必須自修內養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我們十一二歲都背來了,是儒家正統的修行之路,在佛法沒有來之前就有了。所以當佛法傳過來,翻譯禅定這個"定",是采用《大學》裏的,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現在我們中國人的教育,自己把它丟掉了,不止斷層,是連根挖掉了;不過沒有挖完,還有我這個老兵在。

   這幾步是修行的功夫,"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止做到了,這是定,包括我們這幾天講的修持。定而後才真正進到靜,靜的境界工夫做到了才是安。所以大家殺坐在這裏搞了四五天已經了不起了,我都佩服你們。在我的想像中,右排這幾個當代年輕的大英雄們,我講大英雄是給他們戴高帽子,原以爲他們坐不住,是玩玩的,兩叁天就會跑了,結果竟然安定下來,很不容易啊!可是他們這四五天也很勉強,心沒有真正的安。"靜而後能安",一步一步工夫,不是讀了就知道的,有些人玩聰明,認爲讀了就辦到了。

   你注意"而後"兩個字,是指一步一步工夫做到。"安而後能慮",認爲慮好像是思想、思慮,那就錯了,慮就是佛學講智慧般若,能慮就是能夠生起智慧來,由定生慧。慮而後呢?工夫做到了,則"能得",得個什麼?是倒過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得到明德了。"物有本末",任何東西都有根,有頂尖,本是根,末就是頂尖。這是中國文化傳統,從皇帝起到每一個老百姓的基本教育修養。"事有終始",你要做內聖外王之學,內是聖人的修養,外用可以治中平天下,都要先從這裏學起。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人生自己的修養也好,全體人民人類的教育也好,其根本就在知止。知止很難,是止在一點上。我剛才上來,聽到諸位在念佛號,共修跟單獨自己修力量不同,共修有互相的感應,有共鳴的作用,互相影響。所以在外面聽到無比的莊嚴清淨!左右都念,自己也不好意思,只好跟著修行,心不靜也冒充靜了嘛!這是共修的好處,但是要有共修的環境。

   所以我感歎,政府花了那麼多錢辦小學中學,孩子一進學校就要住校集體生活,需要明師的帶領,共同的影響。進學校先養成到社會怎麼做人,怎麼生活。像我們七天在這裏,這裏也是一個社會,叁個人以上在一起就變成一個社會了,社會主義嘛,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生活;真正民主的重點,必須是共同的需要,共同的修養。那麼我們剛才的方法呢?是講共修念佛,走修證之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也靠阿彌陀佛的力量加持我們,西方人叫做祈禱。我們不是用自心去祈禱,是心跟佛合一,念佛的名號,心就甯靜下來,這就是定,就是止。

  

   佛號與咒語

   所以淨土法門念一聲佛號,叫做"叁根普被",這句話是最大的教義,也是佛教最重要的,大家卻很輕視。哪叁個根呢?第一等聰明的人是上根,就是昨天我引用孔子講的"生而知之"的人;第二等"學而知之"的中是等人;下根中最笨的人。上中下叁等,叁根普被。不管你高智慧或最笨的人,念一聲佛號,心一靜,什麼魔啊鬼啊,當下都甯靜了。不然你們可以去做個試驗,養一只貓,或一條狗,這些動物在動得很凶猛的時候,你靜靜站在前面,看著它的眼神,你的心進入它的心裏頭,念南無阿彌陀佛,它就安靜下來了。

   我以前的一個老學生,就是朱文光博士,這裏老一輩的都叫他師兄,他是臺灣人,他跟我最早,死得也最早,學農化的,美國留學,既學佛又學道。我吹牛給你們聽,他真是大科學家,雖然學農化,什麼都懂。他有科學問題解答不了的就跟我來討論,開始做試驗,講了很多東西。有一個階段,他測驗念佛、念准提咒的功效,把稻子、花木種兩排,用念過咒子、念過佛的水澆一排,用普通的水澆另外一排。兩叁個月比下來,發現用念佛念咒子的水澆的稻子、花木長得非常好,比一般好地兩叁倍。他說開口對著那個水念大悲咒或准提咒,或念心經,或者念阿彌陀佛,效果都不一樣,水的分子跟著變化。開口念和用意識默念,又是兩樣效果。

   你們沒有經驗,大概古道有點經驗吧。像我當年在峨嵋山上閉關,山上叁年把人世間一輩子的清理福已經享完了。所以我說我這一輩子的福氣從此沒有了。你們以爲做管發財的有福氣,在我看來沒有福氣,真的福氣是清福。在那個峨嵋山頂,到了秋天九月十月之間,已經大雪封山了,上山是不可能的,沒有人可以走路上來的。要從山頂下來除非是滑冰下來。也有些和尚師兄弟們,屁股上包個大草席,拿兩個手棍,從山頂上"嘩"一路滑下來,那真是萬山冰雪。

   我那時享盡清福,每夜的月亮都看得到,不管彎彎的眉毛月,半圓的月,圓滿的月。看到上空都是藍天,加上萬山冰雪,四周上下整個是水晶世界。尤其夜靜更深,不要說人看不到一個,鬼也看不到半個啊。那是冷得很哦,冷到已經不知道自己冷不冷了。就在那個時候朗誦一聲詩句,或者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整個大地好像都在震動。現在我們大家在座的都住在城市中,紅塵滾滾,多少煩惱。但是,自己回到小房間,乃至有一個小地方坐下來,眼睛一閉,算是自己死掉了吧!什麼都不管,心中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同山頂的境界是一樣的清淨。

  

   禅淨雙修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實際上"南無"是皈依,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他是真正的大密宗,也是真正的禅宗。宋朝禅宗大師永明壽禅師,浙江余杭人,是一個將軍出家的,學佛有成就,學問又好。有一部中國最偉大的佛學《宗鏡錄》是他帶領的著作,影響中國文化千多年。所以有人說學佛沒有一部基本概論的書,我說你先去讀《宗鏡錄》,它就是佛學概論。永明壽禅師悟道以後專門提倡念佛,他的道德行爲影響了宋元明清一直到現代。他有幾個偈子非常好,你們出家的同學應該都記得,"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你們打坐修行學禅,不曉得連帶修念佛法門,修啊修啊,修錯了,因爲自己智慧不夠;第二個偈子"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一邊打坐修行,一邊念念佛,好象很厲害的老虎又生了兩個角;"現世爲人師,來生做佛祖",他一生提倡禅淨雙修,我只抽他幾句偈子講。你們出家同學應該背來。而且我還常勸你們出家同學,除了修准提法以外,好好提倡禅淨雙修,可是沒有一個人聽話的。像那個法師,我傳了個准提法,他就拼命教人修准提法。所以你們都叫我老師,我只好笑。

   你們這些人在散亂中搞慣了,還能堅持五天下來,是多大的犧牲啊!我很佩服。因爲我知道你們,這是多麼難能可貴,所以值得贊歎。但是這一次六七天的經驗,不要回去受到環境影響就變了,那就不行了。有些同學跟我在這個環境也好多次了,要是都像在禅堂一樣一貫下去,叁年五年七年沒有不成就的。可是做不到,離開禅堂回去就不是這樣,受環境影響動搖了。然後說老師啊,真沒有辦法,外面的事情忙。我對啊對啊!實際上我嘴裏跟你講對,心裏在罵你,沒有本事,修行一換環境就變了,那怎麼叫修行!

   尤其年輕的同學,從大學開始起搞這個到現在,一輩子沒有成就。不但是自己內養沒有成就,學問也沒有成就,事業也沒有成就,吹牛也沒有成就。有啊,有個人在外面說是我的傳人,到處騙人吹牛,騙人有成就沒有?也沒有成就。所以吃飯時,當衆罵他靠佛吃飯騙人。他一邊流著鼻涕眼淚,是!是!一邊看著前面的菜,問是牛肉還是豬肉啊!我寫信罵他,他把我的信裱起來,挂在前面:你看,老師在罵我,他沒有寫信罵別人吧!可見我是他的大弟子。你說有什麼辦法?真可惜啊!幾十年我說半個人都沒有,不要說整個。

  

   這個時代

   其實這一堂課是感慨,感慨什麼呢?我講件小事,也是大事。我笑沙彌,我說:這個地方,開始不是謝老總來墾泥巴不行,墾下來你蓋房子,現在來試用一下,樣樣覺得都還好。當然你也不懂,硬叫你來幹這個。雖然吃了那麼多的苦,受了那麼多的氣,一兩年當中有這麼一個地方,你還是了不起。我還問,大家在這裏住,每一個房間,用的東西對不對,趕快集中意見,下一次再建的話,可以改善。

   先跟你們閑談一下再講正題。我們這裏有一位朋友何先生,他對于國家民族文化教育熱忱得很,我說將來中國前途,他們年輕後代是有希望的,但是要靠自己,不是靠教育來,現在這個教育大有問題。我就想起古人兩首詩,我經常引用的,也是我的一輩子的寫照。

   雨後山中蔓草榮 沿溪漫谷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 自得天機自長成

   "雨後山中蔓草榮",他說山裏頭,等于我們廟港這個地,原來是荒郊,謝老總來開始開墾。他說大雨以後荒山裏頭的那個草,得了天上的雨,自己生出來了。"沿溪漫谷可憐生",這些草沒有人培養,這些樹木是自己成長的。"尋常豈藉栽培力",尋常就是平常,藉就是依靠,沒有靠哪一個提拔,沒有靠哪一個幫忙。"自得天機自長成",我從年輕到現在,常常感歎,自己的一生也是這樣。比如這叁位老板,做生意的許多人,或者做事業的等等,都有這個感慨。

   我回到大陸以後,看到這一代,二叁十歲,叁四十歲的青年,包括你們四五十歲的幾個,都是自己成長出來的啊!都是一樣的可憐,"沿溪漫谷可憐生…

《禅與生命的認知 初講 第五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