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日念佛自知錄

  百日念佛自知錄

  一 忏悔文

  菩薩沙彌律航,自無量劫來,迷失本性,恒在輪回,叁業六根無惡不造,五趣八難無苦不嘗。善根雖發,投正教以舍家,宿習偏濃,熏叁昧而枉就,矢心淨域,誓出苦輪,機感不專,聖應莫顯,勵精進而已憾其遲,更怠緩而擬將何及?爰發懇心謹遵誡訓,修般舟之願儀,矢百日以無間,六時行道四威攝心,仰叩圓悲必垂妙應!願深求正法,不染情塵,行與志齊,道追古聖,盡舍緣務,痛念無常,八風莫動,四誓莫移,乃至外護行人,並植深因,師僧父母,曆劫親緣,法界靈蠢,過現有情,同蒙法藏之願光,永承彌陀之慈力,叁障頓除,四土共淨。以此發願功德,回向極樂世界,消滅當前劫運,普渡苦海衆生。虛空可殒,我願不灰。願佛法僧,證明攝受。

  二 百日念佛自知錄 

  

  第一期“佛七”(自庚寅十一月初一日至初七日此七日)

  爲進關第一期,在此七日中,盡先酌定起居,調整身心,以及檢討用功方法。謹遵師訓,將百日劃分每七日爲一期“佛七”,約有十四期“佛七”,每期加以檢討,隨時紀錄,呈求印證,以資改進,茲顔曰“自知錄”者,系取如人飲0水溫冷自知之意,故不分節次,隨意記錄,誠者諒之。

  (敬佛)一進關房,即發一願,對于導師阿彌陀佛,出必告,入必面,飲食必先奉獻,雖至一盞一果之微,亦不可忽,忽必嚴罰,但前叁日常常忽略,犯即自責,或罰跪香,或罰叩首,求哀忏悔,至心中稍安方止,叁日後已成習慣,犯時較少。

  (驅魔)進關第二日,病魔即來擾亂,周身發冷,似感冒,當即發起狠心立志拜佛,口誦“西方安樂土,接引大導師,阿彌陀佛”。每願一拜叁稱,至四十八拜,汗出如洗,飲開水一杯,假眠片時,略覺松快,而病魔去矣!

  進關發願,夜叁時起床靜坐,行數息法及觀想念佛,不料睡魔纏縛,未能如時而起。常于九時就寢前,用溫水洗腳,就枕後數息念佛,不令雜念乘間而起,約十分鍾即入睡鄉,方到二時許,即清醒矣。

  (念佛)進關後,發願每次飯後必念佛壹萬聲,雨天在關房,晴天登關房後小山,經行立坐,各叁千聲,最後一千聲,或行或立,不拘姿式,藉以舒暢氣息,但實行叁日後,覺得念佛在精不在多,若貪多,便有滑口而出心不在焉之弊。即立定志願,每念佛一聲,必須一字、一句,都咬得清清楚楚,尤其對于“南無”及“陀”字,須格外用力,實行後,覺得比前念佛,聲聲注入心中,外流者較少。

  (拜佛)進關後,立定志願,每日至少二百拜,分爲叁次,實行以後,覺得拜佛亦不在多,而在每拜必須身口意叁業齊運,拜下以頭著佛足時,尤須表出十分畏愛兼抱之至誠,方得受用,古德雲:“拜佛時如對嚴君,如投慈母。”洵爲親身體驗之言也。

  (閱經)進關後,立志專閱淨土五經一論,每日定二小時,現在研究觀經疏,妙宗鈔,覺得一字、一句,皆與自己念佛有密切關系,方知一往研究經論,專在文字上考究,不知消歸自己,結果徒增知見而已。

  (讀誦)進關後,立定志願,對于淨土五經,及地藏經、普門品等經,輪流讀誦,此外概從割愛,以期專修。每日定爲一點半鍾,惟讀經前,先讀佛遺教經,及淨行品、清淨明誨各二節,以資警策而固戒體。

  (靜坐)進關後,立定志願每日靜坐叁次,每次暫限一小時,先用數息法,旋覺數息不若憶念佛號,現在觀想白毫及依正莊嚴等,心尚浮沈不定。

  (禁語)進關後,立定志願,百日內絕對禁語,並在佛前宣誓,乞求證明,故必要語言,概用筆問答,實行後頗覺外緣減少,庶期瞬息俯仰皆系念一佛。

  (持午)進關後,發願過午不食,藉輕貪念。實行之後,頗覺心身舒適,睡夢亦安。

  第二期佛七(自十一月八日至十五日)

  按般舟叁昧本定叁月,行人入道場,尚須若幹日作前方便,今百日念佛,前一二期布置檢點,乃前方便中之方便耳。故本期仍在檢討身心及用功方法。蓋持名念佛法門,在事持時,方法務須研究至當,方便多門,不厭求詳。若論理持則心作心是,心佛一如,有何可說?縱得消息,悉不可說,勉強說出,亦非真實,故暫從略。

  (計後思前)進關迄今約十余日,外緣漸少,心無所攀,唯介爾一心,忽而湧憶前塵,倐而計及將來。遠至孩提,小及芥豆,瞥爾情生,識神飛飏,毫厘系念,纏縛莫解,或預計某事將如何,或料想某人是這般的,是意疾奔馬,識劇猿猴。妄心難製,舉世無比!余近日深覺製心之法,唯有念佛,藕益大師詩雲:“見色聞香皆妄念,計後思前轉昧心;孤明六字全提出,百獸群中獅子音”。故對于妄念,不必理他,覺即念佛,妄自消滅。

  (祛習)無始習氣,俱生無明,余服官多年習氣更重。進關以後,作意對治,例如衣服如法折疊,棹榻隨時拂拭,電燈不用即關,飯後檢點米泔,其他屑事,素日忽略,逐件留心,矯正舊習不少。

  (衣食)進關後,衣須多穿,以關中冷靜故。飯要少吃,以關中缺動故。

  (南無)南無二字,一往滑口念出,而不深思其義,梵音南無,華言歸命,尚未曲盡其義。約世俗說,如“投入你的懷抱,把我的性命相交”,略能描寫少分。進關後,特別注意南無意義。故念佛時,便覺親愛精誠,而攝心亦易。

  (叁歸)進關念佛,本爲專修,故于課後,唱叁歸時,特別警策。如唱歸依佛時,心中即默念歸依阿彌陀佛,當願衆生,同生極樂淨土。唱歸依法時,默念歸依念佛法門,常願衆生,無不歸還此界。唱歸依僧時,默念皈依清淨海衆,常願衆生,同爲蓮侶。實行以後,覺得心有確實依靠,功不唐捐。

  (禮佛)平時禮佛,本作觀念,進關以來,每課先禮本師釋迦,頭至地時,默念“念佛法門,希有難遇”。起時默想:“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次禮導師彌陀,頭至地時,默念:“一向專念,萬行回向”。起時默想:“恭敬圍繞,贊歡供養”。實行之後,深覺禮佛功德,河沙難喻。

  (追頂念佛)念佛之法,本來由緩而快,洎至最後,加速快念。一句追一句,一聲頂一聲,名爲追頂念佛。念義有二:一者如雨軍交戰,身陷重圍,提力拼命,呐喊猛沖。二者如身沒大海,呼號求救,竭盡氣力。前者全憑自力,後者唯待他力,念佛法門,系賴彌陀接引。改追頂念佛時,默想生死大海,唯佛能救,較爲親切精實。

  (觀想念佛)近日靜坐,略有進步,攝心觀想,浮沈漸少,入坐前,先用小止觀法,以數息爲前方便。約叁百後,即觀想白毫,依慈雲忏主普觀直觀,交互並用。以憶念白毫相光。代替佛號,停心住想,較易堅固。

  (垂臁)眼對色塵,最易攀緣,進關後,色塵雖少,心仍外逸。唯兩目垂臁易于攝心,試觀佛菩薩相,多屬端坐垂臁。吾人念佛靜坐,一切時處,(上下火車及橫越馬路當然例外)皆宜垂臁攝心。

  (發願)近日于課後,忽發一願:“我現在百日念佛,專修般舟叁昧,願求佛恩加被,佛智開示,佛力提攜,當今我順利圓滿成就”。我重發誓願:“生生世世,盡未來際,專心弘揚念佛法門,普度衆生同生安養,實現人間淨土,永無衆苦災難,蠢動含靈,悉得安樂”。

  (回向)普皆回向,爲普賢十大願王之一,念佛行人,尤爲需要。進關後,深覺正助二行互顯益彰,若不回向西方,功德甚少,每次讀經,禮拜、念佛,即一句一事之微,皆回向雲:“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與諸衆生,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並要虔誠懇切,方有受用。

  第叁期佛七(自十一月十五日至廿叁日)

  本期方入正式預習,依般舟叁昧經,一期七晝夜,不得睡眠。日中一食,合掌專念阿彌陀佛,停心注想,金容相好。可巧本月十七日爲彌陀聖誕,前一日即發願,在大殿上供養叁寶,晚間沐浴,清淨叁業,是夜子時即起,禮贊叁寶如法稱念彌陀聖號,日中一食,一心稱念,不覺饑虛。相續禮念,至夜十時,實覺力疲神散,不複能支,告罪就寢。次日叁時即起,精神煥發,體力倍增,照例課誦,,境界異前,心胸頓覺開展,諸識同感銳敏,不禁驚歡佛法微妙,不可思義也。本期心緣所及,隨時記錄如左:

  (一食)本月十七日,爲彌陀聖誕,前一日發願,聖誕日整天念佛,自子時起,至亥時止。並依般舟叁昧經,持日中一食,試行結果,以願力支持,不覺饑虛。如午膳加些面食,更無障礙。此爲預習般舟法一部分的成功。

  (睡眠)夜間十二時起床,至正午禮佛的叁百拜,午後約二百拜,其他時間,合掌念佛,並作觀想。上午精神不衰,下午稍萎,入夜後大覺勉強,幾不能支。此系年老體衰或業障太重,惟求佛力加被耳。

  (苦行)淨土法門,以種種苦行爲助緣,儒家亦以天之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等,以磨煉之。蓋外來一切災難,及種種逆境,悉皆可作空觀而隨順之,惟自修上所取之苦行,須有一定之限度,若出乎範圍,則爲無益苦行,流入外道矣。

  (失念)佛遺教經雲:汝等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無諸功德。余入關後,方覺念佛法門,教人千念萬念,念到臨命終時,就是練習不失念也。但念字從今從心,則念佛不僅用口,還要用心。不念過未,要正念現在。倘念佛時,不具深信切願,滑口而出,耳不聞四字宏名,心不想金身晃耀,則雖念的如鋼牆鐵壁一般,亦等于柏樹子麻叁斤耳。臨命終時,毫無用處。

  (觀想)余一往服藕益大師主張,行人持名念佛時,不勞觀想,曾著引伸其義,近在關中,預習般舟叁昧,頗覺持名時,耳聽佛號,固須曆曆分明,心于佛身相好,同時須作觀想,金身光明,矗立心中,如在目前,久久方能想成。故知佛祖說法,爲一期時教,應病與藥,學人讵可墨守一法耶?譬如印光大師,久經親近者,固能舉念即想見其音聲笑貌,而向未…

《百日念佛自知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