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十疑論(原文·白話釋·提要)

  淨土十疑論(原文·白話釋·提要)

  隋天臺智者大師說

  第一疑

  問曰:諸佛菩薩以大悲爲業,若欲救度衆生,祗應願生叁界,於五濁叁塗中,救苦衆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舍離衆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爲自利障菩提道。

  答曰: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叁界內,於惡世中救苦衆生。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衆生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叁塗,焉能救衆生?

  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衆罪,乘此惡業一入叁塗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回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爲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爲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複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衆生。爲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衆生,如得船者。

  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還來叁界乘無生忍船救苦衆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雲:“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衆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白話釋】

  問: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以救度衆生爲志業的。他們只願生在叁界,在五濁惡世的叁惡道裏,救拔痛苦的衆生。怎麽會求生淨土,獨善其身呢?如果這麽做,豈不是舍離衆生,而失掉了大慈悲心嗎?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爲,豈不是障礙了修菩提道?

  答:菩薩有兩種,一種是久遠劫來一直在修菩薩道,而且早已證得無生忍的,也就是你所指責的那種菩薩。一種是尚未證得無生忍及剛開始發菩提心的凡夫。這類凡夫菩薩要經常不離佛的身邊,等無生忍的力量成就之後,才有能力入叁界在惡世中拯救苦難的衆生。

  所以大智度論說,被貪嗔癡綁得無法動彈的凡夫,就算有很大的慈悲心,想要在五濁惡世中救度苦難的衆生,是沒有什麽用處的。因爲五濁惡世裏煩惱的力量很強,如果沒有忍力的話,心就會隨著境界轉。被聲光色相一纏縛之後,自己就先墮落叁惡道了,還有什麽能力救衆生嗎?

  就算不墮惡道生在人間,佛法也是很難得再聽聞了。又或許由於修過布施持戒等福,因此生在人間當上國王大臣,而得到富貴,過著自在的日子。縱然遇到善知識教,也不肯相信了。這時就容易因貪欲而沈迷在放逸的享受裏,於是就造了許多罪業。由於這些罪業,結果墮落叁惡道裏,經過無量劫的時間之後,才再從地獄裏面出來。這時投胎人間得的是貧賤之身,若是又沒有遭逢善知識的話,很可能又因爲造罪而又墮落地獄。像這樣子輪回不已一直到今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是這樣的。這種能力不足的發大心修行法,叫做難行道,就是很難修成之道。

  所以維摩經說:“自己病了都救不了自己,而還能夠去救其他的病人嗎?”

  大智度論又說,譬如有兩個人,親屬都掉到水裏。有一個人情急之下,也立刻縱身入水救人,可是因爲不會遊泳,也不會其他的出水方法,因此和親屬一起都淹死了。另外一個人就曉得要去找船,然後乘船去救接溺水的親屬,結果兩人都安然無恙。剛發菩提心的菩薩也一樣,忍力沒有成就以前,是沒有能力去救衆生的。因此要常親近佛,證得無生忍之後,才能救度衆生,好比找到船那人一樣。大智度論又說,譬如嬰兒不能離開母親,如果離開母親或是掉到坑洞或井裏,嬰兒就會因爲沒有乳飲而死亡。又有如翅膀未長成的小鳥,只能依靠在樹枝四周,不能離開遠去。等到羽翼成就之後,自能一飛沖天,自由自在,毫無障礙。

  而我們凡夫毫無一點力量,只能專心念阿彌陀佛,以便修成念佛叁昧。由於信願行叁業具備,臨命終時收攝身心一心念佛,能夠往生是一定的。到了極樂世界花開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然後證成無生法忍。那時再到叁界來,乘坐無生法忍的大願船,來救濟苦惱衆生,那時就有任意自在的能力,可以廣泛的大作佛事了。

  因此大智度論說,修行者在地獄裏,其實是遊戲,因爲他證得無生法忍,具備遊戲神通能力,可以自在出入生死國,到地獄裏教化衆生,使他們脫離苦海。

  因此之故,要求生淨土,願大家認識清楚求生淨土的真正意思。所以十住婆沙論把求生淨土稱爲易行道,也就是容易修成之道。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彌陀淨土,豈不乖理哉?又經雲:“若求淨土,先淨其心,心淨故即佛土淨。”此雲何通?

  答:釋有二義,一者總答,二者別答。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淨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又轉計雲,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爲此中論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

  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又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雲:“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谛。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智者熾然求生淨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白話釋】

  問:諸法的本體是空的,本來就沒有生,是平等寂滅的。現在要舍棄這些,求生到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去,難道不是乖違佛理了嗎?而且經典上說:“想要求淨土,要先清淨自己的心,心清淨了,佛土也就清淨了。”因此我們要求生淨土,不是就不通了嗎?

  答:分兩方面回答你,一個是總體回答,一個是分別回答。總答如下,你說求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淨土,是舍棄這裏而求生到那裏,是不合乎中道之理的。那麽你執著這裏,而不求生西方,這不也是舍棄那裏而執著這裏嗎?弊病是一樣的,也都是你所說非中道之理。如果你又想說,那我就也不求生那兒,也不求生這兒好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叫做斷滅見。

  所以金剛經上,佛告訴須菩提說:“須菩提呀,你如果用這種念頭來發究竟菩提心的話,那就叫做斷滅相。你千萬不要這麽想,因爲發菩提心的人,是不說斷滅之見的。”

  別答如下,現在告訴你不生不滅的意思,先講不生。所謂不生,是指生的因緣,是由於諸法的和合而成的,它是沒有一個堅守的自性的。然而尋求此生物之本體,也找不到。它生的時候,不知道從那裏來,所以叫做不生。其次講不滅,不滅是說諸法散時,它也沒有堅守一個自性,說我要散滅了。當它散滅時,不知它到了何處,所以叫做不滅。所以說,並不是因緣生之外,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也不是說不求生淨土,就叫做不生。

  因此中觀論有一首偈語說:“由因緣而出生之諸法,我說這就是所謂的空,也就是所謂的假名字,這一切就叫做中道法。”

  中觀論又說:“諸法不是自己生出來的,也不是別人來替他生的,不是共同生也非自然生,故可知諸法根本就無生。”

  維摩經說:“雖然知道諸佛的國土和衆生是空的,但是卻依然經常修行以莊嚴淨土,經常教導度化諸衆生。”

  維 經又說:“譬如有人,想要蓋房子。如果在地上的空曠之處蓋的話,就可以沒有障礙而隨自己的意思蓋。如果想在虛空中蓋房子的話,那是永遠也蓋不成的。”

  要知道諸佛的說法,經常是應用虛假的文字語言,來講述真谛與俗谛的道理,再從中透露出諸法實相的義理出來。有智慧的人精進不懈求生極樂淨土,從而達成不可得的生之本體,這就是真正的無生,也就是所謂的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而愚蠢的人,往往被字眼束縛住,聽到生這個字,就把它死死的當個生來看待。聽到不生這兩個字,又把它當成不生來看待。他們不知道生就是不生,不生就是生。結果由於不了達此中的道理,而橫生了許許多多的是非诤論,反而瞠怪別人求生淨土。這種錯誤實在是太大了,這就是所謂的毀謗佛法的罪人,也就是邪知見的外道呀。

  第叁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淨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淨土。今乃偏求一佛淨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淨土?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衆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叁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叁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

  如隨願往生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贊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

  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贊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寬,則心散漫,叁昧難成,故不得往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

《淨土十疑論(原文·白話釋·提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