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文偃及其禅法思想
編輯:釋道恒
來源:閩南佛學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有關雲門文偃的一些重要資料的考證,對文偃的生平和思想進行探討和說明,以期對雲門宗這個依靠皇權發展起來的宗派,有一個比較全面和准確的認識。全文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雲門文偃生平史事的考證,這一部分考證了雲門文堰生卒年及主要活動時間、地點,特別是他行腳參學的奇聞轶事;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雲門文偃禅法思想的基本資料。最後,筆者以自己的觀點對雲門宗進行了闡述和說明,以揭示雲門文偃在當時産生的巨大影響,以及在中國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禅雲門宗雲門叁句話
作者簡介:釋道恒,閩南佛學院2007屆本科畢業生。
雲門宗,以雲門文偃爲宗祖,因文偃住韶關雲門山光泰禅院,爲舉揚一家總宗風,後世以文偃所居住的山名而命宗。禅是心靈救濟的慈悲法門,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1〕足以說明禅並不是要我們隱遁山林,逃避現實。禅,是人間的一朵奇葩,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禅,溝通了人我的關系、溝通了心物的關系,溝通了古今的關系。雲門文偃的超然灑脫、自在修行就是落實到日常的生活中,禅師以其獨有的風格,向門人及前來參學者宣示這個道理。
一、雲門文偃的生平
文偃(864-949),俗姓張,浙江嘉興人,自幼在嘉興空王寺志澄律師門下爲童,後來落發出家,具戒于常州戒壇。初習小乘,次通中道,前往睦州(浙江建德東),谒道縱禅師。《禅林僧寶傳》中,載文偃“性豪爽,骨面豐頰,精銳絕倫,目纖長,瞳子如點漆,眉秀近睫,視物凝遠”。〔2〕而《五燈會元》亦謂文偃幼年“敏智生知,慧辯天縱”。〔3〕可見,文偃自幼就表現出了他的不同凡俗之處。道縱即陳和尚(陳宿尊),爲百丈系黃檗門徒,對于文偃的參學于道縱。《五燈會元》卷十五是這樣記載的:
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州才見來,便閉卻門。師乃扣門,州曰:“誰?”
師曰:“某甲。”州曰:“作甚麼?”師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于是連叁日扣門,至第叁日,州開門,師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轹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此悟入。〔4〕
道縱告以“秦時度轹鑽”,因而有所發明。道縱傳禅法以詞語峻險著稱,經常閉門而居,不輕易接引前來參禅者。文偃前往參,叁扣其扉才開門,問他前來做什麼,文偃說:“學人己事不明。”請予教誨。道縱聽說,便急忙把剛剛進門的文偃往門外推,說道:“秦時度轹鑽。”把門突然關上。據說文偃的右腳被門擠傷了。這突如其來的一句,意使文偃即刻開悟。何爲“秦時度轹鑽”?“度轹”,意爲回轉。〔5〕據說秦始皇在修阿房宮時曾使用過一種可以借助車力旋轉的大鑽,叫“度轹鑽”,在這裏大概是借喻爲過時的無用之物或無用之人。至于文偃由此語得到什麼啓示,爲什麼開悟?那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到睦州是文偃的第一次參學,通過這次參學,文偃在禅道上終于得了一個入處,于是文偃又在睦州的指使下,去福建參雪峰義存。有僧問《參同契》句:“如何是“觸目不見道,運足焉知路?””文偃答以“兩斤麻,一匹布”。僧又不明,再答以“更奉叁盡竹”,由此見重于義存。義存死後,複參韶州靈樹如敏。如敏爲百丈弟子大安的門徒,曾在嶺南行化四十年,以“道行孤峻”著稱,甚得當地儒士敬重,南漢小朝廷賜號“知聖”。文偃追隨如敏八年,以“識心相、見靜本”相契。戊寅歲(918),如敏卒,劉岩令文偃說法;次年,又命脈其于韶州“爲軍民開堂”。癸未年(923),領衆開雲門山,“構創梵宮,數載而畢”,“層軒環宇而湧成,花蜀金繩而化出”,雕楹珠網,莊嚴寶相,合雜香廚,贈額“光泰禅院”。可以說這是南宗有史以來,自建寺院中最具規模,也最豪華的一座,與其先輩們的岩洞、茅茨、庵廬、山棚而居,實是不可同日而語。自此,“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雲來四表”。戊戌歲(926),被诏入厥,賜號匡真。後返本院,朝廷頻加賜赉。劉晟稱帝(943),複诏文偃入內殿供養,月余,卻旋武水,賜其塔院爲瑞雲之院,寶光之塔。至其死後,“諸國侯王,普天僧衆”,況致齋羞。及至劉長繼劉晟即位,宦官當權,大興佛法。大寶六年(963),秀華宮,特進與雄武節度使推官相勾結,奏報文偃托夢要求爲其開塔,遂诏往雲門修齋迎請真身入于大內,大陳供養,劉長以爲是“金剛不壞之身”,“許群僚士庶,四海蕃商,俱入內庭各得瞻禮”。據說當時“瑤林畔千燈接晝,寶山前百戲聯霄”,供施無算。其身以“七寶裝龛,六珠裁服,頒賜所厚,古今難倫”。〔6〕這個小朝廷寄希望于文偃,“冥垂慈贶,密運神通,資聖壽于延長,保皇基于廣大”。正由于這個原因,文偃的弟子百余人,都得到南漢的賞賜。其上足門人四十余,“散在諸方,或性達禅機,或名高長者”;另有六十余人在京,“或典謀法教,或領袖沙門”。《景德傳燈錄》記其弟子語錄二十五人。雲門宗系,就是在南漢王國如此奉養扶植下形成並發展起來。
文偃法系,實屬百丈懷海,在雪峰門下時間不長。後來“據知聖(如敏)筵,說雪峰法”,全然抛開百丈血脈,是禅宗史上洪州系向石頭系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這種轉變,很難找出理論或宗旨上的原因。據《雲門匡真禅師廣錄》:文偃死前有《遺表》、《遺誡》兩則。《遺表》除對南漢王朝祝福外,自稱“困風霜十七年,涉南北于數千裏之外”,“始見心猿罷跳,意馬休馳”,說明他一生追求的唯在止心。《遺誡》則囑其門徒:“吾滅後,置吾于方丈中,上或賜塔額,只懸于方丈。”又囑:“凡系山門莊業雜物等,並盡充本院支用,勿互移他寺。”
文偃生活在五代十國時期,韶州雲門山屬當時南漢政權的管轄範圍之內,也是他弘揚和傳播佛法的中心。文偃在創立雲門宗的過程中得到南漢劉氏政權高祖、中宗的大力支持。南漢,十國之一,占據今廣東、廣西一帶地方。唐末,劉謙因軍功任封州(治所在今廣東封川縣)刺史。謙卒,其子劉隱繼爲封州刺史,唐昭宗天佑元年(904)爲清海軍(廣州)節度使,後梁開平二年(908)爲安南都護,充清海、靜海兩軍節度使,並進封南海王。後晉貞明叁年(917)其弟劉岩(後改名陟、龔、)稱帝,建國號大越,翌年改國號爲漢,建元幹亨,以廣州爲都,改稱興王府,史稱南漢。後晉天福七年(942)劉岩死,廟號高祖。《舊五代史》卷一叁五《僞列傳》稱其“雖聰辨,然好行苛政,至有炮烙、刳剔、截舌、灌鼻之刑”。其長子劉玢繼位一年爲弟劉晟所弑,谥爲殇帝。劉晟在位十五年,廟號中宗。繼之者是後主劉長。宋朝開寶四年(971)攻來南漢。南漢高祖、中宗、後主都崇信佛教。高祖、中宗先後都皈依到文偃的門下,文偃也在皇權的支持下辟建雲門山禅寺,弘傳禅法。雲門宗在宋初曾相當盛行,出了不少很有影響的著名禅師。
雲門宗成立于韶州的雲門山(在今廣東省乳源縣),在東邊鄰近南宗的發祥地曹溪(在今韶關市)。雲門宗的創始人文偃上承石頭希遷——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雪峰義存的法系。據《景德傳燈錄》卷二二、卷二叁,文偃的主要的嗣法弟子有61人,其中有韶州白雲子祥、朗州德山緣密、潭州南臺道遵,韶州雙峰山竟欽、嶽州巴陵 鑒、隨州雙泉師寬、益州香林澄遠、襄州洞山守初等人,遍布于現在的廣東、福建、江蘇、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昭示著雲門宗的傳播形勢。
二、雲門文偃的禅法思想
關于文偃的禅法思想,後人記述很多,文偃禅師流傳下來的文字比較豐富,有《雲門匡真禅師廣錄》叁卷傳世。另外,《祖堂集》、《景德錄》、《五燈會元》、《禅林僧寶傳》等書均收有文偃的傳記。通過對有關文偃的豐富的文獻材料的綜合分析來看,我們至少可以理出這樣一個脈絡:文偃的一生在師承上雖然比較廣博,但他終究是青原門下的弟子,他所弘傳的畢竟也是石頭下的雪峰禅法。
(一)雲門思想宗風——雲門
叁句話、一字關雲門宗風中最著名的即是雲門叁句話、一字關。筆者力求在前輩的基礎上作一彙集和說明雲門宗禅風孤危險峻,人難湊泊,簡潔明快,超脫意言。
1.雲門叁句:
文偃禅法的宗旨,據其門人德山緣密的歸納,爲“函蓋乾坤句,截斷衆流句,隨波逐浪句”。(《人天眼目》卷叁)這叁句也是德山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景德傳燈錄》的德山緣密之傳記中,稱此叁句爲德山句。“德山有叁句語:一句函蓋乾坤,一句隨波逐浪,一句截斷衆流。”(《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二)文偃自己的說法是“函蓋乾坤,目機铢兩,不涉萬緣”。將之喻爲叁關,以“一镞破叁關”作進一步的說明(見《廣錄》卷中)意思是講對這叁句也不要執著,但後人多以德山歸納的叁句來理解文偃的思想。文偃自述的叁句,函蓋乾坤是指真如的本體作用,整個世界不過是真如的外在體現,被真如所函蓋,真如具有普遍性;目機铢兩是講能看清事物的本質,一絲一毫都看得清楚,實際上是看到事物的緣起性空本性,萬法都由真如緣起,自性空無;不涉外緣是講不執著于各種境界,既然一切(外緣)都空無自性,就自然不會被它們系縛。
“目機铢兩,不涉萬緣”,是禅者普遍追求的境界,前一句表示要明察秋毫,後一句表示要不被心境左右。“叁句語”對後來影響很大,由緣密以頌體作解釋。關于“函蓋乾坤”的頌是:“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意思是:宇宙萬有,都是“真”(心、理、道)的顯現…
《雲門文偃及其禅法思想(釋道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