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
柏林夜話叁
主持人 明傑法師
(2009年7月22日晚觀音殿前)
(利生法師教營員們行茶)
明傑法師:請大家共同端起手中的杯,我們飲一杯趙州茶。唐代的時侯這裏叫觀音院,涼風徐徐,柏子青青,我們再一次盤坐在觀音殿前,這是一種奇妙的因緣。今天晚上的普茶,大和尚的指示要輕松,所以最重要的事就是飲茶,第二件事是聞法解惑,用一個現代的詞呢,就是Q and A。
到今天夏令營已經過去叁天了,我想各位營員對柏林寺、對佛教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在你們心中也有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今天晚上的時間就自由地開放給大家,大家可以向坐在前面的大和尚、向衍空法師、遊教授提問,坐在前面的幾位大部分都已經認識了,我需要介紹的一位是坐在大和尚右側的木村禮道法師,來自日本。木村法師在1993年的時候就來到柏林寺,在柏林寺住過六年半的時間,到1999年回到日本,所以說木村法師也是柏林寺早期修複過程的見證人。
現在有人提問嗎?(明海大和尚插話:還有遊祥州教授,介紹一下遊祥州教授)我忽略了遊教授,因爲在我心目中遊教授已經是前一天來的,我感覺大家已經跟他很熟了,其實大家已經和他結緣了,爲什麼這麼說呢,昨天晚上那一個非常特別的普茶的形式“我的善緣”的分享,就是遊教授和明海大和尚共同策劃的,所以大家已經跟遊教授結緣了。明天遊教授會給我們主持《禅茶一日》的這樣的一個活動。我們會有機會親近遊教授。剛才我看有一位營員舉手想提問。
營員: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我注意到文殊閣和普賢閣裏面都是一個字,可它們寫的又不同,我想請教一下這兩個字是做什麼用的呢?謝謝!
明海大和尚:這兩個漢字是一個字,就是“無”。這個字和那一天宗舜法師跟大家講的趙州禅師的一個公案有關,有人問他:“狗子有佛性嗎?”他說:“無。”在唐朝這個音發“mo”。“無”的音,現在在南方還發“mo”,有無(mo),有無。在日本他們就把這個接近的音保留,他們發“mu”,但是也是從“mo”來的,所以現在你別看我們文殊閣、普賢閣這兩個字啊,世界聞名,知道它的不光是中國人,還有日本的、韓國的、歐洲人、美國人,還有很多人皺著眉頭,在苦苦參究這個“無”,這就是那個字。
營員:那爲什麼寫的不一樣
明海大和尚:寫的不一樣,那是書法問題,應該請利生法師來回答,利生法師是書法家。你們誰去弄張紙?誰去弄一張大宣紙,一支大毛筆,讓利生法師現場給我們把這個“無”的好幾種寫法現場表演一下,所以,(對利生師說)這問題你得等一下再回答,你先去弄一張大紙來,多弄幾張吧,一張一種寫法,這個“無”有很多種寫法,你當衆揮毫,用筆給我們表演一下,我也學學,我也有這個問題,注意!我也有這個問題,這個“無”,因爲它有的寫法我也納悶,有一個寫法,日本朋友喜歡這樣寫:一橫叁豎再一豎下來,拐一個彎帶出來,我參究了很久,這個寫法怎麼來的,我們繁寫的“無”怎麼變成這個,我不明白。所以今天請利生法師表演、講解一下,你現在可以離席去准備你的工具。利生法師今年在首都師範大學讀書法研究生班,那個不是開玩笑的啊!
明傑法師:本來前臺坐的法師就不多,已經離開了一位,所以呢,接下來的問題希望你們慈悲不要再讓我們的法師,另一位再離開准備什麼。但是我需要跟大家說的,衍空法師明天要離開,所以呢,你們還是可以把一些問題丟給他,在他走之前爲你們解答。
營員:我想問一下衍空法師,人爲什麼會做夢?
衍空法師:你這個問題,還是很好玩,反正做人就是做夢的嘛,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夢,睡覺的時候爲什麼會做夢,可能是生理上的,亦可以是白天有時候想的一些事情,你晚上睡覺會重複想的東西。有的時候不是你自己作的,是外來的因緣來影響你,好像是佛菩薩可以到你的夢中來,你可以在夢中看到觀音菩薩。所以做夢有不同的理由。但是佛教時常用夢這個概念來解說人世間,讓我們感覺,人生就如夢一樣吧。好像昨天晚上我們在後面喝茶,今天在觀音殿前面在喝茶,明天兩個事情就好像發了一樣夢,夢的特點是,當在夢中,一切都感覺真實,醒後完來都是假的,無法證實,或把夢境留下,故經中說如夢幻泡影,教我們把得失都要放下。
營員:修行好的人,還會去做夢嗎?
衍空法師:應該也會做夢的,但是你來的時候做夢,因爲你的覺性大,你對你心裏的活動更清楚的時候,你可以在夢中影響你自己的那個夢。好像你在夢中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那個時候你可以念觀音菩薩,因爲你的修行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了,你夢中可以影響你自己。
遊祥州教授:你們講話的時候我正在做夢,我覺得衍空法師講得很重要,夢有很多的方式、很多的形式。夢其實就我們身體來講,我想從神經醫學的角度上來講,我們現在還不太了解,人的神經系統到底有多奧妙而人類還沒有發現的,所以世上有的夢好像是個預兆,沒見過的事情,可是它是在你的夢裏出現的,所以解夢也是非常困難,佛教對夢的幾個方面的看法,我想跟大家分享。比如說,像《金剛經》它對夢,它作爲一切有爲法的很重要的比喻,六個比喻:“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那麼這六個比喻來形容有爲法,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在人這一生,你放眼看這個世界,它好多東西就好像剛剛衍空法師講的就像夢幻泡影一樣,這是佛教用夢來比喻生命或者有爲法的虛幻性。可是,我覺得到了大乘佛教,到了華嚴宗的時候呢,它卻從夢裏面發展出來一種智慧,叫如幻智,就是說它還是夢,可是這個夢呢,你可以把它經營,也很有意義,我認爲這是另一種智慧的開墾,所以我覺得剛才衍空法師講得很重要,夢真的很難解,很難的問題,剛才他在講的時候我正在做夢,我夢到坐在這個古觀音院,趙州禅師的古觀音院,設想如果我今天坐在這裏正在跟趙州禅師喝茶,不知道師父會跟我說什麼法,這是剛剛做的夢。
營員:尊敬的衍空法師,因爲您明天就要回香港了,我覺得這幾天跟著您學習真是因緣殊勝,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我們今天學了兩種禅法,一種是坐禅,另外一種是行禅,不知道我們佛學的禅除了這兩種形式的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形式的禅?這是第一個問題。
衍空法師:我可以請我的翻譯過來嗎?因爲我發現我來了以後非常感到遺憾的是我的普通話說得不好,所以很多方面我想展示得好一點的,但是有困難。(香港營員上前來替衍空法師做翻譯)
佛教的禅修當然是好多好多種了,首先跟大家說的是四念住那個方法,還有你今天那個行禅的那個方法。坐禅裏面也有很多很多方法,好像唯識宗有唯識宗的方法,密宗有密宗的方法,密宗有很多很多方法,天臺宗有天臺宗的那個方法,參話頭是一個方法,所以禅修有很多方法,一下子也不能全部給你說出來。但是雖然禅修有很多很多方法,都只有一個目的。
首先就是,我以前說過,禅修的目的就是打破對自己的執著,就對我們這個“我”,要把這個“我”打破,就是通過禅修這個方法,用不同的方法,來打破我們對我的執著。我昨天也講過,我們認爲的“我”是個什麼東西呢?一般佛教裏認爲“我”就是五蘊和合而成的“結盟體”,禅修其實就是要對五蘊培養深刻的了解,然後就可以打破我們對五蘊的執著。比如說有參“念佛的是誰”,其實也是對五蘊當中其中一個蘊的參透,參“念佛的是誰”也就是對色、受、想、行、識的那個“識”,最後那個識,意識的識的參透。禅宗的參話頭的功用,就不在五蘊之中的前四個“色、受、想、行”,而是直接參透能認識的“識”,而當打破了那個能認識的那個“我”,你會同時間就打破你所認識的“色、受、想、行”,打破了。所以禅宗的直指人心是很快的、很深入的,其實所有的禅修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比如說密宗的大圓滿,也是一下子對我們的心境和心識的觀察,所以有人說參禅跟大圓滿是相似的。其實禅修本身沒有所謂的高或低的,只有契機與否。
營員:阿彌陀佛!大師,您要走了,還想問個問題,就是昨天大和尚做了個比喻說:人的“我”和禅的“我”之間的關系,再請法師給我們講一下六道輪回與因果報應的秘密,它是怎麼運轉的,就是它的機製,就是怎麼來運作的?
衍空法師:其實六道輪回與因果報應的運作,它的秘密是什麼呢?就是完全沒有秘密的。因爲佛法是說的緣起法或者因果法,其實是自然的法則,佛教稱爲法爾道理,法爾道理就是說事情就是這個樣子的,比如說我們把手松開杯子就會掉下來,你吃飯了你會覺得飽。這個就是事情本身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法呢不論佛陀出生與否,有沒有向衆生說法,那個法還是會存在的,存在于宇宙之間。不過呢佛陀出世領悟了解這個法,因爲明白、了解了,然後爲自己斷了煩惱、了生死。繼爾向衆生開示這個宇宙的真理。你剛才問的緣起法的秘密,其實太簡單了,它的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想要吃蘋果,你就需要有蘋果種子,這是要帶出一個道理,就是說,人要改變事實,改變生命,你就先要改變因,如果你不從因入手,而想改變那個果,是不可能的。所以果只能接受。比如說你現在是個男生或是個女生,這個是個果,這個是改不了的,除非你找醫生做手術,但是你用怎麼樣的心態來接受你的男生或者女生的身份呢?這個是可改變的,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智慧或者無明來理解,從而産生不同的理解。如果你沈迷或執著的不喜歡你自己的身份,你會因此而種下一個不好的因,但是如果你因爲自己的智慧或者理解,接受你現在的狀況,産生一個好的心,你會因此而得到一個好的果報。所以佛陀所說的因果的道理,其實第一就是希望我們接受現實的果報。因爲果報是改變不了的,但是你用一個什麼樣的心來面對…
《十六屆:普茶 柏林夜話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