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
佛教是佛陀教育的簡稱。我們透過曆史可以清楚地認識到,佛教大約在春秋時期就傳到了中國,一直到後漢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六十七年),由漢明帝派特使蔡愔正式到西域禮請,同時,迎請印度高僧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法師帶著佛像以及經書來到中國。
這是國家大事,一開始先有鴻胪寺接待(寺是屬于皇帝直接管轄的,鴻胪寺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外交部)。兩位法師與帝王大臣相處的非常融洽,大家在一起非常歡喜,王臣們都希望他倆長住中國,于是,漢明帝正式增設一個同樣的機構,也稱之爲“寺”。這個寺就是佛教教育機構。
古代的專製,君權與相權還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對宰相非常尊重,宰相執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國家。宰相之下辦事的一級單位稱“部”,“部”的長官稱“尚書”。另外,直接屬于皇帝管的稱“寺”,寺的長官稱“卿”。皇帝之下有九個“寺”,就是九個一級單位,稱九卿。于是,漢明帝的政府就有十個“寺”,新成立的“寺”就專管佛教教育。佛教在中國第一個寺院就是現在的洛陽白馬寺。白馬寺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國家佛陀教育部,就是專門推廣佛陀教育的。另外,宰相下面有個禮部,也是辦教育的,教育的中心是孔孟教育。所以,中國從漢明帝以後就變成兩個教育部。這兩個教育機構一個歸皇帝管,一個歸宰相管。因此,佛教教育在全中國的推動,遠遠超過禮部的推動。可見,中國人對“寺”是多麼的重視啊!所以,寺不是廟,與宗教也毫無關系。現代一般人將寺與廟合稱,就與鬼神扯上關系了(廟是供養鬼神的,過去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叫太廟。一般百姓供祖先,祭鬼神的地方叫祠堂。廟跟祠堂的性質完全相同)。
寺院成立之後,有兩個重要的任務,一個是教育,一個就是翻譯佛經。翻譯佛經所需的譯場,規模之大也不是我們想象得到的。唐代玄奘法師,他的譯場,編製就有六百多人。早期鸠摩羅什大師的譯場的編製也有四百多人。所以,寺院是個很大的政府辦事機構。現在的寺院完全變質了,教育幾乎完全喪失!變成專門跟鬼神打交道的場所,這是很冤枉的一樁事情。這是清朝中葉以後,逐漸演變到現在這個現象。我們學佛,一定要知道佛教簡單的曆史,曉得佛法的本質,我們要學它真正的好東西。
佛陀教育
我們從曆史上來看,漢朝統一中國之後,在教育製度上,就逐漸興起了一個很精細、很明確的理念,成爲我們近兩千年來的教育哲學:“建國君民,教學爲先”。這個理念被肯定,可以說在全世界其他國家民族尚未發覺。中國人很重視教育,深知唯有教育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能夠幫助一切人離苦得樂。而且,國家的興衰與教育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論、修學上與中國的儒家、道家很接近,可以說,中國的儒道講綱領,而佛法講細節,非常微細透徹,兩者真是水乳交融。
佛陀教育的宗旨與目的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它是佛法修學的最高理想和目標。這句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覺”是覺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佛教導我們的就是“認識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若完全明了通達,稱之爲佛菩薩。若完全不明了,則稱爲凡夫。諸位想想,佛教教育與人生的關系多麼密切啊!世間沒有任何事能比這樁事與自己的關系更密切的了。智慧有上、中、下叁等,佛教修學的第一個階段是“正覺”,向上提升一層是“正等正覺”,最高的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佛門裏面這些名稱就好像學校裏面的學位名稱,現在的大學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佛教也有叁個學位,如果你得到“正覺”,就稱你爲“阿羅漢”,現在的人喜歡簡單就稱“羅漢”。若你得到“正等正覺”,就稱你爲“菩提薩埵”,現在的人簡稱“菩薩”。若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爲“佛陀耶”,古人簡稱“佛陀”,我們現在更簡單,稱“佛”。
“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呀!佛教說,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應該成佛。如現在的博士學位,每個人都可以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裏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國總統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當總統。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能成佛,人人都是菩薩。佛教導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衆生體驗覺悟的層次不相同,高低廣狹不一樣,可見凡聖平等,只是迷悟差別不同而已。佛菩薩覺悟,衆生迷惑。覺悟的人生活就自在,在生活裏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迷惑的人,被外面的環境主宰,自己不能做主,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自己不能做主宰的就稱爲凡夫。如果是佛菩薩則不然,無論順境、逆境他都能做得了主宰,“主宰”是自己真正能做得了主。
佛教教學的方針是徹底破除”迷信”。佛門常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是什麼呢?,對自己、對生活環境的真相不了解。因爲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錯了,也想錯了,看錯、想錯、也就做錯。做錯的結果就是苦啊!如果一個人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夠真正理解,沒想錯、沒看錯、所得的結果一定是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說,”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說。爲達到這個目的,佛教教學的方針是”破除迷信,啓發真正的智慧”,讓我們有能力在現實環境裏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惡、利、害。然後再幫助一切衆生建立理智、大覺、奮發、進取、樂觀、向上的慈悲濟世的宇宙人生觀。可見佛教既不消極,也不落伍,是能給我們真實利益的。無量壽經上講:佛教是能圓滿的幫助我們解決衆生一切苦難的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這就是佛教在我們世間的目標。至于往後的目標---斷煩惱、出叁界,這種殊勝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大家要認清楚,佛法是教學,是真的能讓我們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實幸福的教育成果。
我們常常聽到佛教裏面講“普度衆生”。那什麼是“普度衆生”?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對一切衆生要盡心盡力去幫助、協助。“度”就是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解決一切困難的問題。佛菩薩用什麼方法幫助一切衆生?用教學的方法。我們現在的教師進修製度就是釋迦牟尼佛首創的。他當年在世,有許多有成就的學生。這些學生也分派到各處去教學,但每一年有叁個月的時間回到老師的身邊,稱爲“結夏安居”。印度從四月半到七月半是雨季,這個時候在外教學不方便,所以通通回來,接受老師的再教育。同學們再互相切磋、琢磨,然後再出去教學,幫助大衆。這是真正難得。
佛教的經典非常豐富,在全世界,不論是宗教、學術……都沒有如此豐富的經典。這麼多經典把它分類也可歸納成叁大類,我們中國人稱爲叁藏經典。這叁藏經典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藏偏重在定學,律藏偏重在戒學,論藏偏重在慧學,這是佛陀教育的教科書。
佛教提倡藝術化、美術、音樂、雕塑、乃至于建築都含有很深的教學意義,確實達到大圓滿,充分顯示教學的宗旨和意趣。佛教教學將博物館、圖書館與學校結合在一起,讓人一進入山門,一句話都不必說,佛陀所教導的,我們都能體會明白了。
彌勒菩薩
進門第一座建築是天王殿,不過有些規模更大的寺院,進入天王殿之前還會經過一道或者兩叁道“叁門”。“叁門”確實有叁個門,一般是叁門並立,中間大兩邊小。中國古代的佛寺大多是建在深山之中,有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所以“叁門”也寫成“山門”。
大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大多供奉的是中國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爲什麼供奉布袋和尚的造像呢?布袋和尚出現在南宋高宗時代,跟嶽飛是同時代的。當時在浙江奉化出現一位肥頭大耳、大腹便便,拖個大布袋到處行化的法師,本名契此,但大家都歡喜稱呼他“布袋和尚”,既形像又親切。他把別人所給的東西,統統投入布袋。如果有人問他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只手往下一垂。笑嘻嘻的一言不發站在那裏。問者若有所悟,明白這是讓他放下。別人又問放下以後怎麼辦呢?他就卷起布袋背在肩上揚長而去。問者望著他遠去的身影,微微點頭,知道法師教他放下自己,提起衆生。最後布袋和尚在奉化雪窦寺示寂前說了“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的偈語,告訴大家他的真實身份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往後道場中的彌勒菩薩都是造布袋和尚的形像,寓意非常深刻。
我們現在看到布袋和尚整天笑嘻嘻的坐在門口迎接一切人,是教導我們學佛要笑臉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臉。大大的肚皮代表包容,對于世間的善惡美醜要清清楚楚而又能夠包容。用平等的心態、歡喜的儀容面對一切社會大衆。
佛菩薩像是代表所教學的宗旨意趣,千萬不能當成神明看待。彌勒菩薩所教我們的就是進入佛門不但要“慈悲爲本,方便爲門”,還要“生平等心,成就喜悅的相”。換句話說,就是對一切衆生生平等心,對一切衆生要歡喜。“喜悅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愛心,也就是喜愛之心。這個喜愛是真誠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智慧的,佛家也稱作慈悲。佛菩薩對衆生的喜愛是永恒不變的。因爲他沒有自私、沒有自利、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喜愛是自性裏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處,都要像彌勒菩薩一樣歡歡喜喜,一團和氣,大慈大悲。
彌勒菩薩也稱作阿逸多菩薩,翻成中文的意思叫“無能勝”。也就是說,他的慈悲沒有人能超過,他的慈悲遍法界、虛空界。因此,中國又稱他爲“慈氏菩…
《寺廟中佛像的真實含義和造像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