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八還辯見?八還辯見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八還辯見”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八還辯見”的解釋

  又作八還辨見。還者,複之義。世間諸變化相,各還其本所因處,凡有八種,稱爲八還。辯,爲分別之義;見,即能見之性。八還辯見,即以所見八種可還之境,而辯能見之性不可還。  

  據楞嚴經卷二載,阿難不知“塵有生滅,見無動搖”之理,而妄認緣塵,隨塵分別,如來遂以“心”、“境”二法辨其真妄,若言“心”,則謂“今當示汝無所還地”;若言“境”,則謂“吾今各還本所因處”,用以顯示“所見之境可還,能見之性不可還”之理,故以八種變化之相辯之。即:(一)明還日輪,以日出則明,無日則暗,是則明因于日,故複還于日。然明爲所見之塵境,非能見之性。以塵境則有生滅,見性原無生滅,故所見之明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二)暗還黑月,以白月則明,黑月便暗,是則暗因黑月,故複還于黑月。故知所見之暗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若能見之性亦可還,則不暗時,無複見其明。(叁)通還戶牖,以有戶牖,則見通,若無戶牖,則不見通,是則通屬戶牖,故複還于戶牖。故知所見之通則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若能見之性亦可還,則不通處,無複見其壅。(四)壅還牆宇,以有牆宇,則見壅,若無牆宇,則不見壅,是則壅屬牆宇,故複還于牆宇。故知所見之壅則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若能見之性亦可還,則無壅處,不複見其通。(五)緣還分別,緣者,系之義。謂有分別所對之處,則有所緣之相,若無所對五塵之境,則無緣相而可分別,是則緣屬分別,故複還于分別。故知所緣分別之相可還,而能分別之性不可還。若能分別之性亦可還,則不緣境時,無複知其無分別。(六)頑虛還空,頑者,無知之義。頑虛,謂無形相,頑然無有知覺。謂無形相之礙,則遍是虛空,若有形相,則不見其虛,是則頑虛即空,故複還于空。故知所見之虛則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若能見之性亦可還,則不虛時,無複見其形相。(七)郁袝還塵,郁者,滯之義。袝者,氣盛貌。以有塵象,則見郁袝,無塵則不見其昏滯,是則郁袝屬于塵象,故複還于塵象。故知所見郁袝之象則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若能見之性亦可還,則無塵時,不複見其清明。(八)清明還霁,以澄霁則見清淨,昏暗則不能見其明淨,是則清明屬霁,故複還于霁。故知所見清明之象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若能見之性亦可還,則不明時,無複見其昏暗。[楞嚴經講義(圓瑛大師法彙之一)、楞嚴大義今釋(南懷瑾)]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八還辯見”的解釋

  [出楞嚴經]  還者。複也。辯者。分別也。見即能見之性也。八還辯見者。以所見八種可還之境。而辯能見之性。不可還也。此由阿難不知塵有生滅。凶無動搖。而亡認緣塵。隨塵分別。故如來以心境二法。辯其真妄。言心。則曰今當示汝無所還地。言境。則曰吾今各還本所因處。此顯所見之境可還。而能見之性不可還也。遂以八種變化之相以辯之。(梵語阿難。華言慶喜。)一明還日輪經雲。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曜。而言還者。謂此講堂。日出則明。無日則暗。是則明因于日。故 - 明·一如等 撰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八還辯見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