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誓願之意。又作發大願、發願心、發志願、發無上願。總指發求佛果菩提之心(菩提心);別指完成淨土,以救濟衆生之心(即誓願)。蓋菩薩所發之願,有總願、別願、淨土成佛願、穢土成佛願等,種類甚多。于淨土宗,誓願往生淨土者發遣自己修善,此發願往生之心,稱爲回向發願心。唐代善導于觀經疏玄義分解釋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稱南無有發願回向之意。親鸾謂此乃阿彌陀佛發救度衆生之願,而爲衆生得救之因;或解作遵行釋迦、彌陀二尊之發遣招喚,而欲生于淨土之心。
又願心大體可分爲二:(一)發求菩提之願,(二)發度化有情之願。又四弘誓願、十大願皆屬于發願。此外,有關修善作福等皆須先發願,而記其趣旨之文稱爲發願文,又作願文、誓願文。如南朝梁代沈約之千僧會願文、隋代智者大師之發願文、善導之發願文等皆是。[菩薩地持經卷一種性品、發菩提心經論卷上願誓品、大智度論卷五、俱舍論卷十二分別世品](參閱“發遣招喚”5164)
(術語)發起誓願也。阿彌陀經曰:“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立下誓願。 - 陳義孝編
佛學大辭典曰:“梵語尼底,譯曰願,志求滿足也。”法界次第曰:“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雲願也。”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爲願,亦是期心爲願。”止觀曰:“發願者誓也,如許人物,若不分券,物則不定。施衆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無誓願如牛無禦,不知所趣,願來持行,將至行在。”又曰:“二乘生盡,故不須願,菩薩生生化物,須總願別願。” - 明·楊卓
立下誓願。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