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s!ad! anusmr!tayah!,巴利語cha anussati-t!t!ha^na^ni。又作六隨念、六念處、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二)念法,念如來所說叁藏十二部經能利益大地衆生。(叁)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爲世間衆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衆生之諸惡煩惱。(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衆生之悭貪。(六)念天,念叁界諸天皆因往昔修持淨戒、布施、聞慧等之善根,而得此樂報。大小乘對于念天之解釋不同。大乘依涅槃經之說,天有叁種,即:(一)生天,謂叁界之諸天。(二)淨天,一切叁乘之賢聖。(叁)第一義天,即涅槃。又于此叁種天之中,大乘之人僅念第一義天。[雜阿含經卷叁十叁、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八、卷二十五、觀佛叁昧海經卷六、大智度論卷二十二、大乘義章卷十二]
(二)比丘所必須熟知之六種要事。即:(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二)念知食處,如全不受請食者,謂我常乞食等;如受請食者,謂我今自食無請處等。(叁)念知夏臘,記憶受戒以後之臘數。(四)念知衣缽,念我叁衣一缽具足,若有長物,則念我有長物,已說淨。(五)念同別食,若與衆同食之時,念我今與衆僧同食;若別食時,念我今以某緣,與衆別而獨食。(六)念身康羸,若無病,則念我今無病,堪能行道;若有病,則念我今有病,應當治療。[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叁之二]
(名數)一、念佛,念佛具足十號,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濟衆生之苦,我欲與佛同也。二、念法,念如來所說之叁藏十二部經,有大功德,爲諸衆生大妙藥,我欲證之而施與衆生也。叁、念僧,念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爲世間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勢力,能除衆生之惡,不善之法,我欲精進護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衆生悭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攝取衆生也。六、念天,念天爲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無色界之諸天,彼處受自然之快樂,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處也。問佛弟子應念叁寶,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爲自己善業之果故也。問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爲大小乘之通說,但念天之解釋,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經,則天有叁種:一生天,叁界之諸天也。二淨天,一切叁乘之賢聖也。叁第一義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薩但念第一義天。見別譯雜阿含經九,涅槃經十八,智度論二十二,大乘義章十二。[囗@又]律中更有一種六念法,授沙彌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處,如全不受請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請食者,言我今有請處念自去也。叁念受戒時夏臘,記憶受戒以後之臘數也。四知衣缽有無等,念我叁衣缽具足,若有長物則念我有長物,已說淨也。五念同別處,若與衆同食時,念我今與衆僧同食,若別食時,念我今有某緣,與衆別而獨食也。六念康羸,若無病,則念我今無病,堪行道,若有病,則念我今有病,當療治之也。見行事鈔上叁之二。又有一種之六念。謂數息隨息等之六妙門。見六妙門條。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 陳義孝編
第一念佛。佛是衆生無上慈父。第二念法。法是衆生煩惱良藥。第叁念僧。僧是衆生叁乘福田。第四念戒。戒是衆生防非止惡。第五念舍。舍是衆生除悭雜著。第六念天。天是衆生清淨果報。此天非叁界之天。謂第一義也。淨故名爲天 - 唐·李師政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