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gra^hya-gra^haka。能取(梵gra^haka ),即“能把握”;所取(梵gra^hya ),即“被把握”。能取爲認識對象之主體,所取則是對象。即能識者之心、意識等,稱爲能取;而所識之色等外境,則稱所取。顯揚聖教論卷五說明能取所取之意(大叁一·五○二中):“能取義者,謂五內色處,心、意識及諸心法;所取義者,謂外六處。”[唯識二十論、中邊分別論卷上、大乘莊嚴經論卷二]
能取即認識的主體,所取是被認識的對象。換言之,能取者爲心識,所取者是外境。在唯識學上,能取是識體四分中的見分,所取是識體四分中的相分。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