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a^gama,或 a^gamaprama^n!a。又作正教量、佛言量、至教量(梵a^pta -a^gama ,意指自可信仰者之處所受的傳統之教)、聲量(梵s/abda ,又作聖言量)。意指以本派所尊奉之聖書或聖人之教導作爲正確知識之來源、標准。佛教一般使用a^gama 一詞,吠陀婆羅門諸哲學派則使用 s/abda 一詞,均爲可信任者之教示(梵a^pta -nirdes/a )之意;所謂可信任者,于佛教指佛、菩薩與諸賢聖,于婆羅門哲學則指說吠陀之神仙,或吠陀中所說之“法的現證者”。
印度哲學諸派之中,除順世外道、勝論派、佛教論理學派外,皆主張聖教量爲獨立之量。蓋于佛教中,古因明在現、比二量外,承認聖教量給予現、比二量確實性之保證。瑜伽師地論卷十五並謂,一切智所說之言教稱爲聖教量,聖教量之條件有叁,即:(一)不違聖言,(二)能治雜染,(叁)不違法相。然陳那以後之新因明佛教論理學派則否定聖教量之獨立性,僅立“現量”與“比量”爲正確知識之來源或標准。陳那之集量論中主張,所謂聖教量,系從可信任者之聲音比知而得,故其所信任者爲比量,聽聞其聲音則爲現量。故知陳那所謂聖教量與現、比二量之關系恰與古因明之主張相反,認爲聖教之聖教性由于現量、比量而得保證;亦可說,所謂聖教量,必包含于現量、比量之中,而無別立之聖教量可言。[阿毗達磨集論卷七、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六、集量論觀離品、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大乘義章卷十、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S.C. Vidyabhu^sana:History of Indian Logic,1921;H.N. Randle: Indian Logic inthe Early School,1930、佛教論理學(宇井伯壽)]
(術語)又作正教量,又曰至教量。因明之用語,叁量之一。見量條。
聖是聖人,教是教法,是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爲叁量之一。 - 陳義孝編
雜集論十六卷十頁雲:聖教量者:謂不違二量之教。此雲何?謂所有教、現量比量皆不相違,決無移轉,定可信受;故名聖教量。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