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十一善?十一善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十一善”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十一善”的解釋

  唯識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一)信,謂于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有信實有(于諸法實事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于叁寶真淨之德中,甚深信樂)、信有能(于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甚深信力)叁種。(二)慚,慚即慚天。謂心常知慚,崇重賢善,恥往昔所作過惡,則能對治無慚,息諸惡行。(叁)愧,愧即愧人。謂心常知愧,不爲暴惡,悔往昔所作過非,則能對治無愧,息諸惡業。(四)無貪,謂于五欲順情等境,心生厭離而無所染著。(五)無嗔,謂于五欲違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六)無癡,謂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決了,無所迷惑。(七)勤,謂于一切善法,精進修習,不生懈怠,圓滿善業。(八)安,安即輕安。謂遠離粗重惱亂,及除障定之法,調暢身心,而轉安適。(九)不放逸,謂精進身、口、意叁業,于所斷之惑及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滿世間出世間之一切善法,而無放逸。(十)行舍,謂精進身、口、意叁業,令心平等,寂靜而住,舍離一切掉舉、昏沈等障。(十一)不害,謂于一切有情衆生,無所損惱,不加嗔恚,常運慈悲之心,拔其危苦,與其安樂。[成唯識論卷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十一善”的解釋

  (名數)十一種善之心所也。見百法條。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十一善”的解釋

  [出成唯識論]  一信信者謂于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也。有叁種。一信實有。謂于諸法實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謂于叁寶真淨德中。深信樂故。叁信有能。謂于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深信力故。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是名爲信。(叁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二慚慚即慚天。謂心常知慚。崇重賢善。恥昔過惡。則能對治無慚。息諸惡行也。叁愧愧即愧人。謂心常知愧。不爲暴惡。悔昔過非。則能對治無愧。息諸惡業也。四無貪謂于五欲順情等境。心生厭離。無所染著也。(五欲者。 - 明·一如等 撰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十一善”的解釋

唯識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十一善心所:一、信,謂于一切善法,忍可樂欲而不疑。有信實有(于諸法實事之理中,甚深信忍)、信有德(于叁寶真淨之德中,甚深信樂)、信有能(于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甚深信力)叁種。二、慚,慚者羞惡之心,謂心常知慚,崇重賢善,恥往昔所作過惡,則能對治無慚,息諸惡行。叁、愧,愧者廉恥之心,謂心常知愧,不爲暴惡,悔往昔所作過非,則能對治無愧,息諸惡業。四、無貪,謂于五欲順情等境,心生厭離而無所染著。五、無嗔,謂于五欲違情等境,心常忍辱,不起忿怒。六、無癡,謂于一切理事等法,明解決了,無所迷惑。七、勤,謂于一切善法,精進修習,不生懈怠,圓滿善業。八、安,安即輕安。謂遠離粗重惱亂,及除障定之法,調暢身心,而轉安適。九、不放逸,謂精進身、口、意叁業,于所斷之惑及所修之善,加功勇猛,速令成滿世間出世間之一切善法,而無放逸。十、行舍,謂精進身、口、意叁業,令心平等,寂靜而住,舍離一切掉舉、昏沈等障。十、不害,謂于一切有情衆生,無所損惱,不加嗔恚,常運慈悲之心,拔其危苦,與其安樂。見《成唯識論》卷六。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十一善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