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catva^ri maha^-bhu^ta^ni,巴利語catta^ri maha^-bhu^ta^ni。爲四大種之略稱。又稱四界;界,即梵語dha^tu 之意譯。佛教之元素說,謂物質(色法)系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成。即:(一)本質爲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爲地大(梵pr!thivi^ -dha^tu ,巴pat!havi^-maha^-bhu^ta )。(二)本質爲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爲水大(梵ab -dha^tu ,巴a^po-maha^-bhu^ta )。(叁)本質爲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爲火大(梵tejo -dha^tu ,巴tejo-maha^-bhu^ta )。(四)本質爲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爲風大(梵va^yu -dha^tu ,巴vayo-maha^-bhu^ta )。積聚四大即可生成物質,故四大又稱能造之色、能造之大種;被造作之諸色法,則稱四大所造。又四大種之“大”,意即廣大,具有下列叁義:(一)四大種之體性廣大,遍于一切色法,故有“體大”之義。(二)四大種之形相廣大,如大山、大海、大火、大風等,故有“相大”之義。(叁)四大種之事用廣大,如水、火、風叁災及任持大地之地大等,故有“用大”之義。而四大種之“種”,則以此四大爲一切色法所依之性,具有能生、因等義,如父母爲子女所依,然父母亦具有能生之因,故稱爲種;而由四大所産生(造)之物質(如五根、五境等),與四大之關系,如同親子,而各自獨立存在。元素之四大,因爲具有生因、依因、立因、持因、養因,故稱能造之色。
若依俱舍論之說,此四大具有假實之分別:即上述之堅、濕、暖、動之四大,爲實四大、性四大;而世間人所謂的地、水、火、風,則爲假四大、事四大。前者屬于身根之所觸,爲觸處所攝,後者則屬于眼之所見,爲顯色、形色所攝。
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及人之身體,均由四大所組成,即四大相倚,乃有極微,而極微相聚則成色法。此能造之四大種與所造之色、香、味、觸四塵(又作四微)必處于一處,此即“八事俱生”。又四大種雖通于一切色法,然于不同色法之中,其中之一較爲增長,如山嶽等堅物之中,地大較增長;河海等濕物之中,水大較增長。此增長又可從四大之體性及勢力方面分爲二種增長。另外未顯之叁大,乃潛在其中,靜待“緣會”而顯現,恰如打石而生火,水寒時則結冰等。
又說一切有部主張能造之四大各別,故産生所造之色法有十一種差別。即眼根所依之大種唯造眼根,而耳、鼻、舌、身等根乃至色、聲、香、味、觸、法(無表色)等處,皆各由其所依之大種而造,合爲十一種色法。並主張八事俱生,且于八事外加上身根,稱爲九事俱生,再加上眼根,稱爲十事俱生。
上述對四大種之解釋,乃根據俱舍論卷一、卷四、卷十叁、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卷一二七、卷一叁一等所舉。
此外,于其他經典及諸部則另有種種異說,茲列舉如下:(一)據成實論卷叁、卷四載,色、香、味、觸四塵爲能造,地、水、火、風四大爲所造,四大成五根,然此四大爲假名法,若離開四塵則不存在,因四塵具有堅、濕、暖、動之相,四大則爲假立,而五根由四大所成,故五根亦爲假名法。故與上記所舉俱舍論之說(四大具有假實之別)不同。
(二)據瑜伽師地論卷叁、卷六十四、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本等所舉,觸處、法處皆有大種,以散、定之別,故所造之色法通于十一處。大種與所造之色法隨應俱通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二性所攝,然大種唯實,所造之色法則爲假。
(叁)另據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本,綜合諸部之異說:(1)大衆部之說,以四大爲能造,四塵爲所造,而別無五根,俱通有漏及無漏。(2)薩婆多師(即說一切有部之論師)之說,以四大爲能造,唯有漏、有礙,爲觸處所攝。五根、五塵及法處之無表色爲所造,然五根、五塵皆有漏、有礙,而法處之無表色則爲實有,通于無漏,爲無礙所攝,故有上述假實之別。(3)經部師之說,能造與所造均爲有礙,皆通于假實,其中極微是實,粗色是假,然二者皆爲有漏。無表色爲假立,法處無色,色蘊亦無無表色。(4)說假部之說,能造與所造若粗若細,在蘊門中以“義”積聚而非“體”積聚,故體皆爲實,而在界、處門中則因“依”與“緣”皆爲體積聚,故體皆爲假,通于有漏及無漏。(5)一說部之說,能造與所造唯有一名,二者皆無實體。(6)說出世部之說,能造與所造若爲有漏者,則皆爲假,以其由顛倒而起故,而諸無漏者則皆爲實,以其非顛倒而生起之故。
此外,據圓覺經載,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一)地大,地以堅礙爲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二)水大,水以潤濕爲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叁)火大,火以燥熱爲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四)風大,風以動轉爲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若此四大不調,則易致病。[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經、長阿含經卷十六、品類足論卷一、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顯揚聖教論卷五、順正理論卷二、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本](參閱“五因”1074)
(名數)俱舍論所說,地水火風也。此四者廣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質),故名四大。
(名數)地水火風也。依俱舍論言,此四大有假實二種,其實者,稱爲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單雲四大。實之四大,一地大,性堅,支持萬物。二水大,性濕,收攝萬物。叁火大,性暖,調熟萬物。四風大,性動,生長萬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謂之能造四大。其體觸處所攝,唯爲身根所得。身根觸諸色而覺知堅濕暖動也。假之四大,則世間所稱之地水火風也,此四大雖其實爲地水火風及色聲香味觸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堅性最增盛者名爲地,乃至動性最增盛者名爲風。要之實之四大爲能造,假之四大屬于所造也。若據成實論意,則無實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觸之四塵爲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塵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爲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質之物,無非爲四大之所造(俱舍),無非爲四大之和合(成實),故稱之爲大也。或以之分爲二種,稱正報之人身爲內之四大,或稱爲有識之四大,依報之諸色曰外之四大,或雲無識之四大。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于火,動轉歸于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璎珞經二曰:“四大有二種:一有識,二無識。”最勝王經五曰:“譬如機關由業轉,地水火風共身,隨彼因緣招異果,同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macron;bh&umacron;ta。
Four Great Elements == 四大
All matters are formed and are composed by four conditioned causes :
(1) earth,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solidity and durability
(2) water,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iquid/fluid and moisture
(3) fir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nergy and warmth
(4) wind,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gas/air movement
[出圓覺經] 四大者。謂人之身。攬外地水火風四大而成內身四大。因對色香味觸四微。故稱爲四大也。一地大地以堅礙爲性。謂眼耳鼻舌身等。名爲地大。若不假水。則不和合。經雲。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皆歸于地。是也。二水大水以潤濕爲性。謂唾涕津液等。名爲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經雲。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是也。叁火大火以燥熱爲性。謂身中暖氣。名爲火大。若不假風。則不增長。經雲。暖氣歸火。是也。四風大風以動轉爲性。謂出入息及身 - 明·一如等 撰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 陳義孝編
地水火風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形體也。水者血髓潤也。火者溫暖也。風者出入氣息也 - 唐·李師政 撰
即地、水、火、風,這可稱之爲四種元素——即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此又名四大種,見四大種條。 - 于淩波居士著
地(堅固性)、水(凝結性)、火(溫暖性)、風(流動性)。 - 莊春江居士編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爲性,水以潮濕爲性,火以溫暖爲性,風以流動爲性。、
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發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