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阿毗昙毗婆沙卷二等所載,閻浮洲北部之四條大河。又作四大河。(一)恒伽河(梵Gan%ga^ ,巴同),又作恒河、□伽河、殑伽河、競伽河、強伽河。另有天堂來、福水、生天等異稱。即現今之恒河(Ganges),爲印度叁大河之一。發源于尼泊爾西北之喜馬拉雅山,初向南流,其後向東注入孟加拉灣。釋迦牟尼佛一代之行化多在此河流域,故經中常見恒河之名,並以恒河沙比喻數量之無限,且古來即謂恒河水具有洗除罪障及給與福德之作用。
(二)信度河(梵Sindh, Sindhu ,巴同),又作辛頭河、新頭河、私頭河、信陀河。意譯驗河。即現今之印度河(Indus),爲印度叁大河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境內,發源于西藏西南隅之開拉斯山(Kailas)附近,向西北流至喀什米爾北部,折而向南流經旁遮普,于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古代犍馱羅國即位于今旁遮普北部之信度河流域。
(叁)縛刍河(梵Vaks!u, Iks!u ),又作縛刍河、婆輸河、和叉河、薄叉河、婆叉河、博叉河。意譯作胸河、青河。相當于漢史所載之妫水、烏浒水;即現今之奧克薩斯河(Oxus),又稱阿姆河(Amu-Daria)。發源于帕米爾高原(蔥嶺)東南,中流轉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堿海)。古代睹貨羅國即位于此河流域,曾爲希臘人之殖民地,與善見律毗婆沙所載之臾那世界、漢史所載之大夏位置相當。大月氏亦曾于此地發展勢力,大興佛教。
(四)徙多河(梵S/i^ta^, Si^ti^ ,巴Si^ti^ ),又作私陀河、斯陀河、斯多河、悉陀河、死陀河、枲多河。意譯冷河。即現今之錫爾河(Sir-Daria),又稱查可薩提河(Jaxartes),相當于漢史所載之藥殺河。發源于伊息庫爾湖(Issyk)南方之高原,流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然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烏铩國條、商彌國條、斫句迦國條等之敘述,推測徙多河應爲現今之葉爾羌河(Yarkand),梵名Bhadra^ ,發源于喀喇昆侖山脈(Karakorum)之北,入塔裏木盆地(Tarim)與喀什噶爾河(Kashgar)相會後稱爲塔裏木河,注入羅布泊。上記二說尚難定論。
據阿毗昙毗婆沙論卷二載,四大河發源于阿耨達池(梵Anavatapta ),皆繞池一匝而流入大海。(一)恒河自金象口出,趨入東海。(二)信度河自銀牛口出,趨入南海。(叁)縛刍河自琉璃馬口出,趨入西海。(四)徙多河自頗梨師(獅)子口出,趨向北海。又四大河各有四河爲眷屬,四眷屬又各有五百眷屬,合爲二千河同趨大海。
諸經論皆謂四大河源自阿耨達池,惟于四河之流向及出口之獸名則有異說。起世因本經卷一閻浮洲品、大毗婆沙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七等所載,與阿毗昙毗婆沙論相同。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則載,信度河趨向西海,縛刍河趨向南海。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載,徙多河趨向西海,縛刍河趨向北海。十住斷結經卷六辯才品載,恒河自象口流出,徙多河自牛口流出。大唐西域記卷一載,信度河自金象口流出,徙多河自頗胝師子口流出。
由現今四河之發源地可知,四河並非同一源頭。恒河、信度河之上遊發源于阿耨達池,即喜馬拉雅山中之馬納沙湖(Ma^nasa-sarovara)附近,縛刍河、徙多河則發源于遙遙相隔之帕米爾高原。西方之學者如荷吉森(B.H. Hodgson)、赫定(S. Hedin)等,亦著書考證四大河之發源地及水源之獸名。
又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以四大河趨入大海皆成堿味,比喻刹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出家歸佛,不複使用本姓,而皆成沙門釋迦子。
此外,耶稣教、猶太教亦有自伊甸園流出四河之說。另據爾雅載:“河出昆侖虛,色白河圖始開,曰昆侖之墟,河水出四維。”淮南子載:“昆侖有四水。”山海經卷二亦舉出河水、赤水、洋水、黑水等四水之名稱,可見我國亦有四河之說。[增一阿含經卷叁十四、卷四十五、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最上神變解脫壇品、薩缽多稣哩踰捺野經、俱舍釋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五十九、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卷二十五、翻譯名義集卷七、S. Hedin: Trans-Himalaya, vol. II; N.L. Dey: The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and Mediaeval India]
(名數)贍部洲之中地,由阿那婆答多Anavatapta池(舊曰阿耨達池)而出之四大河也。一、殑伽河Ga&ndotabv;g&amacron;,舊名恒河,又雲恒伽河。自池之東面出,一匝而入東南海。二、信度河Sindhu,舊雲辛頭河。自池之南面出,一匝而入西南海。叁、縛刍河Valsu,舊雲縛叉河。自池之西面出,一匝而入西北海。四、徙多河Śit&amacron;,舊譯雲私陀河。自池之北面出,一匝而入東北海。徙多河之流,即支那之河源也。見西域記一。
[出長阿含經] 一殑伽河梵語殑伽。華言天堂來。以見其從高處而來也。又名恒河。此河從阿耨達池東面銀牛口流出。繞池一帀。入東南海。(梵語阿耨達。華言無熱惱。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圍八百裏。金銀琉璃玻璃銅鐵等以飾其岸也。)二信度河梵語信訂。華言驗河。此河從阿耨達池南面金象口流出。繞池一帀。入西南海。又名辛頭河。叁縛刍河梵語縛刍。華言表河。此河從阿耨達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繞池一帀。入西北海。(梵語琉璃。華言表色寶。)四徙多河梵語徙多。華言河。此河從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