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身外之我,或存于五蘊外之我。爲“內我”之對稱。我,梵語 a^tman,含有主宰、自我等義。佛教之立場,反對有“常一主宰、具有自在之力”之“實我”,故若有主張“我之存在”者,則爲一種執著。然“我”之概念爲印度思想界自古以來重要主題之一,各教派或學說先後産生各種有關“我”之界說。據成唯識論卷一之說,通常對“我”有所執著者有叁類:(一)以爲“我”在于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之中,亦即總合此五蘊即等于“我”,稱爲“即蘊之我”;如一般世間之人多有此種執著。(二)以爲遠離上述之五蘊,另有別體存在,即“離蘊之我”;如小乘經量部及六派哲學中之數論、勝論等學派皆如此主張。(叁)以爲“我”並非在五蘊之中,亦非離于五蘊,而系與五蘊處于不即不離之關系中,稱爲“非即非離蘊之我”;如小乘犢子部、正量部等皆執持此一觀點。
上記叁種主張皆以“我”爲實有者,其中之第二種,即執持“離蘊之我”者,廣義言之,乃屬“外我”之主張者。據成唯識論卷一之說,彼等之主張又可分爲叁種:(1) “我”之體性恒常而周遍一切,其“量”等同虛空,能隨處造業而受苦樂;如數論、勝論等學派即主張此說。(2)“我”之體性恒常,然其“量”不定,每隨身形之大小而卷舒變異,無有定量;如無慚外道即奉持此說。(3)“我”之體性恒常而微細至極,常潛于身中,造作諸業;如小乘經量部、獸主外道等皆作此說。
此外,自印度兩大史詩中之摩诃婆羅多(梵Maha^bha^rata )開始,一般人多稱大自在天(梵Mahes/vara )爲濕婆(梵S/iva ),並以此神爲創造世界之最高神格,其體性常住而遍滿宇宙。如是以大自在天爲宇宙唯一之大我者,相對于個人我、自我之 a^tman 而言,即稱爲外我。然此類主張,均爲佛教所否認。大日經疏卷七(大叁九·六四八下):“若行人不解正因緣義,而修證諸禅,必當計著自心以爲內我。(中略)設令不依內我,必依外我,即是自在、梵天等也。”[大品般若經卷二、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異部宗輪論述記](參閱“我”2937)
(術語)身外之我也如以大自在天視爲宇宙唯一之大我者。大日經疏七曰:“設令不依內我,必依外我,即于自在梵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