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五種唯識?五種唯識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唯識名詞白話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五種唯識”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五種唯識”的解釋

  (一)法相宗之慈恩,將諸經論所說唯識之文義總攝爲五種,即:(一)境唯識,就所觀之境而闡明唯識之義者。如阿毗達磨經說“一處四見”之喻即是。(二)教唯識,就能诠之言教而闡明唯識之義者。即楞伽、華嚴、深密等諸經所說之唯識唯心之旨。(叁)理唯識,經論中成就唯識之道理者。即說唯識轉變之理。(四)行唯識,經論中闡明唯識之觀法者。即說菩薩依四尋思、四如實智等,思惟觀察唯識之理。(五)果唯識,經論中闡明佛果之妙境界者。即說由思惟觀察唯識之理而得之果智。五種唯識之中,教唯識爲總體之能诠,其他四者則爲所诠之別義。[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五、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唯識義章卷叁本、般若心經幽贊卷上、成唯識論樞要卷上本]

  (二)法相宗于一切諸法悉稱唯識,而立五義之說,即:(一)自相,八識爲識之自體。(二)  相應,六位心所爲識之相應。(叁)所變,心、心所之見、相二分爲其所變。(四)分位,不相應法爲假立于心、心所與其所變色法之分位者。(五)實性,無爲法乃心、心所、色、不相應法四種之實體。以此五義之故,一切法悉稱唯識。又以一切諸法皆不離識之一義而說唯識之理者,稱總門唯識;此五種各別而論者,則稱別門唯識。[成唯識論卷七]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五種唯識”的解釋

  (名數)法相宗之慈恩,于義林章一末唯識章中以五種六門該攝一切諸經論之唯識:一、境唯識,如阿毗達磨經說一處四見之喻,就境而明唯識之義者。二、教唯識,華嚴深密等諸經中說唯識之義者。叁、理唯識,經論之中成就唯識之道理者。四、行唯識,經論之中明唯識之觀法者。五、果唯識,經論之中,明佛果之妙境界者。此中教唯識爲總體之能诠,而他四唯識則所诠之別義也。唯識章曰:“然總遍詳諸教所說一切唯識不過五種。(中略)此中所說五種唯識總攝一切唯識皆盡。”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五種唯識”的解釋

  (名數)見五字部五種唯識條。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五種唯識”的解釋

唐代慈恩寺窺基大師,于《大乘法苑義林章》中,以五種六門赅攝一切經論中的唯識,此五種唯識是:一、境唯識:這是就經義中,以境來明唯識之義者。如《阿毗達磨經》謂:人、天、鬼、畜生四類有情,同見一河水,人之所見爲河水,天之所見爲莊嚴寶地,魚之所見爲其宅窟,而鬼之所見則是膿河猛火。各隨其感,而所見不同,是故境非真實,唯識所現。二、教唯識:此指經論中所說的唯識教義,如《華嚴經》說:“叁界唯心”。《解深密經》謂:“識所緣,唯識所現。”以及《楞嚴經》雲:“諸法皆不離心”。《維摩诘經》雲:“有情隨心垢淨”等,皆是教唯識。叁、理唯識:此指經論中所成立的唯識之理,如《唯識叁十頌》所稱:“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以成立唯識之理;及“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以此成立識變之理,此稱爲理唯識。四、行唯識:此指經論中所闡明唯識之行者。行即修行,以修行對治有漏習氣,伏斷惑障,轉染成淨,成大覺果。修行之道,在于叁慧、叁學、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以及六度萬行,皆行所攝,此爲行唯識。五、果唯識:此指經論中闡述佛果之妙勝境界者。此果有通有別,通則诠叁乘聖果,別則顯佛不共功德。經論中所說的轉識成智,證得菩提與涅槃,即是行唯識修得的聖果。以上五種唯識,以教唯識爲總體之能诠,而余四種唯識則爲所诠的別義。 - 于淩波居士著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五種唯識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