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智顗爲解釋各經內容之深義,所立之五種義解法。又作五重玄談、五重玄、五玄、五章。即:(一)釋名,解釋一經之題目。(二)辨體,辨別一經所诠之體性,如法華經即以“中道實相”爲全經所诠之妙體。(叁)明宗,闡明一經之宗趣。(四)論用,論說一經之功用。(五)判教,又作判教相,判立一經之教相,以定一經之評價。此一義解法,見諸于其法華玄義、維摩經玄疏、金光明經玄義、仁王經疏、金剛般若經疏、觀音玄義等著作中。
如法華玄義卷一舉出妙法蓮華經所具五重玄妙之義,稱爲法華五重玄義。即:(一)以法喻爲名,(二)以諸法之實相爲體,(叁)以一乘之因果爲宗,(四)以迹門十四品爲斷疑生信之用,以本門十四品爲增道損生之用。(五)以無上醍醐爲教相。
維摩經玄疏亦舉出維摩經之五重玄義:(一)以不思議之人法爲名,(二)以不思議之真性解脫爲體,(叁)以不思議佛國之因果爲宗,(四)以不思議之權實、折伏攝受爲用,(五)以不思議之帶偏顯圓爲教相。
然智顗于菩薩戒義疏中,則依五重玄義而取“釋名、出體、料簡”之叁重玄義,此則爲特異之釋例。[阿彌陀經義記、觀無量壽佛經疏、玄義私類聚卷一、卷四、法華略義見聞卷一、法華玄義講述卷一](參閱“法華五重玄義”3399)
(術語)又曰五重玄談。天臺智者凡釋諸經立五重之玄義。見玄義條。
(名數)第一釋名,無名,則不能顯法。故應先釋經題。第二辨體,名者呼體故,名之次宜辨體,體者一部之旨歸,衆義之中樞也。第叁明宗,宗者修行之宗旨也。會體必由修行。故體之次宜明宗。第四論用,會體而自行已圓,則應自體起用,利益衆生。故就宗而論一經之作用。第五判教,利益已多,則所說之教義無盡,故用之次宜判教義之大小權實。已上五重。就法華經釋之。則與鹹之法華撮要曰:“此經乃以法譬爲名,實相爲體,一乘因果爲宗,斷疑生信爲用,無上醍醐爲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