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下火。葬儀時,導師秉炬,表示火葬亡者之意。傳始于黃檗希運于母溺死時,秉炬夜照,唱偈引導之。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遷化佛事條,亦舉出秉炬一項。舊說下炬即秉炬,然禅林象器箋喪薦門:“秉炬語長,下火語短;又下火一人行之,秉炬數人遞爲之,(中略)秉炬佛事,語長而複數人行之,若用真火,移刻易燼,故刻木炬塗朱,擬火狀,或紅綿缯造花,著炬首而不點火。”
此外,“下炬引導集”系集錄下炬時所唱之偈文等。于下炬時所說之法語須具有五種要件:(一)德,語中須述及亡者之德。(二)死,須述及死之因緣。(叁)哀,指哀悼之語。(四)活,須述及亡者生前之活動。(五)奠,追吊致祭之語。此五者稱爲“下炬五要”。[僧堂清規卷五尊宿喪法](參閱“秉炬”3467)
(雜語)又曰下火,秉炬火葬式,最後導師以炬表示火葬亡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