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醫師針對病症施藥,比喻佛菩薩等善知識應所對之根機而說法。佛陀自古被稱爲醫者之王,若視人間種種迷惑、束縛、貪婪、嗔恚等煩惱爲種種病症,則佛陀應各種病症所說之法,不啻爲一劑良藥。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大叁·二九六下):“諸如來轉于法輪,遠離四失,說相應法。一、無非處,二、無非時,叁、無非器,四、無非法。應病與藥,令得複除。”
據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五載,諸凡夫之病總爲貪欲、嗔恚、愚癡等叁種。教示貪欲病者觀骨相,嗔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癡病者觀十二緣相。此即以煩惱爲病,佛法爲藥之譬喻。[文殊悔過經、維摩經卷上佛國品]
(譬喻)佛對衆生種種之機,說種種之教,猶之醫應人之病而與藥也。維摩經佛國品曰:“應病與藥,令得服行。”菩提心論曰:“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衆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
《維摩诘經·佛國品》謂:“應病與藥,令得服行。”衆生有“四大不調病”,有“業報病”。“四大不調病”是由一類衆生共造的業力所促成的,如“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大不調,舉身臃腫”(《諸經要集》卷二十)等,須對症下藥,進行治療。“業報病”是由衆生自己的業力造成的,程度較重,除對症下藥外,還要忏悔業障,才可望減輕。以上所說的是“應病與藥”的一般意義。從廣義上說,衆生一切形形色色的煩惱都是“病”。佛菩薩對機說法,用不同的法門去解決衆生不同的煩惱,謂之“應病與藥”。經中常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即此意。《五燈會元》卷十載:文益禅師“調機順物,斥滯磨昏。凡舉諸叁昧,或入室呈解,或叩激請益,皆應病與藥。隨根悟入者,不可勝紀”。“藥”,梵語agada,意爲“無病”。藥到病除,故稱“無病”。後多作“對症下藥”。如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四一:“克己複禮,便是捉得病根,對症下藥。”意爲針對具體情況解決問題。(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