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名Dharmaraks!a 。又稱支法護。西晉譯經僧。音譯作昙摩羅刹、昙摩羅察。祖先爲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出家,師事竺高座,遂以竺爲姓。性純良而好學,每日誦經數萬言,並博覽六經,涉獵百家。其時,關內京邑雖禮拜寺廟、圖像,然諸大乘經典未備,師乃立志西行,遍通西域叁十六國語文。據法華傳記卷一載,師于武帝泰始元年(265)攜帶大批胡本經典至東土,居于長安、洛陽,專事譯經,有聶承遠、仁法乘、陳士倫等人參與筆受、校對等工作。武帝(265~291 在位)末年,在長安青門外營建寺院,精勤行道,廣布德化二十余年。後示寂于愍帝建興年間(313~316)。或謂師于惠帝(291~305 在位)西奔之頃病逝,世壽七十八。時人稱之爲月支菩薩、敦煌菩薩、敦煌開士、本齋菩薩。
有關師所譯經典部數,據出叁藏記集卷二所載,共有:光贊般若、普曜、大哀、度世品、持心、首楞嚴、賢劫、維摩、無量壽、正法華等大乘經典凡一五四部,叁○九卷;譯出時間約在武帝泰始年間(265~274),至懷帝永嘉二年(308,或謂愍帝建興元年,313)。其中,太康六年(286)所譯之正法華經問世後,我國人始知觀音之名,且因而有靈驗之說與觀音信仰之開始。又曆代叁寶紀卷六,依諸經錄而增列師之譯作爲二一○部,叁九四卷。開元釋教錄卷二,則刪減爲一七五部,叁五四卷,而以譯經年代爲自武帝泰始二年至愍帝建興元年。[出叁藏記集卷七、卷九、卷十叁、梁高僧傳卷一、大唐內典錄卷二]
(人名)姓竺,名法護。梵名昙摩羅察。見竺昙摩羅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