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无分别智”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无分别智”的解释

梵语nir-vikalpa-jn~a^na。又作无分别心。指舍离主观、客观之相,而达平等之真实智慧。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断离能取与所取之差别,境智冥合,平等而无分别之智。亦即远离名想概念等虚妄分别之世俗认识,唯对真如之认识能如实而无分别。此智属于出世间智与无漏智,为佛智之相应心品。此智有加行、根本、后得等三种之别:(一)寻思之慧,称为加行无分别智,又作加行智,乃道之“因”。(二)正证之慧,称为根本无分别智,又作出世无分别智、根本智,乃道之“体”。(三)出观起用之慧,称为后得无分别智,又称后得智,乃道之“果”。另据成唯识论卷十之说,根本无分别智与后得无分别智属同一种智,惟作用不同,后得智依根本智方能掌握佛教真理,根本智则靠后得智方可于世俗世界之认识中发挥功能。

  又据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谓,无分别智远离五种相以为自性,即:(一)离睡眠等之无作意,(二)离二禅以上之过有寻有伺地,(三)离无心定之想受灭寂静,(四)离色,(五)于真实义离有分别之计度。又无分别智以修慧为体,菩萨于十地之位数数修习,至第八地以后即可相续任运。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二亦谓,无分别与菩萨无异,无分别之自性即菩萨之自性,菩萨以无分别智为体。[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卷九、卷十一、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四、成唯识论卷九]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无分别智”的解释

  (术语)又云无分别心。正体会真如之智也。真如者,离一切之相而不可分别也。故以分别之心者,不能称其体性,以离一切情念分别之无相真智方始冥符也。摄大乘论释十二曰:“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平等起,是名无分别智。”起信论曰:“无分别心与体相应。”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无分别智”的解释

摄论三卷八页云: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谓无分别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如彼卷八页至十页广释。世亲释八卷十二页云:此中意说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此复三种。一、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二、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三、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此中悕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内证慧,是第二增上慧。摄持慧,是第三增上慧。今且成立无分别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寻思智,是此智因;其后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余二。
二解  世亲释一卷八页云:无分别智、说名此中增上慧体者:若诸声闻、离四颠倒分别,名无分别。若诸菩萨、离一切法分别,名无分别。二无分别,差别如是。
三解  杂集论十四卷二十一页云:此无分别智、复离五相。谓非无作意故,非超过故,非寂止故,非自性故,非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所以者何?若无作意故名无分别;熟眠醉等、应是无分别智。由彼不思惟诸法相故。若超过故名无分别;从第二静虑已上一切地、应是无分别智。由彼超过寻伺故。若尔;三界心心法、是分别体言,卽为相违。若寂止故名无分别;灭受想定、应是无分别智。分别心心法、于彼寂止故。若尔;智亦应无。若自性故名无分别;色等应是无分别智。彼非分别自性故。若于所缘作加行故名无分别;卽分别性、应是无分别智。若谓此是无分别;此加行相、卽分别相故。是故无分别智、非彼五相。若尔;云何观无戏论无分别相?谓于所缘不起加行。此复云何?若诸菩萨、过随顺教,观察诸法若性若相,皆不真实。由此观察串习力所持故;不由加行,于如实无戏论界一切法真如中,内心寂定。如是乃名无戏论无分别智。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无分别智”的解释

远离主观、客观的相对分别而直观空理的智慧。这种智慧是超越心识的相对分别而显,它的作用是直契绝对的真理。此又称为无分别心,这是佛教中认识真如的智慧,因为真如离一切相而不可分别,认识真如的智慧必须与真如之体相应,《摄大乘论释》十二曰:“若智与所取不异平等起,是名无分别智。”是故无分别智,即证得能、所二取皆空,而正体会真如之智。真如离一切相,不可分别,故以分别之心,不能称其体性。无分别智离一切情念分别,故冥符于真如。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无分别智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