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又作无尽藏海、无尽法藏。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参阅“无尽”5133)
(二)寺院将信徒奉献之财物或剩余之财物贷与他人,以所得之利息充作伽蓝之修缮、维持等费用。又称无尽财、长生钱、库质钱。释氏要览卷下寺院长生钱条(大五四·三○四中):“律云无尽财,盖子母展转无尽故。”
此风源自印度,据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二出纳求利学处之记载,比丘为修补伽蓝而接受无尽施物,然因佛陀曾禁止比丘转售施物,遂将受施之物置于房库中,后施主发现寺院未作修缮,即有所责难,比丘将此事禀告佛陀,佛陀遂指示:若为修补伽蓝,可将无尽施物辗转生利。
我国在南北朝时代,信众基于福田思想亦行无尽藏法。隋代之三阶教徒盛倡无尽藏法,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信义在长安化度寺设置“无尽藏院”,以统一经营无尽藏。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无尽藏院集蓄锦帛金玉等无尽财,提供天下诸寺院修缮之用。贞观二十三年(649),无尽藏院举行无尽藏施,普施供养全国僧俗。则天武后如意元年(692),又于大福先寺行无尽藏施。长安年间(701~704)、景龙二年(708)及四年,化度寺分别举行无遮大会。然唐玄宗于开元元年(713)敕命破坏化度寺之无尽藏院,十三年,禁断三阶教。
初时,借贷无尽藏之手续十分简便,不须文件限制,仅要求在约定之日期归还。然至宋代,诸大寺院或经济富裕之寺院,争相设置长生库(无尽藏院)以图利,形成高利贷。[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宋高僧传卷十五、卷二十、松屋笔记卷六十七、禅林象器笺钱财门](参阅“长生库”3591)
(三)唐代比丘尼。韶州(广东)曹侯村人,俗姓刘。生卒年不详。师常诵大涅槃经,时值六祖欲往黄梅参谒五祖弘忍而途经韶州,听师诵经,遂为解说。师乃执经卷问字,以为若不识字,即无法会义,六祖则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师极感惊异,乃遍告里中耆宿大德,推崇六祖为有道之士,宜供养之。其时宝林古寺因隋末之兵火战乱,已颓圮不堪,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请六祖居之,说法弘化,未久复成宝坊。[释氏稽古略卷三六祖慧能大士尊者传、传法正宗记卷六震旦三十三祖慧能尊者传、增订佛祖道影卷四(虚云)]
(术语)谓德广无穷为无尽,包含无尽之德曰藏。大乘义章十四曰:“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含曰藏。”探玄记十九曰:“出生业用无穷,故曰无尽藏。”维摩经佛道品曰:“以佑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
谓含藏无穷尽的功德。 - 陈义孝编
“无尽”就是源源不断,没有穷尽。《维摩诘经·菩萨品》认为,“无尽”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又佛性广大无穷、妙用无边,谓之“无尽藏”。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四说:“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念曰藏。”此外,华严宗认为,生灭无常的现象世界(有为法)也是“无尽”的,叫做“无尽缘起”,如众生无尽、世间无尽、虚空界无尽等。佛法广大,要求修行者发愿无尽、布施无尽、持戒无尽乃至博闻无尽。《维摩诘经·菩萨品》用“无尽灯”比喻菩萨化导无量众生,“有法门名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后亦以“无尽藏”泛指事物之无穷尽者。如宋·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