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的力量
一、前言
(一)「念」的价值与影响
「念」是否真如文题所说的具有力量呢?就日常生活而言似乎并非如此。比起其它许多看来更重要、为了达成各种愿望所需的心所,念或专注处于更谦卑的地位。此处,「念」只意谓着「小心谨慎」,以致不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跌跌撞撞或错失良机。只有在某些特别的任务与技巧上,念才会被刻意地培养;尽管如此,它仍旧只被视为辅助的功能,更广大的范畴与可能性并未受到认同。
即使从佛教教义来看,仅浏览包含念的心所分类表,也许我们会认为这个心所不过是沧海一粟,或觉得它处于附属的地位,其重要性很容易被其它心所所掩盖。
实际上若将念拟人化,它具有相当保守的性格。相较之下,其他心所如作意、精进、想与胜解则显得较有特色,因为它们对人与情境产生立即和强烈的影响;有时,它们快速且广泛地征服心,尽管通常是不稳固的。念则不然,它不外露锋芒,总是将大部分功德留给其它赢得赞赏的心所。在我们能欣赏念的价值与其静默的深刻影响之前,必须先好好地认识并了解它。念行事缓慢且从容,其日常工作的本质十分单调,然而一旦立足就不易动摇,并且能真正主宰其所盘据的地域。
就像同类型的现实人格,具如此特质的心所常常被人低估或忽略。就念来说,需要如佛陀这般的天才来发掘它朴实装扮下所「隐藏的天份」,并发展这强力种子的广大潜力。能察觉并利用看似渺小的力量,确实是天才才有的能力;而此处确实发生了「芥子变须弥」的现象而重新评估价值,改变了大与小的标准。透过佛陀超凡的心灵,念最后显现为阿基米得点( Archimedean point),在这支点上撬开了世间大量循环不已的「苦」的两个停泊地──无明与渴爱。
佛陀以非常肯定的语气来谈念的力量:
念,我说它是百分之百有益的。(SN 46:59,《相应部》第 17册页 300)
念能主宰万事万物。(AN 8:83,《增支部》第 23册页 261)
另外,在〈念处经〉的经首与经末,有着严肃又有力的叙述:
诸比丘!这是唯一的道路,唯一能净化众生,克服忧伤,消灭悲苦,抵达正道,证得涅槃的道路,即四念处。
(二)培养「纯然专注」,开发「念」的潜力
日常生活中,念或注意力投向任何目标,很少会为了仔细据实的观察而持久;通常,会随后马上生起情绪反应、分辨思惟、评论或有所意图的行为。而在受持佛法的生活和思想中,念( sati)几乎与正确目的的正知(sampaja..a)或合适行为及其他的考虑结合,因而也看不到它。但为了开发念真正的潜力,必须了解并慎重地培养它基本、纯正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纯然专注」(bare attention)〔1〕。
藉由「纯然专注」可了解,在知觉〔2〕的相续剎那里,那清楚、专心的意识已知道实际发生在人内外的事。之所以称为「纯然」,是因为只关注于知觉的单纯事实,而没有以行为、语言或心的分别来响应。如前所述,通常心纯粹接受的状态是非常短暂的思考过程,人几乎无法察觉到。但以展现念的潜力为目标而有方法地培养它,专注力有多强,「纯然专注」就能维持多久。「纯然专注」因此成为念处禅修的钥匙,开启通往主宰心灵与究竟解脱之门。
「纯然专注」可由两方面来培养:1.以特定所缘来修习的禅修法;2.结合念与正知的一般态度,尽可能应用于日常事物中。至于修持的细节已在别处描述过,这里不再重复。(1)
本文主要目的是证明并解说这方法的有效性,也就是要展现念的真正力量。特别在现今迷信崇拜从未停止活动的时代,有人会问:「像纯然专注如此被动的心态,怎么可能达到所宣说的重要成果?」也许,可以如此答复这位提问者:「不应相信别人怎么说,而是以个人体验来检视佛陀的主张。」那些尚未好好了解佛陀教法而接受它为可靠指导的人,倘若没有好理由,就要他们开始修习这极度简朴的修法,会令其感到奇怪而踌躇不前。因此,接下来将提供许多「好理由」让读者作为仔细检查之用,同时也介绍念处的整体精神,并作为其普遍且重要见解的指标。此外,也希望已经依此方法修持的人,能于下列的观察中认同自己修持的某些特点,并鼓励自己审慎地增长它们。
二、「纯然专注」的力量来源
下面将从四方面来讨论「纯然专注」,这是念之力量的主要来源。它们并非唯一来源,但就心灵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功效而言,却是最重要的来源。此四者如下:
(一)「纯然专注」所应用的「整顿」与「称名」的功能;
(二)其无暴力、无强迫的过程;
(三)停止与放缓的能力;
(四)「纯然专注」所赋予的直观。
(一)「整顿」与「称名」的功能
1. 整顿心房
没有经过系统性禅修训练令心产生和谐与控制的人,应该仔细看看自己每天的思考与活动,他将会看到十分尴尬的景象。除了少数主要有目的的思想与行为途径外,他将面临知觉、思想、感受和草率身行的纠结混乱。其中所显现的杂乱与脱序若出现在自己的客厅,是绝对无法忍受的;然而,在大部分清醒的生活与正常的心灵活动中,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现在,来看看那杂乱画面的细节。
首先,人会看见无数偶发的感官触受(如影像和声音)不断地流越其心,大部分是模糊、片断的,有些甚至以错误的知觉与判断为依据。这些感官触受带着与生俱来的缺点,常常在判断与决定的更高层意识中形成未经考验的基本准则。这些偶发的感官触受确实不需要、也不能够成为专注的所缘。就像路上的石头,只有当它横逆途中或因为某些理由而引起兴趣,人才会注意到它。然而,若太常忽略这些意料之外,人可能会被路上许多石子绊倒或是错过许多珍贵之物。
除了偶尔生起的感官触受以外,还有更为重要且明确的知觉、思想、感受与意志作用也与有意义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们绝大部分同样都处于极度的混乱中,数以百计的念头交互掠过心头,到处都有未完成的思想、压抑的情感与瞬间情绪的残絮,它们多半是早夭了。由于其本质天生脆弱又容易被更新、更强的印象所掩盖,再加上人缺乏专注,使得它们不能持续、发展。如果观察心,将会注意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容易被转移,像是未受训练的争论者不断相互插话,拒绝聆听另一方的论辩。再者,许多思路未能成熟或没有成为意志与行动,是因为人没有勇气去接受实际、道德或理智的结果。假如继续更仔细地检视自己日常的知觉、思想或判断,将必须承认它们大多是不实的,仅是习性的产物,受到理智或情绪的偏见、格外的偏好或厌恶、错误或肤浅的观察、懒惰或自私所引导。
这样仔细观看心长期被忽视的部分,对观察者所造成的震憾是有益的。这使他坚信并迫切地需求有系统的心灵文化,以便能从心灵的表层扩展至方才所探访的广大意识昏暗区。观察者因此能察觉到,处于果断的意志与思绪强光下较小部分的心灵,并非整体内在力量与意识清明的可靠标准。他也会明白,个人意识的质量不能只依凭少数短暂且间断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最理想结果来下评判。决定意识质量的关键要素是自我了解与自我控制:每天心灵迟钝的觉知与每日活动中不受控制的部分是增长或减少。
意念、语言、行为里持续多年的日常小过患(或如佛陀所教示的「已经过好几世」),是引起内心混乱与困惑的主要原因,它制造了烦扰并令之延续不断。因此,古德曾说:「过患会造成许多垢染。一、两天内只会积聚少许灰尘,但若持续经年,则会变为一大堆垃圾。房舍如此,心亦如是。」(2)
黑暗、零乱的心灵角落是最凶猛敌人的藏匿处。它从彼处冷不防地发动攻势,成功地击败我们。那个充斥着受挫的欲望与压抑的憎恨、犹豫不决、见异思迁,以及许多其他晦暗不明之物的昏暗世界,成为令急涌激情(贪婪与欲望、憎恨与愤怒)可得到强力支持的环境。此外,那昏昧地带模糊和使事物模糊的本质,正是无明或痴不善根(三不善根中最强者)的组成要素及孕育之所在。
一旦心的主要烦恼(贪瞋痴)在不受束缚的昏暗地带找到庇护或支持,一旦那编织少数高尚清晰思维的珍贵成分的心,由一些昏昧不清却又组织紧密复杂的念头与情绪形成基本构造,灭除这些烦恼的企图就注定要失败。如何处理这庞杂无章的状态呢?人通常试图忽略它,并仰赖表层意识的抵抗能量;然而,唯一安全的方法就是以「念」面对它。只要尽可能养成「纯然专注于刚生起的念头上」的习惯,一点儿也不需要更困难的方法。这实用的原则说明了「一时不存二念」单纯的状态:「念」的光明若现,心的昏暗不再。当持续的念获得稳固的依据,心如何处理那些才生起的念头、心情与情绪就是比较次要的事了。我们可以用有意义的念头来取代以驱离这些乱绪,或是允许甚至强迫它们表达出来。后者常会显现出它们是多么地贫乏与微弱;一旦它们被迫呈现,便不难将之舍弃。这「纯然专注」的程序非常简单且有效,困难处仅在于如何持续地应用它。
观察一件复杂的事,要辨认其组成的份子,并挑出形成如此复杂构造的个别要素。若将之应用在内心与实际生活复杂的流动过程,自然会注意到一种强而有规律的影响力。正如人在冷静审视的眼光前会感到羞愧,思考的过程将以较不失序且稳定的方式前进,不轻易脱离轨道,愈来愈像一条规律的河流。
于现世数十年乃至遍历前世的千年轮回中,理智与情感的偏执、身心习性所组成的紧密系统,在每个人身上稳定成长着;它们在人类生命中的合理地位与效用,已不再遭到质疑。同样地,「纯然专注」的运用松动了人心表层非常古老又坚硬的土壤,为播下有系统的心灵训练种子而整好…
《法见 3 念的力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