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的根源
一、前言
(一)三善根和三不善根──善恶之根本
佛陀曾教导贪、瞋、痴三不善根,此三者涵盖了无论强弱程度的一切恶法,从内心昏昧不明的随眠到言行的最粗表现。无论以何种方式呈现,它们都是苦的根本因。
与三不善根相反的是无贪、无瞋、无痴。此三善根是指一切行为上无私、慷慨与出离、一切慈悲的表现与智见上的成就。
此六种名法是萌发一切善恶的根本,也是结满苦甜果实生命之树的根源。
受到痴支持与滋养的贪与瞋,是一切有情众生或个体或群体的驱动力。所幸善根也同样遍及世间,得以抑制不善的力量,但这样的平衡却不稳定,需要持续不断地警觉与努力才能维持。同样在无生命的自然界,我们在相吸与相斥力量中发现相应于贪、瞋的东西,而与生俱来的无知让它们保持在无目的的反应状态中,却又无法提供停止这过程的动机。因此久远以来,自然界的大宇宙与内心的小宇宙不断地在相吸与相斥、贪与瞋之间争战;除非藉由自发的努力与内观,否则将永无宁日。这两种无法藉由自身解决的相对能量无限的冲突,是「苦」(dukkha)的一面:有情所感受到无止尽、无意义的苦迫。
在人间也是如此。一个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个主宰自己的生命甚或自然界的「自由人」,在心灵尚未成长的状态下,他实际上是个受到不明的内在力量所驱使、被动的病人。眼盲的他被贪、瞋推拉着,看不到内心那块剎车板,不知道只要一触动便能停止一切疯狂举动。剎车板即是善根本身,只要好好地加以培育,即可完全断除贪瞋痴。
虽然这六种称为「善与恶的根源」,此处所使用的「善」与「恶」,只是为了介绍而暂时简单选用的类似说法。佛典中,称之为「善根」( kusala-m..la)与「不善根」( akusala-m..la),因此我们也将以此称呼它们。
(二)善根与不善根为判定善恶的准绳
不同的用词标明出其重要的差异。称之为「根」的名法比善与恶等字所指涉的范围更广、更深,其差异可定义如下:由不善根所驱使,并有直接伤害他人意图的身行或言语,这样有意的行为就是不道德,是「恶」或「罪」,这点构成了社会层面所谓的不道德以及评判它的标准,这样的行为称为「不善的身业或语业」。不善根的身语业结合了「希望别人受到伤害」的想法,构成了个人层面的不道德与评判的标准,例如那些伤害、谋杀、偷窃、欺骗、强暴他人的想法,以及导致他人受伤或忽视伤害的错误观念,不论其是否展现为言行,都构成了「不善意业」。
严格来说,任何程度的贪、瞋、痴没有发生对他人的蓄意伤害时,都不能说是恶或不道德。然而就业的角度而言,这三者仍是不善的,因为它们会束缚我们并导向苦果。同样地,「善」一词超过社会意义层面所说的道德,也含括有益于个人的心念或行为,例如能舍的行为或试图理解真实的本质等。
主导西方的有神论信仰,近年来也面临危机,其中便包括道德上的困境。对许多人而言,上帝的信仰已然破灭;因为没有神从天而降的制裁,这些失去上帝信仰的人往往也看不出信仰道德的理由。由于没有健全的道德基础,他们不是接受物质主义的政治意识型态,就是依自利原则行事。然而,我们也发现有愈来愈多人寻求更好的选择。对他们而言,佛陀善根与不善根的教导提供了判定善恶的准绳;它既不属于神学也不独裁专断,而是一种凭经验所得的准则,具备了稳固的心理基础,为弃恶择善提供了自主的实践动机。
现代人所接触到「道德行为」的社会与政治动机,或许不会与基本的道德情操公然抵触,但由于其架构受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因而反应出优势社会族群的各种自我利益与偏见。所以,他们所提出的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相对性,且缺乏普遍的有效性。相反地,佛教伦理立基于心理的事实,而非外界的偶发事件;它提供道德规范的要旨,超脱相对的局限而适用于不同的时空环境。透过内省与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不善根是令人不悦的名法,会造成自身与他人的痛苦。既然避苦求乐是人类共同的天性,那么我们就能了解:约束不善根所引生的行为,并激发由相对善根所产生的行为,能符合自己与他人长远的利益。以下对不善根的概述,将厘清此观点。
(三)三不善根的过患
「贪」是一种缺乏、需求的状态,总在寻求成就与持续的满足。但欲望注定无法获得满足,只要贪继续存在,匮乏感也会随之持续。
「瞋」包括各种程度的瞋,也是一种不满足的状态。客观地说,瞋因回应讨厌的人或环境而生起,但它真正的根源却是主观且内在的,主要是来自于受挫的欲望与受伤的自尊。佛教心理学将瞋的范围延伸,认为瞋不只包含单纯的愤怒与敌意,还包括各种负面的情绪,例如失望、情绪低落、焦虑和绝望等。在一切因缘和合的存在中,瞋是对无常、不安稳与不完美所表现出的偏差反应。
「痴」有无明的外相,是一种迷惑、困惑与无助的状态。就邪见的一面看来,痴导致独断,造成狂热、偏执的性格,并使心灵顽固与封闭。
以上三不善根,造成个人内在不和谐与社会冲突。在西藏唐卡画中,将三不善根描绘成「生命之轮」(1)的轮轴,由鸡、猪和蛇三者作为象征性的代表,彼此相随而一再转动。三不善根正是如此相依相生。
贪根导致冲突与纷争,因为它会对满足欲望的阻碍或欲乐、权力、优势、名声等所欲之物的竞争者产生怨恨、愤怒和瞋恨。当遭遇挫折,贪或许会带来忧愁、悲伤、绝望、羡慕与嫉妒等属于瞋的状态,而非产生敌意与愤怒。此外,被剥夺与遭受挫折的痛苦还会加强欲求,为了要逃避痛苦,贪使人更放纵自己于其他享乐中。
贪、瞋总是与痴形影不离,两者以痴为基础,并在追求想要的目标或逃离不喜欢的事物时,产生更多的痴。爱与恨让人盲目地无视追寻中的危险,并引人远离真正的利益。在爱与恨背后真正使人盲目的是痴,它引导我们误入歧途。
其他形式的痴都源自于基本的痴,认为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相信有一个自我。由于这虚幻的自我,人贪求、瞋恨,并在其上建筑自己的想象与自傲。首先,必须清楚地领悟这种自我的信仰是一种虚幻不实的见解;只有藉由修观与透彻的思惟所培养出来的正见,才能揭穿自我的幻相。
善根与不善根是个人的心理状态,但它们的显现与影响却极具社会意义。为了免于受到他人贪、瞋、痴的伤害,每一个人都会立即起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财产、安全与自由;但他自己的贪、瞋、痴也可能反过来引发别人的焦虑、关切与怨恨,这可能是他所未察觉或不在乎的。以上种种导致错综复杂又相互连结的苦,造成他人痛苦的同时,自己也承受痛苦。因此,佛陀再三强调,不善根同时伤害自己与他人,而善根则为利己利人的根源(见以下标为 16-20 的经文)。
(四)解脱道与善根、不善根的密切关系
在人类所关注的各个层面上,善根与不善根是最重要的。作为业生起之因(再生业),它们是身、语、意的驱动力,不仅塑造我们的性格、命运,也因而决定了来生的特质。由于不善根在心灵结构中具有决定性的地位,阿毘达磨藏将之作为不善念的分类依据,也作为性情的类型。所有解脱道的阶段与善根、不善根密切相关。最初阶段,最粗的贪、瞋与不负责任的无明必须由戒来去除;更进一步,则藉助定与慧更深层地去除不善根,并增长善根。即使是阿罗汉或伟大追求的极致— —涅槃,也同样以贪、瞋、痴诸根的寂灭来解释。
佛陀教法里将有关诸根的广泛意义置于佛法的核心,揭示了完成证悟心灵的明确标记。这是个既浅又深的教导,因此不论处于何种层次的人都能趣入。事实上,极度的贪、瞋、痴是许多苦难与祸害的根源,对每个具有道德感的人而言都应有如切肤之痛。如此,对诸不善根由初步认识,渐渐变成常识,进而达到全盘的理解,那么它便可成为使人进入解脱道(贪、瞋、痴尽除)的内观。
佛陀教法的架构里,善根与不善根出现在多样背景中,以下将藉由广泛的佛典选辑(几乎全数取自佛陀的开示)来说明这点。
二、基本的解释
1. 善根、不善根的定义不善根有三,贪、瞋、痴;善根有三,无贪、无瞋、无痴。(DN 33,《长部》第 8册页 225)
(1)解说
这两组三法分别是由身、语、意所造作的不善业和善业的诸根。
注释书解释「根」为强力支撑、导因、因缘和生产者。它可以比喻成善与不善「滋养液」的传输者,运送这样的汁液给与其并存的心所,也运送给由之而生的善行与恶行。善根、不善根造成轮回,所以是生产者。
在此所使用的「善」与「不善」二字,各别译自巴利语的 kusala 和 akusala。此外,其他译者使用不同的译名:善,有利的、巧妙的;不善,不利的、拙劣的。善与不善二词包含所有将众生系缚于轮回的业,因带有善根或不善根的行为,所以可称为善业或不善业。不善的范围较不道德更为广泛,因为它包含各种根的染污;依上述严格的定义来看,根的染污并不是不道德。此处或下文大部分所讨论的善,属于世间的一类;出世间的善不会再产生业,因此不会导致轮回。(见以下标为 14 的经文)(2)
巴利经典的注释解释,善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状态(无疾 ..rogya)、道德上的无过失( anavajja),以及有美好、愉悦的业报( sukha-vip..ka)。另外依据注释,善还有其他的解释:灵巧的或善巧的,此两种意思不适用于本文。善业也可以描述成善巧的,因它导向现在与未来的快乐,并向解脱道上前行。
不善则有相反的特性,它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病态的状态( gela..a),有道德上的过失且应受呵责(s.…
《法见 4 善恶的根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