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

   现空双运的中道实相,是从理论上融通二、三转****以及中观、唯识二大车轨的关枢。通过唯识先把外境抉择为心识的幻现,再运用空性正理将心性抉择为离戏无相,从而悟入双运大法界,则是十分重要而具体的修学法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宣说了这一法门的步骤和意义:

   “讲到这里,有人不免心想:作为大乘的修行人又该如何了达、修行这样的二谛自性呢?应该通过踏上二量之宗的无垢轨道来获得。虽然大乘博大精深,但概括而言,则如《大乘入楞伽经》中所说:“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我法,普摄于大乘。”意思是说,整个大乘的教义可以汇集在名、相、分别、正智与真如五法,遍计所执、依他起与圆成实三自性,八识聚以及人无我法无我(二无我)中。关于其中列后的三自性等法也可归属于五法之内的道理,应当按照此经所说来理解……

   由此可知,在五法当中已经囊括了唯识与中观的所有宗义,这一点依理完全可证实。为此,我们要领会整个大乘也仅此而已。名与相所包含的外界各种各样的显现在外境中根本不成立实有,之所以这样显现完全是由于阿赖耶识上存在的种种习气成熟所导致的,将这一切了知为如梦显现,即是名言的唯识之理,也就是所讲的第一理,五法中前三法可归属于其中。

   如是在名言中心本身尽管显现各种现相,实际上心的自性也同样不存在实有。因此,了达从色法直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万法均是无实无生,这就是胜义中观理或者说是第二理,五法中后二法归属在其内。

   这二理其实并不抵触,《解深密经》中云:“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正如此经中所说,既不承认一体也不承认异体、名言与胜义二谛圆融双运之理才堪称为真正的大乘,只有真正秉持这一观点的补特伽罗方能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大乘行人。”

   “归纳而言,要明确了解修行三世诸佛菩萨之来源的智慧波罗密多的方法,即在薄地凡夫时先以闻思断除增益,再唯一安住于正理引发的殊胜定解中。如是二谛的安立并不是各自派别的观点,而是大乘共同的通衢大道,因为除了承认诸法自性空、名言万法唯心造这一点外否认一切他因。关于此理,《楞伽经》中云:“无始心迷惑,实无色无心,如幻与干城,毛轮及阳焰。”此偈已说明外境不存在(而)唯识之理。又云“人我及于阴,众缘与微尘,自性自在作,唯心妄分别。”(另译云:“余说数取趣,相续蕴缘尘,自性自在作,我是唯是心。”)这一颂明确地指出了万物无有其余作者,唯一是心所造。按照后面的观点,具有形形色色显现的这个无始无终的三有轮回并非是无因无缘自然产生的,而能作为此因者根本不是外道所许的时间、微尘、自在天、我等其它作者,而唯一是由自心所出生的,仅仅从这一点来讲,可以说内道佛教大乘宗轨无有分歧。月称菩萨也亲言:“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由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假设谁说世间的这一切显现不是由自心所生的话,那么就必须承认它的因是除心以外的他法,倘若如此,就已认可补特伽罗的心束缚或解脱轮回的一个其它因,这无疑已经坠入外道宗派里了。所以,无有其它作者且外境不存在唯是心之现相这一观点也需要渐进而成,承许名言为唯识的此观点成立是大乘的总轨。”

   汉传佛教也有很多相关论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第十》云:“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诸法从妄想生,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说众喻以明其义。……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著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著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以众喻明空义,是知三界唯一心。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恶想善心更造集,过现未来生死因。……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便解脱。”

   蕅益大师于《灵峰宗论》中精辟讲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不过了妄想无性,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已。欲悟真性,贵直心正念真如。欲作真如实观,先修唯心识观,强观诸法无实,唯心所现,则心外无法;次观心无心相,觅之了不可得,则法外无心。既心法两亡,能所性绝,不谓之真如实观,不可得矣。”

   唯心识观和真如实观的提法,源自《占察善恶业报经》。到后来,就专指俗谛唯识无境和真谛性空离戏的大乘修法,分别代表两个层面的正观境界。

   《灵峰宗论》复云:“问:唯识五观,与占察二观,是同是别?答: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皆从唯心识观开出。若遣相证性,义仍两属:如云俗有真空,仍是唯心识观;若遣相执,达相即性,乃真如实观。”

   关于唯识五观,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中作了阐释:“又复言唯识者,具五种观:一遣虚存实观,唯遮外境非有,即遣遍计之虚,识表内心不无,是存依圆之实也。二舍滥留纯观,若论自证分,转成见相二分,则相分内境,本是依他起性,不同外境之无,应云唯见唯相,今恐相分滥同所计外境,故但云唯识,即是舍滥留纯也。三摄末归本观,相见二分,皆依自证分起,今摄相见之末,归于自证之本,故直云唯识,即唯是自证体也。四隐劣显胜观,若论心王心所,各有四分,应云唯心心所,但心所劣,心王胜,心所不能为主,心王有自在义,举王则能摄所,如举帝王,必有臣佐,故隐心所之劣,但显心王之胜,直名为唯识也。五遣相证性观,相者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性者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真如,是故(本)论云:“诸心(八识心王)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当知唯识二字,即是遣相证性,故宗前敬叙,即云稽首唯识性也。”

   从上可知,“唯识”不是个简单概念,而是包含了多方面内容。大体上,至少可分为暂时保留对依他起、自证分的执著的不了义唯心识观,以及“二空所显真如”、“心法两亡,能所性绝”的了义真如实观——唯识实性——两个层次。前者仅为暂时方便,若耽执不舍则“亦是法执”;后者方为究竟归趣,是大乘佛法根本所在。

   之所以说对“执唯识真实有者”的破斥,不仅来自中观宗,同样也来自了义唯识宗;之所以说藏传佛教对不了义的唯心识观、随理唯识的遮破,是完全符合大乘究竟教义的正当行为,原因就在这里。岂止遮破不了义的唯识宗,对于不了义的中观宗——暂时执取单空见的自续派,藏传佛教不也做了不客气的破斥吗?同样性质的对不了义(中观唯识)教法的遮破,在汉传佛教中,不也进行得有声有色吗?这些如理遮破,难道不是对大乘了义正见的开宣流布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吗?如此合情合理之举,竟令某些人大惑不解,甚而义愤填膺,真是咄咄怪事!

   无论中观自续派还是中观应成派,无论随理唯识还是随教唯识,无论自空见还是他空见,都不是藏传佛教随便臆造出来的,更不是异端邪说,而是在印土和汉地都存在相关论述的如来正法。稍稍做点深入探析,都必然得出这个结论。

   相反,萧平实的非理邪说,却处处与如来圣教现量相违。一个自性实有、恒常不变的“神我阿赖耶识”,与“二空所显真如”明显背道而驰,甚至连“亦是法执”的随理唯识的刹那实有也够不着。内道唯识宗末后一着“遣相证性”,当以二空正理寂灭四边戏论,扫尽妄念情执,而“萧氏伪唯识”却连最粗大的有边实执也没放下,又焉能奢及离四边的双运实相呢?“唯一的成佛之道唯一掌控在萧某人手中”的神话,显然有些过头了。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进一步讲道:

   “(论曰: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诸心心所,是有法;依他起故,因;亦如幻事,喻;非真实有,宗。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此由前文既显遍计本空,今更申明依他非实也。故大佛顶经云:“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若不达依他如幻,岂名具分唯识哉!宗前敬叙,即云稽首唯识性,此中借依他以破遍计法执既竟,遂彻底掀翻,…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三节 此心谁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