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

  二○○、阿梨咤经第九(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梨咤比丘生起「行欲者无障碍」之邪见,而自称这是佛陀所说的,诸比丘乃诃责他,并说佛陀之言:欲乃有如骨鏁、肉脔、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所谓欲,乃有障碍的。佛陀又以蛇喻法、筏喻法,去提示当舍颠倒之见,佛陀更依次解说:1.六见处。2.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3.于六见处断神见。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阿梨咤比丘,本未出家时,为伽陀婆利(本来为一驯鹫的人)。他曾经生如是的恶见而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的:如行欲的人,并没有甚么障碍的。」诸比丘们听后,就往至阿梨咤比丘所住之处,问他而说:「阿梨咤!你是否真正这样的说过吗?你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行欲的人,并没有甚么障碍。你是否这样说过吗?」这时,阿梨咤回答说:「诸位贤者!我实在知道世尊,乃作如是的说法:行欲的人,并没有甚么障碍。」

  诸比丘们诃责阿梨咤而说:「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说!不可以诽谤世尊!如诬谤世尊的话,就是不善,世尊也不是这样说的。阿梨咤!欲乃有障碍的,世尊也曾经用无量的方便说欲乃有障碍的。阿梨咤!你应该赶快舍弃此恶见为是。」阿梨咤比丘被诸比丘们诃责后,仍然不改,还是坚持其如此的恶见,都强力而执着,而一向(一直)都说:「这是真实的道理,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像如是的再三强辩不已。

  众多的比丘不能使阿梨咤比丘舍弃其恶见,就从座站起而去,都往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都退坐在一边,而白佛说:「世尊!阿梨咤比丘一直都生如是的恶见,他说:『我知道世尊曾经作如是之说法:行欲者,并没有甚么障碍。』世尊!我们听后,曾经往诣阿梨咤比丘之处,曾经问他说:『阿梨咤!你确实作如是之说:我知道世尊乃作如

  是之说法:行欲者,并没有甚么障碍。你说过这种话吗?』阿梨咤比丘回答我们而说:『诸位贤者!我实在知道世尊乃作如是之说法的:行欲者,并没有障碍。』世尊!我们乃诃责他而说:『阿梨咤!你不可以作如是之说!不可以诬谤世尊!诬谤世尊的话,就为之不善,世尊也不作如是之说。阿梨咤!欲乃有障碍的,世尊乃以无量的方便说欲有障碍。阿梨咤!你应该马上舍此恶见。』我们诃责他后,他仍然强力的坚执如此的恶见而不舍,他还是一直的说:『这是真实的道理,其余的都是虚妄的。』像如是的再三坚执其说。世尊!我们就是这样的不能使阿梨咤比丘舍弃如此的恶见后,就从座起而来到佛前禀报世尊您的。」

  世尊听后,就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到阿梨咤比丘之处,去作如是之语:『世尊叫你。』」于是,那一位比丘受世尊之教言,就从座起,稽首佛足,遶佛身边三匝后而去,而到阿梨咤比丘之处,就对他说:「世尊叫你。」阿梨咤比丘就诣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问他而说:「阿梨咤!你是否作如是之说:我知道世尊作如是之说法:行欲者无障碍,是否说过吗?」阿梨咤回答说:「世尊!我实在知道世尊您,乃作如是的说法:行欲者无障碍。」

  世尊诃责他而说:「阿梨咤!你为甚么知道我作

  如是之说法呢?你是由那一个人之口,而听我作如是之说法的吗?你这愚痴之人啊!我一向(从来)并不说过,你为甚么一直这样的说呢?你这愚痴的人!你听到诸比丘们之共诃,你在那时应该要如法而答才是。我现在当问诸比丘们一下,看看他们怎么说。」

  于是,世尊就问诸比丘们说:「你们是否也像如是的知道我乃作如是之说法吗?说:行欲者,并没有障碍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

  世尊又问说:「你们是知道我作如何之说法呢?」诸比丘们回答说:「我们乃知道世尊是作如是之说法:欲乃有障碍的。世尊确实说欲为有障碍的。欲乃有如骨鏁,世尊说欲乃如骨鏁的。欲如肉脔,世尊说欲乃如肉脔一样。欲如把炬,世尊说欲乃如把炬的。欲如火坑,世尊说欲乃如火坑的。欲如毒蛇,世尊说欲乃如毒蛇的。欲如梦,世尊说欲乃如梦的。欲如假借(借用之物),世尊说欲乃如假借的。欲如树果,世尊说欲乃如树果的。我们乃知道世尊为作如是之说法的。」

  世尊赞叹而说:「善哉!善哉!诸比丘们!你们乃知道我作如是之说法。为甚么呢?因为我也是如是而说的:欲为有障碍,我说欲乃为有障碍的。欲如骨鏁,我说欲乃有如骨鏁的。欲如肉脔,我说欲乃如肉脔的。欲如把炬,我说欲乃如把炬的。欲如火坑,我说欲乃如火坑的。欲如毒蛇,我说欲乃如毒蛇的。欲如梦,我说欲乃如梦的。欲如假借,我说欲乃如假借的。欲如树果,我说欲乃如树果的。」。世尊并叹而说:「善哉!善哉!你们知道我乃如是的说法。然而这位阿梨咤愚痴的人,却颠倒而受,颠倒而解其义及文。他乃自己颠倒而受解之故,而诬谤于我,是自伤害,可说是有犯有罪,为诸位有智慧的梵行者所不欢喜的,同时也是得大罪过的了。你这愚痴人(指阿梨咤)!你知道有此种恶不善之处(造恶业的道理)吗?」于是,阿梨咤比丘被世尊诃责后,内心怀着忧戚之念,乃低头而默然,失辩而无言,如有所伺的样子。

  于是,世尊当面诃骂责数阿梨咤比丘后,又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我所说之法,尽具解义的话(都了解其义之时),就应当照如是而受持,如果对于我所说之法,不能尽其解义的话,便当问我,以及诸有智的梵行者。为甚么呢?因为恐怕或者有愚痴的人,颠倒而受解义,以及其文之故。他们乃因自颠倒受解之故,会作如是如是的知其法,所谓正经(契经)、歌咏(重颂)、记说(受记)、偈他(讽颂,不颂长行)、因缘、撰录(佛弟子之谭)、本起(自说)、此说(喜颂,感兴颂)、生处(本生,佛的前生谭)、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论义,十二部经)。他们都诤知此义,并不受解脱而知此义。他们所谓知道此法,其实为不得此义,但受极苦,唐自疲劳耳。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乃以颠倒而受解法之故。(十二部经详在卷一)

  譬如有人,欲得执捉蛇虫,便去寻求蛇。他去寻求蛇时,到了野外林间,而看见极大的蛇,便趣前而用手去捉住其腰中,蛇就回举其头,就会或者蜇你的手足,以及其余的肢节。那个人所作的欲求取捉蛇,而不得其义(不能达到目的),唯有受极苦痛,唐自疲劳而已。为甚么呢?因为由于不善解取蛇之法之故。像如是的,或者有愚痴的人,会颠倒而受解义,以及其文的。他就是由于自颠倒而受解之故,会作如是如是而知其法,所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他们诤知此义,而不受解脱,而知此义。他们所为的知此法,乃为不得其义,唯有受极大之苦,唐自疲劳耳。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乃以颠倒而受解法之故。

  或者有族姓子,并不颠倒而善受解义,以及其文。他乃由于不颠倒而善受解之故,就能如是如是的知其法,所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他并不诤,而知此义,唯受解脱,而知此义。他所为而知此法而得此义之故,不会受极苦,

  也不会疲劳。为甚么呢?因为不颠倒而受解法之故。

  譬如有人,欲得捉蛇,便去寻求蛇。他在寻求蛇。他在寻求蛇时,其手乃执铁杖,而行在于野林之间。他看见极大的蛇时,就先用铁杖押住那只蛇之项,手则捉住其头,那只蛇虽然反尾而回,或者缠你的手足,以及其余的肢节,然而不能蜇。他个人所为的求取捉蛇,而得此义,而不受极苦,也不会疲劳。为甚么呢?因为他乃善解取蛇之法之故。像如是的,或者有族姓子,并不颠倒而善受解义,以及其文。他就由于不颠倒而善受解之故,如是如是的知道其法,所谓正经.歌咏、记说、偈他、因缘、撰录、本起、此说、生处、广解、未曾有法,以及说义。他并不诤知此义,唯受解脱而知此义。他所为的知此法,而得此义,乃不受极苦,也不会疲劳。为甚么呢?因为不颠倒而受解法之故。我为你们长夜说筏喻之法,都是欲使你们弃舍,不欲令受之故。

  甚么叫做我为你们长夜说筏喻之法,而欲令你们弃舍,不欲令受呢?有如由山而流下之水,甚深而极广,长流而驶疾,多有所漂,里面并没有船,也没有桥梁。或者有人到这里来,而在于彼岸,有事作之故,而欲度此水流而过,他在寻求渡岸之时,曾作如是之念:现在此流水乃甚深而极为广,又是

  长流而驶疾,有很多之物都会被漂流,里面并没有船,也没有桥梁可以度过去的。而在彼岸乃有要事要作,欲渡过此水流,到底要用甚么方便,才能使我安隐的到达于彼岸呢?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宁可在于此岸边收聚一些草木,缚结而作为椑栰(小舟筏),乘此而渡过为是。于是,他便在于岸边收聚草木,缚系而作为椑栰,乘其椑栰而渡,而安隐的至于彼岸。他这时便作如是之念:现在我的此栰,多有所益(受它很多的恩泽),我乘此栰后,使我安隐,由那个岸而到此岸而来,渡到此岸后,我现在宁可以着在于右肩上,或者戴在头上而去吧。他便以栰着放在于右肩上,或戴在头上而去。你们的意见如何呢?他作如是之事后,能为栰,有所利益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弗也!」

  世尊告诉他们说:「那个人要如何为其栰所作而能有所利益呢?那个人便作如是之念:现在我的此栰多有所益(帮助我非常的多),我乃乘此栰之故,才能使我安隐的从于彼岸而来,度过而至于此岸的,我现在宁可更将此栰还着于水中,或者着在于岸边而舍去呢?那个人便将此栰还着于水中,或者着在于岸边,舍之而去。你们的意见如何呢?那个人作如是之事,为了栰所作的,能有利益吗?」这时,诸比丘们回答说:「…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