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中期中观思想家的佛身──以月称和清辨为中心(释见弘)

  释见弘(中华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提要

  梶山雄一博士在其论文中,提及以龙树为始的中观学派、包含清辨、月称和寂天的佛身说乃是法身与色身的二身说。此中的“法身”,意指寂然、超越一切概念、言语活动的真理(空性);而“色身”,意指具有肉身的历史上的佛陀,相当于唯识学派的三身说中的“(变)化身”。他认为,这样的二身说在解释佛身上有其缺陷,因为作为空性的法身,到底如何能够变现出化身呢?因此需要有“由法身所流出来”(即“法界等流”)的“受用身”(亦可名“色身”)来作为它们的的媒介。

  本论文的目的,一方面在确认于月称的《入中论释》中,是否明白地有三身思想的呈现?进一步,更尝试探讨表面上似乎是主张二身说的清辨的著作中,是否也有三身说,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否也有相当于“受用身”一词的观念存在?

  经过对两人著作的相关考察后,本论文获得如下结论:虽然在《般若灯论》和《中观心论颂》里,清辨未曾正式使用“受用身”这一与三身说直接关连的术语,

  但就思想内涵言,他的“如来身”一语,应该包括了“法身”与“受用身”两个概念。易言之,除了在法身的细部理解上,与月称有些许差异外,基本上清辨似乎也援用了三身说的结构。至于月称方面,他确实

  #092;用三身的概念,来系统地描绘他的佛陀观。此外、由于他们之后的智藏、乃至于莲华戒等人的著作中,也都明确地述及佛的三身,因此,综观地来看,我们或可断言:以清辨和月称为主的印度中期中观思想家,乃至其后的中观思想家们,在佛身的观点上,与唯识学派一致,都采取了三身说的立场。

  关键词:1.清辨 2.月称 3.佛身 4.受用身

  一、前言

  梶山雄一博士在其论文中,提及以龙树(Nāgārjuna,约活跃于2世纪前后)为始的中观学派(Mādhyamikā)──包含清辨(Bhāviveka / Bhāvaviveka / Bhavya,[2] 约活跃于6世纪)、月称(Candrakīrti、约活跃于7世纪前半)和寂天(

  āntideva、约活跃于7世纪后半)──的佛身说乃是法身与色身的二身说。此中的“法身”,意指寂然、超越一切概念、言语活动的真理(空性);而“色身”,意指具有肉身的历史上的佛陀,相当于唯识学派的三身说[3] 中的“(变)化身”。他认为,这样的二身说在解释佛身上有其缺陷,因为作为空性的法身,到底如何能够变现出化身呢?因此需要有“由法身所流出来(法界等流)”的“受用身”(亦可名“色身”)来作为它们的的媒介。[4]

  本文的目的,一方面在确认于月称的《入中论释》Madhyamakāvatāra-bhāsya中,已明白地有三身思想的呈现;进一步,更尝试探讨: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主张二身说的清辨的著作中,是否也有三身说,或者更精确地说,是否也有相当于“受用身”一词的观念存在?[5]

  由于“色身”一词可指三身中的“受用身”,也可意味“化身”,为避免混淆,文中使用到“色身”时,将视文脉需要加入说明。至于印度佛教思想史上佛身说的发展,关连的研究为数甚多,加上涉及的问题其层面与范围,广泛且复杂,此处姑从略。

  二、月称的佛身思想

  三身说的完成,最早可在唯识学派的文献上得到确认,[6] 然而它未必是唯识学派所独创的学说。[7] 印度的中期中观学派之思想家,不论清辨或月称, 都对唯识思想施予了严厉的批判,不过在月称的著作中,也可明确地看到三身的思想。以下,将就此点加以检讨。

  (一)相关著作

  月称的诸多著作里,详细提及佛身的,有下列两部作品。

  1.Madhyamakāvatāra-bhāsya《入中论释》佛地品(MABh pp. 355.5-405. 20)。

  2.Tri

  arana[gamana]saptati《三归依七十》vers. 7-11, 23, 24 etc.

  但其中《三归依七十》是否是月称的真作,学者之间意见纷歧。例如,Ruegg 教授采否定的立场,Sorensen氏则抱持肯定的态度。[8] 不过,虽然我们此处无法对此书的真伪遽下判断,但由于《三归依七十》中所论述的佛身内容,与《入中论释》一致,且后者,即《入中论释》中的说明远比《三归依七十》来的详细,故此处的探讨以《入中论释》为主。[9]

  (二)《入中论释》中的佛身思想

  (I)法身(chos kyi sku, dharmakāya[10])

  (i)尽焚所知干薪故,诸佛法身最寂静,

  彼时不生亦不灭,以心灭故由身证。(8)

  以智为本质的身体,尽焚所知之干薪。所知既不生,其具不生者(=智),即是诸佛法身。正是以此为主题[《金刚经》云:]“当观佛为法,导师即法身,法性非所识,彼非可知物。”[11] 彼时此法身不生不灭,正是以此为主题[经中]云:“曼殊室利!被称为是不生不灭的此物,即是如来的别名。”如是,当此智的认识对像是真实时,以此(真实)为认识对象的诸心.心所毕竟不生起,故依世俗观点,立为唯由身(=受用身)所直接证知。[12]

  由上文,可知“法身”是:以智为本质,无有概念分别,寂静,不生不灭。换言之即是认识不生不灭此一真实的佛身(受用身)之智(法身)[13]。

  (II)受用身(longs spyod rdzogs pa”i sku, sajbhogakāya or sājbhogikakāya)

  (i)福德所得受用身,化物虚空及余物,

  由彼发声说法性,世间依彼知真实。(5)

  诸如来现证法界(=真实)所住之色身,[此]身乃以百福德而得。具不可思议种种身体的彼[色身],以种种形相,唯作为诸菩萨受用法乐之因而出现。依于彼[身所发之音声,世间]了解如:“曼殊室利!被称为是不生不灭的此物,即是如来的别名”等佛语的种种言说。从彼百福所修得的色身,发出如来加持[14] 之音声,依彼[音声],世间堪闻如是教说之法器者,便能无颠倒地决知真实。不但[藉著]诸福德而得的[色]身所发出的[音声,世间人能决知真实,此外],藉著彼[色身]的加持[而生的]诸化物(=化身?)所发出的阐明诸法真实的音声,世间人亦能决知真实。不仅诸化物所发出之[音声],甚至于藉著彼[加持]的力量,无有心、心所的虚空及余草木岩壁等也能发出音声,世间人藉此亦可了解真实。[15]

  (ii)〈问〉没有心和心所的无概念分别之物(即佛之受用身),既然无法行活动之事,怎会成为发声这一行为的原因?〈答〉以下举外界事例[说明]。

  犹如强力之陶师,长时极力转辘轳,

  现今虽无功用生,旋转仍为瓶等因。(6)

  如是现虽无功用,住法身彼佛世尊,

  由众生善与誓愿,所引之业不思议。(7)

  由某力故,佛世尊虽无概念分别,为能随宜令应被教化者悟入[真实],饶益无边有情界。即、菩萨昔发誓愿:“像这些诸佛世尊,现在[虽]无概念分别,如如意珠及如意树般,随其机宜,以饶益众生为首要,安住法界刹那不动,教化有情而不失时,愿我亦能如是!”由彼誓愿之势力与诸应被教化者堪闻是法善业成熟,而有如是[利生]行为之差别。如是当知,[佛世尊]现在虽无功用,而能宣说真实,完成利生行为。[16]

  (iii)诸佛释尊色身的一一毛孔和[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17]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佛法等功德的差别,唯诸佛[乃能]明白识知,……[18]

  (iv)为百福德之相所庄严的这个身体,唯对于离开语言概念的虚构(prapañca)、以自身的福慧资粮获得[如]无垢镜[般]的智慧之诸菩萨,[19] 才[如]存在[般]地显现。[20]

  由上面文章,可知“受用身”:

  (1)又作“色身”,是无数福德所修得的身体,也是诸如来现证法界时的身体,[21] 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等无数功德。

  (2)以种种形相,[22] 作为具有无染污智菩萨受用法乐的原因而出现。

  (3)其智、即认识便是“法身”。

  (4)故如法身般,它也是寂静,没有心、心所的活动。虽然如此,但如同如意珠等,藉著过去尚为菩萨时的誓愿等之力量,佛便能发声说法,利益众生。

  (III)化身(sprul pa”i sku, nirmānakāya or nairmānikakāya)[23]

  (i)[世尊的]化身,作为一切声闻、独觉、菩萨共同的认识对象和共同的手段而出现;也作为诸凡夫的认识对象,随宜地出现,并作为他们成就善趣[的原因]不假功用必然出现。以此为主题颂曰:

  得不动身佛,化身来三有,

  示下降出生,菩提转静轮。

  欺瞒放逸行,爱索缚世间,

  佛以大悲心,无余导涅槃。(35)

  世尊虽已超越三界,以诸化身,示现有父母子女等,随顺世间。[他]来到三界,藉著说示相应的教法,安置有种种根性及行为之有情于涅槃中。[24]

  在上面的叙述里,月称虽未明言作为声闻、独觉、菩萨所共同认识的化身,其身形为何,但由于文脉是先言及声闻、独觉、菩萨之后才述及凡夫的情况,故于此两者所现之化身,应分开理解才恰当。另外,由后者文中的“随宜地(ci rigs par, yathāyogam)”一语,我们也可知道佛对凡夫所做的化身示现,是随众生之需要,因时因地,以不同的身形示现。故应非只限于佛陀的形象。所以月称所谓的“化身”,虽是以凡夫所见的“历史上的佛陀”为主,但应也包含了佛陀以外的其他身形的化身。[25]

  (I…

《印度中期中观思想家的佛身──以月称和清辨为中心(释见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