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出现违缘的认知和对治
菩萨戒弟子郑育能(果甲)著
一个初学者会发心修行,极可能不是碰到殊胜的异象指引(例如梦中见到佛菩萨),就是宿世善根的牵引。所以通常会有类似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品所叙述之「十方诸佛灌顶加持」的殊胜因缘,很快就有好体验发生,例如念佛时身心舒畅且毫无妄念等等。这种舒服体验时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福报的人会持续许多年,但一般人可能只有几个月而已,甚至更短。
此外,此一时期会不会发生及时间之长短,也和法门有关。以打坐法门为例,使用散盘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觉受出现,其得力的时间也可以很久。但是别人会告诉您,散盘不如单盘,单盘不如双盘,双盘最好效果最大。
由于您是初学者,极有可能相信这种似是而非的论调(此种理论只适合身强体健及有很多时间修行的人,我们最好别轻易接受),改用双盘,那可能没有机会再享受舒服觉受的滋养。因为您可能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痛苦双盘坐后,根本上就放弃打坐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初期修行就产生舒服的感觉,只算是一种暂时的现象,以后会出现不同的觉受,所以不能当作已经达到落实佛法生活化的指标。
当一个初学者有好体验发生时,除了要更注意随缘行善、布施、戒杀、放生等之外,必须努力持戒来警惕自己,以免误入歧途。实际上,这种舒服觉受是一种会随着时间增长而改变的「坏苦」之表征(注:类似开始吃美食时觉得很好吃,但在吃饱后仍继续吃则会愈来愈难受),所以这阶段的时间并不能维持长久。若以此当作指标,会容易在以后陷入紧张状态,变得对自己愈来愈没信心(下文再回过来谈)。
若达到此一程度,能努力遵守戒律的指引(注:我们初学者很难将戒律守护得完美,常常会犯戒,只要不是故意去犯,又时时警惕自己,并每天早晚忏悔,即可称为努力守戒),保持最初的发心,不计较身心觉受之好坏,日久之后,将可稳定地提升个人的品质,而大幅度的增加招引有福且会念书的后代之可能性。
多年前笔者聆听普力上师的一套录音带:「大乘起信论讲记」之开示,其中提到一个相当有价值的观念,让笔者对为何需要修持「忍辱波罗蜜」和「精进波罗蜜」产生很大的兴趣。
上师提到,从贤位菩萨到圣位菩萨有极为明确的次地,即是四加行地,但在任何一阶段(注:在成佛之前我们至少有五十二个阶段要面对),其实也是有类似四加行地的关卡,尤其是其中的「忍地」之障碍更是一定会出现
(注:大多数经、论、以及天台宗的叙述和此种说法虽不尽相同,但也主张任何阶段都会有不同方式的障碍,修行时必须安住于原修持法门并怡然面对各种障碍才能成就。天台宗之藏教更有在四加行地中绝对不能懈怠的严格规定:在暖地和顶地若不再修行,可能会变成一阐提人或者犯五逆罪。为了方便,以下径以「修行障碍」称之)。
其原因是努力修行的结果,最终目的是从轮回中解脱,若一路顺利成行,那累生累劫的冤亲债主岂不是要债无门?所以在时机成熟时业境会现前,使我们不易成就。这是因果的必然现象,除了佛菩萨示现的修行者,凡夫是很难避开这种障碍的。以适合我们初学者的方式来说:我们开始修某种法门后,会慢慢的得心应手,当方法得力后会使我们觉得法喜充满
(注:这两个阶段相当于前面所说的有好体验及舒服觉受的时期)。
对大多数人来说,随后逐渐不能再得力,而且生活中会出现许多障碍。只有在我们以不舍本愿、不计成败、放松身心的态度及方式去面对,不断地用同一方法努力,在因缘成熟时,产生与「诸法空相、无差别相」少分相应的心行,将得失心放下,不以修行觉受之好坏来看待自己,自然而然地将此当做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才能超越种种障碍的困境,而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的修行。
一般人进入修行障碍有几种迹象:
1、修行得力一段时期后,经常产生许多障碍,使自已有借口可以不修,或者不易提起心力来修行;
2、修行变成不得力,或只是偶尔得力,最常出现的是对修行的无力感;
3、容易发脾气或不自觉地做不想做的错事,之后又后悔半天;
4、不断的重复犯同样的错而无法自主;
5、经常有许许多多的妄念,很难去降伏,平常也不容易专心做事或修行;
6、自己和亲友容易有大、小挫折发生;
7、偶尔有几天修行得力,便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的欣喜若狂,自认为已经渡过修行障碍的阶段,产生贡高我慢的心理,以致很快的又失去得力的感觉;
8、比起未修行前变得更固执,同时也因为较紧张而不会应变,会感觉自己越来越笨;
9、旁人会觉得我们心口不一,变得比以前不慈悲,但我们毫不自觉;(注:以上这些都是身心无法放松的现象);
10、长久未能有所突破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若太大,可能产生补偿心理,喜好谈论自己很难做到的修行方法、未曾达到的体验、或者未能如实体会的佛法等等(注:古德称此种现象为狂慧,最有效的对治方法是禁语)。
这些迹象虽不会全部同时发生,但至少也有二、三项同时或交替地困扰着我们,因此极难有效地对治之。
(注一: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常久的陷在修行障碍之中,极少数有福报的再来人不会受此报,犹如世尊住世时,有多位罗汉但闻世尊说「善来比丘」之声,即须发自落、袈裟及身,迅速成道,是诸大菩萨现比丘身,助世尊度化众生;
注二:有智慧有福报的人,若能以至诚恳切之心,勤修念佛法门及净业三福,也能避开此一障碍,横超三界,临终时心不颠倒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注三:长久陷在修行障碍未能有所突破的人,若兼修念佛法门(或者原本就专修净土法门),平日也勤修净业三福,当因缘与福报具足时,除了在临终前会遇到善知识开示或者碰到好因缘,使其发出至诚垦切心,排除万难专心念佛,也会感得莲友助念,最后蒙佛菩萨接引往生西方;
注四:未求生净土的行者,若勤修净业三福,又努力如实修行,也能像广钦老和尚所说的再生为人,下一世继续修行。
注五:佛说阿弥陀经上有一段话:「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请注意,世尊并未说在证到一心不乱之后,还要再有一心不乱的体验,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其条件只是需要在临命终时保持心不颠倒,即可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段话明确的指出,有好体验之后,只要继续修,即使有障碍出现,不会减损其功德。因此不论修习那一种法门,只要时时提起初发心、放松身心地修行,以及随缘培福、修福,不需畏惧修行障碍。)
初次进入修行障碍的过程如下:开始修行一段时间后,由于有很好的修行体验,身心也常在舒畅状态,则会启发勇猛心而更努力修行,其后逐渐进入高峰期。再过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心思逐日变微细和敏锐,开始逐渐发现修行时的好体验和觉受,实际上还包含极多微细的烦恼和不舒服。当心思变更细腻敏锐以后,身心会对这些烦恼产生过敏现象,对舒服觉受反而变成钝感。
在最初修行时毫不以为意的烦恼、痛苦、障碍等,逐日变成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修行慢慢不容易得力。日常生活的时段,也越来越容易和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恶劣因素相应,而造成身心不容易放轻松的逆境。不论是出家努力修行或将绝大多数时间用来在家修行的人来说,随后都很可能陷入紧张状态,而出现越来越明显的障碍(注:也就是坏苦现前的表征)。
对于努力持戒的人来说,虽然会因为心智变脆弱,而比较不容易守得住戒律,但戒法包括忏悔法,在忏悔后能以另一种心态看待修行障碍,故不会轻易的产生退心。对一般没有持戒的人来说,有时只会让自己沮丧。但在运气差的时候,由于不能如实的了解佛法,以致这种紧张状态可能诱发补偿心理,不是到处找高人求药方,就是找高僧灌顶加持。
有少部份人则会变成喜好神通
(注一:此时会有许多的神秘经验出现,也可能突然具有某些神通。但变成这种状态,对智慧而言不但不能相应,也会变成喜好此种很难放下的神秘经验,不易提起精进修行的心,因此不为许多高僧大德所认同;
注二:经常变换新法门、找高人加持是一种对修行「没有信心」的表征,因此反而不易和有福慧的人起共鸣。对于喜好神通感应的人,除非是有特殊因缘来报恩,有福报有定力的众生通常会觉得吵杂不清净,而较不喜欢来结缘)。
因此,对初学的我们来说,除了应该受五戒之外,决不可以将修行有好觉受、好体验当做目标,也就是要有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基本信念,以务实的态度来面对障碍。
除了有大决心和大毅力的修行人(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一般人不易在一辈子中超越一个阶段以上的「修行障碍」。
此一阶段到底要多久,每每因人而异,平常人需要极多世才能超越(注:实际上出生为人的每一世,都可能有机会,就看我们有没有决心与是否真正了解佛法)。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我们还有「到底还要多久」的心态存在时,那就还需要好久好久的无量时间。若我们无法面对修行的障碍,而改修其它法门,则一定是从头来,再重复以前的过程,慢慢的进展,很久很久之后,才又回到必须实质上面对的「修行障碍」。
很多人不以无上的坚忍心和…
《修行出现违缘的认知和对治(郑育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