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出現違緣的認知和對治
菩薩戒弟子鄭育能(果甲)著
一個初學者會發心修行,極可能不是碰到殊勝的異象指引(例如夢中見到佛菩薩),就是宿世善根的牽引。所以通常會有類似華嚴經初發心菩薩品所敘述之「十方諸佛灌頂加持」的殊勝因緣,很快就有好體驗發生,例如念佛時身心舒暢且毫無妄念等等。這種舒服體驗時期的長短因人而異,有福報的人會持續許多年,但一般人可能只有幾個月而已,甚至更短。
此外,此一時期會不會發生及時間之長短,也和法門有關。以打坐法門爲例,使用散盤可以很快就有舒服的覺受出現,其得力的時間也可以很久。但是別人會告訴您,散盤不如單盤,單盤不如雙盤,雙盤最好效果最大。
由于您是初學者,極有可能相信這種似是而非的論調(此種理論只適合身強體健及有很多時間修行的人,我們最好別輕易接受),改用雙盤,那可能沒有機會再享受舒服覺受的滋養。因爲您可能在經曆一段長時間的痛苦雙盤坐後,根本上就放棄打坐了。對大多數人來說,在初期修行就産生舒服的感覺,只算是一種暫時的現象,以後會出現不同的覺受,所以不能當作已經達到落實佛法生活化的指標。
當一個初學者有好體驗發生時,除了要更注意隨緣行善、布施、戒殺、放生等之外,必須努力持戒來警惕自己,以免誤入歧途。實際上,這種舒服覺受是一種會隨著時間增長而改變的「壞苦」之表征(注:類似開始吃美食時覺得很好吃,但在吃飽後仍繼續吃則會愈來愈難受),所以這階段的時間並不能維持長久。若以此當作指標,會容易在以後陷入緊張狀態,變得對自己愈來愈沒信心(下文再回過來談)。
若達到此一程度,能努力遵守戒律的指引(注:我們初學者很難將戒律守護得完美,常常會犯戒,只要不是故意去犯,又時時警惕自己,並每天早晚忏悔,即可稱爲努力守戒),保持最初的發心,不計較身心覺受之好壞,日久之後,將可穩定地提升個人的品質,而大幅度的增加招引有福且會念書的後代之可能性。
多年前筆者聆聽普力上師的一套錄音帶:「大乘起信論講記」之開示,其中提到一個相當有價值的觀念,讓筆者對爲何需要修持「忍辱波羅蜜」和「精進波羅蜜」産生很大的興趣。
上師提到,從賢位菩薩到聖位菩薩有極爲明確的次地,即是四加行地,但在任何一階段(注:在成佛之前我們至少有五十二個階段要面對),其實也是有類似四加行地的關卡,尤其是其中的「忍地」之障礙更是一定會出現
(注:大多數經、論、以及天臺宗的敘述和此種說法雖不盡相同,但也主張任何階段都會有不同方式的障礙,修行時必須安住于原修持法門並怡然面對各種障礙才能成就。天臺宗之藏教更有在四加行地中絕對不能懈怠的嚴格規定:在暖地和頂地若不再修行,可能會變成一闡提人或者犯五逆罪。爲了方便,以下徑以「修行障礙」稱之)。
其原因是努力修行的結果,最終目的是從輪回中解脫,若一路順利成行,那累生累劫的冤親債主豈不是要債無門?所以在時機成熟時業境會現前,使我們不易成就。這是因果的必然現象,除了佛菩薩示現的修行者,凡夫是很難避開這種障礙的。以適合我們初學者的方式來說:我們開始修某種法門後,會慢慢的得心應手,當方法得力後會使我們覺得法喜充滿
(注:這兩個階段相當于前面所說的有好體驗及舒服覺受的時期)。
對大多數人來說,隨後逐漸不能再得力,而且生活中會出現許多障礙。只有在我們以不舍本願、不計成敗、放松身心的態度及方式去面對,不斷地用同一方法努力,在因緣成熟時,産生與「諸法空相、無差別相」少分相應的心行,將得失心放下,不以修行覺受之好壞來看待自己,自然而然地將此當做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才能超越種種障礙的困境,而有機會進入下一階段的修行。
一般人進入修行障礙有幾種迹象:
1、修行得力一段時期後,經常産生許多障礙,使自已有借口可以不修,或者不易提起心力來修行;
2、修行變成不得力,或只是偶爾得力,最常出現的是對修行的無力感;
3、容易發脾氣或不自覺地做不想做的錯事,之後又後悔半天;
4、不斷的重複犯同樣的錯而無法自主;
5、經常有許許多多的妄念,很難去降伏,平常也不容易專心做事或修行;
6、自己和親友容易有大、小挫折發生;
7、偶爾有幾天修行得力,便如同久旱逢甘霖一般的欣喜若狂,自認爲已經渡過修行障礙的階段,産生貢高我慢的心理,以致很快的又失去得力的感覺;
8、比起未修行前變得更固執,同時也因爲較緊張而不會應變,會感覺自己越來越笨;
9、旁人會覺得我們心口不一,變得比以前不慈悲,但我們毫不自覺;(注:以上這些都是身心無法放松的現象);
10、長久未能有所突破所造成的心理壓力若太大,可能産生補償心理,喜好談論自己很難做到的修行方法、未曾達到的體驗、或者未能如實體會的佛法等等(注:古德稱此種現象爲狂慧,最有效的對治方法是禁語)。
這些迹象雖不會全部同時發生,但至少也有二、叁項同時或交替地困擾著我們,因此極難有效地對治之。
(注一: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常久的陷在修行障礙之中,極少數有福報的再來人不會受此報,猶如世尊住世時,有多位羅漢但聞世尊說「善來比丘」之聲,即須發自落、袈裟及身,迅速成道,是諸大菩薩現比丘身,助世尊度化衆生;
注二:有智慧有福報的人,若能以至誠懇切之心,勤修念佛法門及淨業叁福,也能避開此一障礙,橫超叁界,臨終時心不顛倒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注叁:長久陷在修行障礙未能有所突破的人,若兼修念佛法門(或者原本就專修淨土法門),平日也勤修淨業叁福,當因緣與福報具足時,除了在臨終前會遇到善知識開示或者碰到好因緣,使其發出至誠墾切心,排除萬難專心念佛,也會感得蓮友助念,最後蒙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
注四:未求生淨土的行者,若勤修淨業叁福,又努力如實修行,也能像廣欽老和尚所說的再生爲人,下一世繼續修行。
注五:佛說阿彌陀經上有一段話:「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請注意,世尊並未說在證到一心不亂之後,還要再有一心不亂的體驗,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其條件只是需要在臨命終時保持心不顛倒,即可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段話明確的指出,有好體驗之後,只要繼續修,即使有障礙出現,不會減損其功德。因此不論修習那一種法門,只要時時提起初發心、放松身心地修行,以及隨緣培福、修福,不需畏懼修行障礙。)
初次進入修行障礙的過程如下:開始修行一段時間後,由于有很好的修行體驗,身心也常在舒暢狀態,則會啓發勇猛心而更努力修行,其後逐漸進入高峰期。再過一段時間之後,由于心思逐日變微細和敏銳,開始逐漸發現修行時的好體驗和覺受,實際上還包含極多微細的煩惱和不舒服。當心思變更細膩敏銳以後,身心會對這些煩惱産生過敏現象,對舒服覺受反而變成鈍感。
在最初修行時毫不以爲意的煩惱、痛苦、障礙等,逐日變成越來越無法忍受,所以修行慢慢不容易得力。日常生活的時段,也越來越容易和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惡劣因素相應,而造成身心不容易放輕松的逆境。不論是出家努力修行或將絕大多數時間用來在家修行的人來說,隨後都很可能陷入緊張狀態,而出現越來越明顯的障礙(注:也就是壞苦現前的表征)。
對于努力持戒的人來說,雖然會因爲心智變脆弱,而比較不容易守得住戒律,但戒法包括忏悔法,在忏悔後能以另一種心態看待修行障礙,故不會輕易的産生退心。對一般沒有持戒的人來說,有時只會讓自己沮喪。但在運氣差的時候,由于不能如實的了解佛法,以致這種緊張狀態可能誘發補償心理,不是到處找高人求藥方,就是找高僧灌頂加持。
有少部份人則會變成喜好神通
(注一:此時會有許多的神秘經驗出現,也可能突然具有某些神通。但變成這種狀態,對智慧而言不但不能相應,也會變成喜好此種很難放下的神秘經驗,不易提起精進修行的心,因此不爲許多高僧大德所認同;
注二:經常變換新法門、找高人加持是一種對修行「沒有信心」的表征,因此反而不易和有福慧的人起共鳴。對于喜好神通感應的人,除非是有特殊因緣來報恩,有福報有定力的衆生通常會覺得吵雜不清淨,而較不喜歡來結緣)。
因此,對初學的我們來說,除了應該受五戒之外,決不可以將修行有好覺受、好體驗當做目標,也就是要有金剛經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基本信念,以務實的態度來面對障礙。
除了有大決心和大毅力的修行人(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內),一般人不易在一輩子中超越一個階段以上的「修行障礙」。
此一階段到底要多久,每每因人而異,平常人需要極多世才能超越(注:實際上出生爲人的每一世,都可能有機會,就看我們有沒有決心與是否真正了解佛法)。
但可以確定的是,當我們還有「到底還要多久」的心態存在時,那就還需要好久好久的無量時間。若我們無法面對修行的障礙,而改修其它法門,則一定是從頭來,再重複以前的過程,慢慢的進展,很久很久之後,才又回到必須實質上面對的「修行障礙」。
很多人不以無上的堅忍心和…
《修行出現違緣的認知和對治(鄭育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