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今天我们要进入另外一个课程,称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自过去以来,研究《六祖坛经》的人不在少数,也有许多法师演讲的题材,都籍着六祖的话,籍着《法宝坛经》的话来说,研究《六祖坛经》的人不在少数,因为《法宝坛经》而明心见性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们是弘扬净土,主要是弘扬念佛法门,但是对于我们的本性,明心见性重要的事,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虽然是念佛,但也不离我们的本性,也不是说研究禅宗就离开净土,将净土与禅分得很清楚,并不是这样,因为禅就是佛的心。我们想要解脱,当然我们就要先了解心为何物。过去若是有人请师父去弘扬佛法讲经时,都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时间,无法将整本《六祖坛经》从头到尾一字一字地好好来解释,都没有办法。所有说我们今天有这个福报因缘,具足一切的缘,这是很不简单的,所有大家要珍惜!
《六祖坛经》的注解也是很多很多,因为若是要按照注解来讲解,要用很久很久的时间,那么我们不需要这样,所有我就采取整本全是经文为教材,所有这本是重新打字,重新注音,国语注音,有国语的注音,从头到尾完全没有注解。没有注解也有一个好处,不会拖延时间,也容易发挥。买录音带的人,负担也不会太重。否则《六祖坛经》一讲就百余卷录音带,想买的人就很头疼,所有我们就直接来解释。
现在请诸位打开第一页,《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六祖当然是指惠能大师,法宝,这就是真理,我们说佛宝、法宝、僧宝,【法】简单来讲,就是诸佛之母,法能使我们开智慧,认识本来面目,所以说法师、法师,以法为师,以法师人,名为法师。以法为师,以佛所说法的真理,来当做自己的老师。以法师人,以佛所说的法,【师人】当动词,教育他人。简单来讲,不论是你自己修行也要依法,讲经弘法也要依法,所以四依止中说道:依法不依人。法宝,能令众生解脱生死,得大自在,叫做法宝。比较需要解释的就是【坛经】两字。我们说戒坛或是密坛,都是一个坛。或是:华严坛、法华坛、药师坛、愣严坛、净土坛,都有一个坛字,戒坛。称为坛经这是有渊源的。在(刘)宋朝时,有一位三藏法师,名为求那拔陀罗,求那拔陀罗三藏法师,他所建立的一个坛。他建立起这个坛,在一个地方立起了一座碑,也就是在石头上刻了字。他说:将来有肉身菩萨在这个地方受戒。到了智药三藏法师,在梁武帝时,梁武帝天监元年,在梁武帝的时代,他在此种了棵菩提树,种了棵菩提树在坛的旁边,预言将来有肉身菩萨在此受戒。他就在坛边种了棵菩提树,作出了预言,预言:一百七十年之后有位肉身菩萨在树下,这个菩提树下开演最上乘的法门,顿悟入道要门之法门,会度无量的众生,印佛心印,是为法王,有法王出世。所以后来有六祖,因为早就有人为他预言了,一百七十年以前就有人预言,一百七十年以后,就有一位肉身菩萨要出现,所以也不必奇怪。六祖只是听到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诵《金刚经》诵了二、三十年了,也没什么消息,每天都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是菩萨再来,他还未来,就有人已经预言好了。只是不知道是哪尊佛再来的。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不然一百七十之年前就没有人预测会有一个矮子法师来讲经,也没有人这样预测。可见我也不是什么再来人,不过我也可以算是再来人,是再来六道轮回的人,不一样。我也是再来人,你们也是再来人,继续再来生老病死的人,都一样,大家都是再来轮,再来轮。所以这个《坛经》是因为求那拔陀罗有建立这样一个坛,后来六祖当然他讲经不是在这个坛的旁边讲经,他四周围所到之处他都有讲经,但是因为过去就有人立了一个坛,旁边又种了棵菩提树,为了纪念先知先觉的预言,为了这个六祖的德高望重的根源,所以称为《坛经》,这样了解了吗?这个《坛经》的来源就是这样来的。
曹溪原本,曹溪就是六祖的道场,所住之处。原本,就是从开始刻在石头上的全部都节录下来。这本书是打得不错,很可惜,没有把这个节录的人写出来。是法海禅师,六祖的弟子,法海禅师抄录的,由他抄录的,这个本子打的很好,很可惜,就是没有写,唐释门人,唐朝的唐,释迦牟尼佛的释,门人,我们所说的门,门神的门,门人,法海录。按照道理是少这个,不知道是怎么打字的,把这个遗漏了。【唐释门人法海录】就是指在唐朝,释就是释迦牟尼佛,门人就是后代,一个叫法海的,我们讲堂也有一个,不过体形小一点,也是有一个叫法海。再来,小字的就不用看,小字的不用看。再来就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这是唐武则天所做的偈颂,到今天来讲,千千万万人都在赞颂。可见武则天学问之渊博很惊人,很不得了!女流之辈能写出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字字我们都看得懂,但是要叫我们组合就无法组合得这么漂亮,无法组合到这种程度了。所以武则天这个女众实在很了不起。所以我也常说女众业障轻,就是这个道理。《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悟法传衣第一,【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那时就是因为没有讲一个特定的时间,没有说某月某日,那时六祖大师来到宝林,这个宝林也是有一段故事,过去一位高僧大德来到此地时,从前并不是叫宝林,这个宝林是过去有位高僧走到此处时,看到溪水非常清凉,树木非常茂盛,灵气很重。他就预言,将来有肉身菩萨,有高僧在这里成道,弘法利生,得道如林。得道,就是因为有圣僧出世,将来在这里修行,得道如林,得道者就象树木那么多,我们今天这么多人开悟,后代开悟差不多都是诵《六祖法宝坛经》开悟的,以及《金刚经》二本。所以宝林就是得道如林,名叫做宝林。韶州,这就是在广东省,这个州是一个府,府再下一级就是县,府就象我们现在的都市那么大,人潮多,是文化的中心,比我们现在的县还大,算是很大的地区了。韶州,韦刺史,一个姓韦的,刺史,现在所谓的调查局,再来就是稽查,稽征处,查看你有无漏税,查看你有无违规,查看你有无贪污,简单讲就是称为调查局,地下工作人员。刺史可以说调查你的行为对或错,然后禀报上去,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官】上级称为官,【僚】他的部下称作僚。所谓幕僚人员,幕僚幕僚,譬如说白宫幕僚,white house白宫,幕僚,就是他的属下,他的部下,专门提供给他意见,提供意见的人。所以 【与官僚入山】,入【山】是指南华山,在曲江县,宝林寺就是在这个山里面,南华,南就是东南西北的南,华就是中华民国的华,南华山。入这个南华山,在这个曲江县,来到宝林寺,所以也就是来找六祖。【请六祖于大梵寺】,大梵寺就是在韶州府,刚才我们说到的那位韶州韦刺史,因为他是韦刺史,要来礼请,请六祖去韶州府曲江县,大梵寺就是在曲江县,曲就是歌曲的曲,江就是三点水的江,韶州府曲江县有间大梵寺,来【讲堂为众开缘】,为大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密蜜法,就是大智慧到彼岸之法,【师】就是六祖,【升座次】把笔拿起来,次,座次的次,就是所座之处,次就是地方,六祖升座所坐之处称为座次。刺史,韦刺史与官僚,官僚就是幕后工作人员叫做僚,部属,部下的意思。【三十余人】儒宗学士,儒宗叫做崇尚儒学之士,就是研究四书五经的人也来学佛。【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就是男众的出家众,比丘的意思。:【尼】,就是女众的出家众,比丘尼。【道】就是信道教的,专门拜神的人也来了,【俗】就是没有信佛的人叫做俗,平时我们都称为居士。所以我们简单来讲这个【道】也含有学佛的人或是道教的人。【俗】有在家的居士,没有学佛的人全都掺杂在内,简单来讲,出家、在家总共有一千余人,你想想看,一千余人,以前又没有麦克风,你看六祖要怎么讲经?他的丹田声音是多么宏亮?从前一千多人在听经,你看六祖在讲经没有用麦克风,从前也没有电力,电力是近几年才有的,对不对?从前乡下都只有点蜡烛,对不对,要去上厕所的时候就点着一根蜡烛,照、照、照、、、哪有什么电灯?根本没有,根本没有。你想想看,六祖离我们今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的时间,那时候他讲经的时候竟然没有用麦克风,一千多人在听他讲经,看他的丹田是多么有力量,要是我们怎么有办法。讲个几场,就马上喉咙发炎了。【一千余人,同时作礼】,就是向六祖顶礼。【愿闻法要】。希望听六祖开示,诸佛所开示之法,最重要者,法要就是指心法,最重要的法,简单几句。【大师告曰:诸善知识!】这句话要注意,【善知识,是尊称底下听经的人。若是按理来说,善知识的定义就是说: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坏我信心之人,名恶知识。这很重要!平时我们若是要交朋友,来到我们家里说的话,都能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菩提之道者,这就叫做善知识。凡是一天到晚来我们家里,说些破坏我们的信心,要使我们对某一个法师失去信心,对三宝失去信心的,那个统统叫做恶知识,断人慧命的人,救都救不起来,还一直破坏,那个叫恶知识。简单来讲,能够帮助我修行菩提之道者,名善知识。凡是来我们面前讲别人的坏话,使我们对某一个人失去信心,那个叫恶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这就是说:善知识!总,就是简单、总体,大家要冷静,清静心称为净心。大家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家来念,大般若智慧到彼岸。所以就念念,,,可能是念《心经》,或者是念《金刚经》,这都是般若智慧。所以六祖良久,【良久】就是先让大家心静下来。在讲经以前,教大家念般若波罗蜜。心静下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六祖坛经(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