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受相应
尊者罗侯罗就问佛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我怎幺样才能够真正知道?「云何见」的「见」是体证到。怎幺样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我此识身」(我这个身心)跟外面境界一切相呢?「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如何才能够真正去体证到没有「我」、没有「我所」,而且「我慢」也断掉呢?这个问题问得很深,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总纲。
佛陀就跟罗侯罗讲:「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
先看【法义分享】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之后,生起了黏着、迎拒心,才会产生种种苦受、乐受。种种受跟随而来的是种种想、种种行,如是「我、我所、我能、我慢」就跟随而生。「触灭」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而是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没有任何贪染与迎拒。让一切境界如流水般的流过─而「我」消失了,「要」与「不要」消失了。
先区分两方面来讲,所谓的六根、六入处,在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了,就是当「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你产生了乐受,就会要贪、要抓,希望它增加,于是后续的动作,是来自于你的接触,然后起了种种的觉受,乐的受、好的受,你就要贪、要抓。如果根、尘接触之后产生苦,不合己意、不顺己意,这时候就会起抗拒、排斥、逃避的心,更具体讲就会起瞋心。因此我们生起贪、瞋这些现象,要去看到它最初微细的心态,就是来自于根、尘接触之后,产生苦受或是乐受。所以,佛法方面,就是要让我们去看到微细的、最微细的,不是在于后面贪、瞋展现轮转,然后又不知道,或是针对这个贪、瞋,又是在自责、责备,而是要去看到更微细的,然后慢慢在最微细的接触当下,能够六根清净的接触,「三轮体空」的触。
种种受,应了笛卡儿所讲的「我思故我在」,「思」再更深入一层,就是来自于「受」,它有一个路程。我们这些动作,包括贪、瞋、痴,都是属于「行」。当你要骂人、要打人、要瞋恨、生气,都是属于「行」,要知道它背后是这样下来、下来、下来的,在你要起贪、起瞋之前,你要去看到前面的念头,就是笛卡儿所讲「我思故我在」,那个「思」、念头方面要去看到。在你还没有打人、骂人之前,要去看到你内心里面的念头,已经在酝酿。如果真正能够看得到,后面这个「行」,就会有所变化;如果你看不到,就随着这个「行」在冲动。
当你看到你心里面的那个念头,微细的部份你去看到、再继续去看到,原来与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落入在苦受、乐受里面。在「受」里面,遇到乐受,你就起了洋洋得意的念头,于是我慢就会继续增长,或是继续在抓取、继续在追求。如果你接触之后,遇到是苦受,你那个念头起的就是不可意的思惟,接下来就是起瞋、抗拒。所以,佛陀是要我们去看到根本原因在哪里,微细的征兆就要能够看得出来。当你能够看到这些,要去了解怎幺样不继续在贪、瞋、痴里面轮转,因为我们每一次都是在做贪、瞋、痴的奴隶,常常成为境界的奴隶。面对境界之后,总是「后知后觉」的成为境界奴隶,于是常常在那里后悔,觉得我修行修到这幺久,但是遇到境界的时候,总是没办法处理,都是随着贪、瞋,随着境界轮转。
所以,现在你要去看到根本原因,当你在根、尘接触的当下,就要保持明觉。如果你能够去看到「触」的这些,才能够在触的当下,「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触灭、受也灭,所谓「触灭」,如果光是从文字上面去了解,就会认为「我们修行人,就不可看、不可以听,在吃东西的时候,也不可以去品尝到味道,如果品尝味道,就变成又落入欲贪;不可以看东西,一定要看眼前的几公尺,然后外面的都不可以看……」当然,这是修行的一个过程也可以,你也要去经历过。但是真正的「触灭」,不是眼睛不可以去看,耳朵不可以去听,舌头不可以去尝……,不是这样,那是没有真正了解「触灭」的深义,只要你是活的众生,你的「六根」与外面的「六尘」不可能不接触,一定要接触的,也必然会接触的。只是众生、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当你根、尘接触,你不知道在打结,你看不到,于是就随顺着这样一直下去,因为这里的心、境转变很快,就成为境界的奴隶了。
修行者、一个解脱者,因为他是具有很敏锐的心、明净的心,当他在「触」的当下,就保持「三轮体空」的触,不迎、不拒,因此所谓「触灭」,就是「三轮体空」的触,不迎不拒,不是说不去看。如果能够保持一种「三轮体空」,叫做「空触」,一切境界来了,我一样就是以「空触」,不是不知道,不是说没有看到或是没有听到,我一样有触到、有听到,但是你都不抓,不迎不拒、不迎不拒、不迎不拒。
如果你有去迎,一定是落入「乐受」,后面才有抓取的迎,那个迎、抓的心才会出来;如果有抗拒的心,是因为当你接触之后,落入苦受,然后产生一种瞋,产生抗拒,就是落入境界的奴隶。所谓「触灭」,就是「空」的一种触,「三轮体空」的触。【法义分享】「触灭」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而是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没有任何贪染与迎拒。当你有贪染迎拒,这时候你的心是被境界牵走,你的心已经是离开当下。你的心要静下来体会,你起迎拒、起贪瞋,这时候你的心都被过去已经发生过的境界,吸引去了、牵引去了,你的心是成为过去境界的奴隶。所谓迎拒贪瞋,一个解脱者就是保持「空触」,溶入每一个当下,他就是不迎不拒、不贪不瞋,他就活在每个当下、不抓。
(第二节)「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而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不管是苦受、乐受或是不苦不乐受,最重要就是你要去看到它都是无常生灭变化,为什幺「乐受」也会导致苦呢?因为当你遇到乐受时,你都会要抓啊!你会怕它流失,这个抓里面就会有用力,当你在怕它流失的当下,你的内心都有在恐惧、有在惧怕啊!所谓「有得、也会有失」。
有一段故事,本来有一个专门在帮富有人家擦皮鞋的皮鞋匠,虽然他是做皮鞋匠,但是工作得很快乐、很高兴,后来一位富翁觉得:奇怪!我这幺有钱,却都不快乐、不高兴,你一个擦皮鞋的,竟然这幺快乐!他一方面也会起瞋、起嫉妒。别人就告诉他:你送一大笔钱给他,就不一样了。结果他真的送一大笔钱给皮鞋匠,从此这位擦皮鞋的,就开始担心这一笔钱要放到哪里,怎幺样保存它,怎幺样避免被偷、被盗……。的确,你是得到了一大笔钱,但是也失去了你的快乐;你是赚到了很多钱,但是也失去了你的生命,你得到了很多的名、利,但是你也很可能失去了你的纯朴,失去了你的纯真,就是有得有失。
所以,乐受一样要去看到苦的一面,去看到一件事情的「味」,也要去看到它的「患」;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当你在顺境的时候,要去看到接着而来的逆境;当你在位子爬得很高的时候,要去看到、要去想到,如果有一天当你摔下的时候,一样都要看到正、反面。面对一样事情,不管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要能够去看到它的正、反面,它的无常生灭变化,就是「正见」。再来,如果在受方面,有更深一层实际禅修体验,因为你的觉性,「受」的一种开发会更敏锐,你就更容易觉察到。所以,后面讲的内容会越来越深入而微细,如果你有实际禅修的基础,你的觉性、你的觉受会更敏锐,后面这些就越能够体会到。
(第三节)「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为了断除贪、瞋、痴,因此才需要修行,你这个贪往上一层去追溯,就是来自于因为你有乐受,你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值得你抓的,但是你只是去看到它的「味」,没有去看到它的「患」,因此你只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看,没有去看到负面的,这样就会导致贪,其他的、以此类推。如果你是苦受,就会产生瞋,有时候你会认为自己现在都没有什幺苦受,也没有什幺乐受,觉得自己现在好像是解脱者,但是要知道有可能你是落入「不苦不乐受」的一种愚痴、无明状态。
所以,要去看到贪、瞋、痴的前行,苦、乐、不苦不乐,又要从这里再去看到,都是来自于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产生的种种心理变化。「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已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已知,是名比丘断除爱欲缚、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你如果能够从各种触受里面去看到,然后就能够断除贪、瞋、痴,也就是十个结,它会因为你有回来微细而深入的反观,于是它会断除得很快,这样你就很快能够解脱自在,真正的解脱、真正要成佛,这些你是必经的过程,重点也都是在这方面。所以,不要把解脱、修行方面,想得又高、又玄,然后不切实际。
(第四节)「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凡夫跟圣人有何差别?一般众生,没有闻、思、修、证的人,与经过实际实修实证--闻、思、修、证,而有所体会、有证果的人,有怎幺样的不同呢?「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身触」就是六根与六尘接触,然后产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当种种逆境现前时,「忧愁称怨,怨天尤人,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一般众生在无明遮障情况之下,看不到苦的原因,然后无形中造了很多的苦因,种下很多的苦因而…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二章 受相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