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二章 受相應

  第十二章 受相應

  

  尊者羅侯羅就問佛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我怎幺樣才能夠真正知道?「雲何見」的「見」是體證到。怎幺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我此識身」(我這個身心)跟外面境界一切相呢?「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如何才能夠真正去體證到沒有「我」、沒有「我所」,而且「我慢」也斷掉呢?這個問題問得很深,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總綱。

  佛陀就跟羅侯羅講:「有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叁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叁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系著使」。

  先看【法義分享】內六根與外六塵接觸之後,生起了黏著、迎拒心,才會産生種種苦受、樂受。種種受跟隨而來的是種種想、種種行,如是「我、我所、我能、我慢」就跟隨而生。「觸滅」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而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任何貪染與迎拒。讓一切境界如流水般的流過─而「我」消失了,「要」與「不要」消失了。

  先區分兩方面來講,所謂的六根、六入處,在前面的課程已經講過了,就是當「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你産生了樂受,就會要貪、要抓,希望它增加,于是後續的動作,是來自于你的接觸,然後起了種種的覺受,樂的受、好的受,你就要貪、要抓。如果根、塵接觸之後産生苦,不合己意、不順己意,這時候就會起抗拒、排斥、逃避的心,更具體講就會起瞋心。因此我們生起貪、瞋這些現象,要去看到它最初微細的心態,就是來自于根、塵接觸之後,産生苦受或是樂受。所以,佛法方面,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微細的、最微細的,不是在于後面貪、瞋展現輪轉,然後又不知道,或是針對這個貪、瞋,又是在自責、責備,而是要去看到更微細的,然後慢慢在最微細的接觸當下,能夠六根清淨的接觸,「叁輪體空」的觸。

  種種受,應了笛卡兒所講的「我思故我在」,「思」再更深入一層,就是來自于「受」,它有一個路程。我們這些動作,包括貪、瞋、癡,都是屬于「行」。當你要罵人、要打人、要瞋恨、生氣,都是屬于「行」,要知道它背後是這樣下來、下來、下來的,在你要起貪、起瞋之前,你要去看到前面的念頭,就是笛卡兒所講「我思故我在」,那個「思」、念頭方面要去看到。在你還沒有打人、罵人之前,要去看到你內心裏面的念頭,已經在醞釀。如果真正能夠看得到,後面這個「行」,就會有所變化;如果你看不到,就隨著這個「行」在沖動。

  當你看到你心裏面的那個念頭,微細的部份你去看到、再繼續去看到,原來與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落入在苦受、樂受裏面。在「受」裏面,遇到樂受,你就起了洋洋得意的念頭,于是我慢就會繼續增長,或是繼續在抓取、繼續在追求。如果你接觸之後,遇到是苦受,你那個念頭起的就是不可意的思惟,接下來就是起瞋、抗拒。所以,佛陀是要我們去看到根本原因在哪裏,微細的征兆就要能夠看得出來。當你能夠看到這些,要去了解怎幺樣不繼續在貪、瞋、癡裏面輪轉,因爲我們每一次都是在做貪、瞋、癡的奴隸,常常成爲境界的奴隸。面對境界之後,總是「後知後覺」的成爲境界奴隸,于是常常在那裏後悔,覺得我修行修到這幺久,但是遇到境界的時候,總是沒辦法處理,都是隨著貪、瞋,隨著境界輪轉。

  所以,現在你要去看到根本原因,當你在根、塵接觸的當下,就要保持明覺。如果你能夠去看到「觸」的這些,才能夠在觸的當下,「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觸滅、受也滅,所謂「觸滅」,如果光是從文字上面去了解,就會認爲「我們修行人,就不可看、不可以聽,在吃東西的時候,也不可以去品嘗到味道,如果品嘗味道,就變成又落入欲貪;不可以看東西,一定要看眼前的幾公尺,然後外面的都不可以看……」當然,這是修行的一個過程也可以,你也要去經曆過。但是真正的「觸滅」,不是眼睛不可以去看,耳朵不可以去聽,舌頭不可以去嘗……,不是這樣,那是沒有真正了解「觸滅」的深義,只要你是活的衆生,你的「六根」與外面的「六塵」不可能不接觸,一定要接觸的,也必然會接觸的。只是衆生、一般沒有修行的人,當你根、塵接觸,你不知道在打結,你看不到,于是就隨順著這樣一直下去,因爲這裏的心、境轉變很快,就成爲境界的奴隸了。

  修行者、一個解脫者,因爲他是具有很敏銳的心、明淨的心,當他在「觸」的當下,就保持「叁輪體空」的觸,不迎、不拒,因此所謂「觸滅」,就是「叁輪體空」的觸,不迎不拒,不是說不去看。如果能夠保持一種「叁輪體空」,叫做「空觸」,一切境界來了,我一樣就是以「空觸」,不是不知道,不是說沒有看到或是沒有聽到,我一樣有觸到、有聽到,但是你都不抓,不迎不拒、不迎不拒、不迎不拒。

  如果你有去迎,一定是落入「樂受」,後面才有抓取的迎,那個迎、抓的心才會出來;如果有抗拒的心,是因爲當你接觸之後,落入苦受,然後産生一種瞋,産生抗拒,就是落入境界的奴隸。所謂「觸滅」,就是「空」的一種觸,「叁輪體空」的觸。【法義分享】「觸滅」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而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任何貪染與迎拒。當你有貪染迎拒,這時候你的心是被境界牽走,你的心已經是離開當下。你的心要靜下來體會,你起迎拒、起貪瞋,這時候你的心都被過去已經發生過的境界,吸引去了、牽引去了,你的心是成爲過去境界的奴隸。所謂迎拒貪瞋,一個解脫者就是保持「空觸」,溶入每一個當下,他就是不迎不拒、不貪不瞋,他就活在每個當下、不抓。

  (第二節)「觀于樂受而作苦想,觀于苦受而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不管是苦受、樂受或是不苦不樂受,最重要就是你要去看到它都是無常生滅變化,爲什幺「樂受」也會導致苦呢?因爲當你遇到樂受時,你都會要抓啊!你會怕它流失,這個抓裏面就會有用力,當你在怕它流失的當下,你的內心都有在恐懼、有在懼怕啊!所謂「有得、也會有失」。

  有一段故事,本來有一個專門在幫富有人家擦皮鞋的皮鞋匠,雖然他是做皮鞋匠,但是工作得很快樂、很高興,後來一位富翁覺得:奇怪!我這幺有錢,卻都不快樂、不高興,你一個擦皮鞋的,竟然這幺快樂!他一方面也會起瞋、起嫉妒。別人就告訴他:你送一大筆錢給他,就不一樣了。結果他真的送一大筆錢給皮鞋匠,從此這位擦皮鞋的,就開始擔心這一筆錢要放到哪裏,怎幺樣保存它,怎幺樣避免被偷、被盜……。的確,你是得到了一大筆錢,但是也失去了你的快樂;你是賺到了很多錢,但是也失去了你的生命,你得到了很多的名、利,但是你也很可能失去了你的純樸,失去了你的純真,就是有得有失。

  所以,樂受一樣要去看到苦的一面,去看到一件事情的「味」,也要去看到它的「患」;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當你在順境的時候,要去看到接著而來的逆境;當你在位子爬得很高的時候,要去看到、要去想到,如果有一天當你摔下的時候,一樣都要看到正、反面。面對一樣事情,不管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要能夠去看到它的正、反面,它的無常生滅變化,就是「正見」。再來,如果在受方面,有更深一層實際禅修體驗,因爲你的覺性,「受」的一種開發會更敏銳,你就更容易覺察到。所以,後面講的內容會越來越深入而微細,如果你有實際禅修的基礎,你的覺性、你的覺受會更敏銳,後面這些就越能夠體會到。

  (第叁節)「觀于樂受,爲斷樂受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爲了斷除貪、瞋、癡,因此才需要修行,你這個貪往上一層去追溯,就是來自于因爲你有樂受,你覺得這裏面有很多值得你抓的,但是你只是去看到它的「味」,沒有去看到它的「患」,因此你只是單方面一廂情願的看,沒有去看到負面的,這樣就會導致貪,其他的、以此類推。如果你是苦受,就會産生瞋,有時候你會認爲自己現在都沒有什幺苦受,也沒有什幺樂受,覺得自己現在好像是解脫者,但是要知道有可能你是落入「不苦不樂受」的一種愚癡、無明狀態。

  所以,要去看到貪、瞋、癡的前行,苦、樂、不苦不樂,又要從這裏再去看到,都是來自于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産生的種種心理變化。「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癡使已斷、已知,是名比丘斷除愛欲縛、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你如果能夠從各種觸受裏面去看到,然後就能夠斷除貪、瞋、癡,也就是十個結,它會因爲你有回來微細而深入的反觀,于是它會斷除得很快,這樣你就很快能夠解脫自在,真正的解脫、真正要成佛,這些你是必經的過程,重點也都是在這方面。所以,不要把解脫、修行方面,想得又高、又玄,然後不切實際。

  (第四節)「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凡夫跟聖人有何差別?一般衆生,沒有聞、思、修、證的人,與經過實際實修實證--聞、思、修、證,而有所體會、有證果的人,有怎幺樣的不同呢?「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身觸」就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然後産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當種種逆境現前時,「憂愁稱怨,怨天尤人,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于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一般衆生在無明遮障情況之下,看不到苦的原因,然後無形中造了很多的苦因,種下很多的苦因而…

《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二章 受相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