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

  黄夏年

  1953年9月圆瑛大师在天童寺示寂往生,使中国佛教界痛失了一代僧材。作为一位佛教领袖,圆瑛大师可说是当之无愧的。以学问而言,他通宗经教,禅净双修,又熟知法相、贤首、诸果、涅槃、般若之说无不通达,善知识大德具相十足。以行为而论, 他热衷于弘法利生,善举不缀,大义凛然,爱国卫教,是一位受人拥戴的高僧。正是由于他德行卓著,道风高超,行解双优,深孚众望,故曾七次被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主席、理事长,解放后又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殊誉加被,众徒敬仰。圆瑛一生历经满清、民国,而对维艰的佛教,他勇于面对现实,站在时代的前列,振臂高呼。今天我们开会纪念这位大师,缅怀他的业绩,为我们今后的佛教发展,走出更加宽阔的道路。本文以圆瑛大师也七塔寺为中心,介绍圆瑛与七塔寺的种种因缘,谬误之处,欢迎方家补识指正。

  一、生平与思想特点

  释圆瑛(1 8 7 8一]9 5 3),俗姓吴,法名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三求堂主人、灵源行者、离垢子等,福建古田平湖端上村人。五岁时椿萱失阴,由叔父抚养长大。幼时曾习儒,熟读四书五经, 1 6岁参加乡试,中秀才。 1 7岁时因痛感人生如梦,离家出走,至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兴化梅峰寺增西上人为师,取字圆瑛。2 0岁时依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先后从妙莲、福州大雪峰寺随达公和尚修习律仪、苦行。1 8 9 8年起参游各方,问道于名刹名僧。曾随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习禅五载,又依宁波天童寺敬安参禅六年。其后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等尊宿学习,采众家之长,通佛法之妙,深得禅髓,造诣佛法。2 9岁时,在宁波七塔寺承慈运老法师法印,为临济宗第四十世传人。1 9 0 8年开始在涌泉寺讲经。次年于宁波接待寺创办佛教讲习所,培养人材。1 9 1 4年任中华佛教总会参议长。越3年任宁波佛教会会长。1 9 2 4年重兴福建泉州开元寺,创办佛教孤儿院。 1 9 2 9年与太虚法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被推为会长,并连任七届。1 9 3 5年在上海创圆明讲堂,辟为净土道场。抗日战争期间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励,曾在上海、宁波、汉口等地组织领导僧侣救护队,创建难民收容所。又到南洋各地募集经费,支持抗战。1 9 3 9年回国后,被日本宪兵逮捕,严刑拷打不为屈,诱迫许愿不为动,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佛门弟子的爱国忠心。出狱后住在圆明讲堂,断绝与外交往,专事注经讲学。1 9 4 5年创办圆明楞严宗学院,培养僧人。1 9 5 2年代表中国佛教徒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议。1 9 5 3年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同年9月于宁波天童寺圆寂。

  圆瑛一生为佛教事业呕心沥血,奔波在北京、福建、浙江、江苏、天津、武汉、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讲经,又到台湾、香港、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传教,生前又曾担任了七塔寺、天童寺、福州雪峰崇圣寺、涌泉寺、法海寺、林阳寺及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的住持,是国内外知名的佛教领袖,弟子无数。一生著述有《首楞严经讲义》、

  《大乘起信论讲议》、《圆觉经讲义》及《一吼堂文集》、《一吼堂诗集》等近2 0余种,合编为《圆瑛法汇》行世。其著名弟子,已逝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明肠法师于近年又编撰了《圆瑛年谱》和《圆明讲堂》二书。

  圆瑛大师曾自述:“少业儒,冠入释”。“十九岁出家,始修禅宗八载,后研究教理及天台宗。三十一岁开座讲经,并学贤首。至三十六岁,阅永明寿祖、莲池大师著述,始信净宗为无上法门,由是禅净双修。至六十岁,乃专修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可见,圆瑛法师的佛学思想是丰富的,他对佛教很多宗派的经典都曾不同程度地研习过,因此使他的佛学思想能够融汇各宗,取各家之长,不拘于本宗本派己见,同时又以兴办教育,改善人心为振兴佛教的契入,所以他是一个台、贤并弘,禅、净双修,入世救世,儒释兼通的人物。其佛学思想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台贤并弘 圆瑛认为天台宗的止观学说中,止是基础,观是正得,而观是不用眼去观,而是用智去观得,并把止观并重看作是而得定慧,不可偏废的参禅下手处,作为单提一句话头的前提。他对《首楞严经》研习至精,逐条参悟,被称为“楞严座主”。依贤首宗的以经摄教来判明佛性说,指出真如佛性就是六根之性,不生不灭,圆满周遍,将佛性的学说进一步予以直捷了知。

  二、禅净双修 圆瑛强调以临济禅的如来藏佛性说来作禅法的原理,同时又主张自然任运,不废日用的传统禅法,他继承了宋代大慧的看话禅,但是他也指出文字语言也不可缺少,文字是成佛之基础。但是他又认为念佛也是重要的,念佛可以普摄群机,可以带业往生,可以横超三界,因此禅宗的高深和净土宗的稳当,禅宗的单刀直入和净土宗的诸佛护念完全可以互相配合,禅净双修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办法。 ”

  三、入世救世 圆瑛以佛教为本位,反对有人把佛教称为“消极”、“迷信”、“厌世”的看法,力主佛教是积极的,入世救世的学说。只因在当今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情况下,人们看不懂佛书,佛教宣传不够,贤举之士不出,乃使佛法不显,而不得昌明。所以欲要救世,就要昌明佛法,以大乘佛教菩萨行的实践,匡正人心,积极生活,以佛学为最高原理,为文化中心,提倡办僧教育,加强丛林建设,总之积极参与是佛教的入世特征。

  四、儒释会通 圆瑛主张儒佛教理同归一辙。认为佛教与儒教在理论—上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例如佛教主张无我,儒家强调毋固毋我,二教圣人,同归一辙。佛教称地、水、火、风四大成我身,与儒家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为一回事。又将佛教的慈悲为怀与儒家的博施众济之理并列。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加以对照。促进了儒释之间的融合。

  二、圆瑛的师父慈运大师生平

  圆瑛大师是临济宗第四十世传人,他接的是宁波七塔寺的慈运老法师的心印。释慈运(1826—1910年),俗姓朱,字隆根,讳灵慧,号皈依,湖南湘潭人。母亲郭氏生下兄弟三人,慈运是第二子。慈运从小就显露了特有的灵性,对佛教非常亲切,充满了宗教情怀。为了养家糊口,慈运少年时代就出外做贩米生意,往来于湘鄂之间。他身材伟岸,腰粗膀圆,力大无穷,武艺高强。一天,贩米船泛行洞庭湖上遇上了打劫的强盗,盗匪惊异慈运魁梧身材和一身的力气与武艺,威胁他加入盗团,遭到慈运的严词拒绝。强盗感到震惊,不仅不气恼,反而对他更加敬重,最后不但没有抢了米船,反过来给他们不少的钱。

  道光二十四年(1844),慈运感概世事无常,人心不蛊, 目睹了人世间种种悲惨,决定走一条救世救心的道路。他先来到西义宁县福田寺,礼拜昌明长老,成为一位沙弥。2年后,他在义宁县五竺寺野禅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从此,他开始踏上南参北访的漫长路程,足迹遍历各大讲肆,求教禅席,努力学习佛教教法。道光三十年(1850),慈运到了浙江普陀山,专程朝拜了观音大士,了却了多年的愿望。不久,他来到鄞县接待寺挂单,在寺院里担任香灯一职。这时太平军攻入浙江,盗贼峰起,僧人避匿各处。慈运法师一人独自留在寺院,焚香礼佛,气度闲恬,不为战事生添烦恼。一天,太平军士兵来到寺院,看见偌大的寺院就只有一人。士兵诃斥慈运::“所有的僧人都跑掉了,你一个留在这里,难道就不怕我们把你杀掉吗!”慈运笑了笑说:”出家人早已生死度外,宁愿守护寺院受你们杀戮,也不能舍佛求生!”太平军首领觉得慈运是一个义气之人,充满了血气,敬佩之心由然生起,于是送给慈运一面黄旗,让他挂在寺门前的树上,这样其它太平军将士看到后,就不会再侵犯了。正是因为慈运法师的大智大勇,使接待寺躲过了一劫,因而保存下来,而当地的其它寺院,则遭到焚劫。太平军走后,慈运法师迁移到永宁寺居住。这座寺院一直香火萧条,佛事寥落,破败不堪。慈运来后,坚持晨钟暮鼓,礼诵不辍,寒暑无间,他的虔诚举动,感动了远近的信徒,人们争相传颂他的事迹,跑到寺院来看望他,给他供养,从此香火开始转盛。

  同治二年(1863),慈运37岁。他离开永宁寺到万寿寺居住。当时万寿寺只有斜立三间房屋,不蔽风雨,败椽破瓦,令人心寒。慈运法师坚信只要心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于是他到处化缘,全身心投入寺庙恢复建设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几年后,一座全新的寺院再次呈现在众人的面前,人们被他的一片古道热肠感动,更加敬重他的为人。

  同治力,年(1870),鄞县云龙寺的僧俗两众慕名请慈运大师前去住持,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灯,正式成为临济第三十九世正传弟子。

  同治十三年(1874),慈运法师48岁,被太白天童寺推举为推为主席。这一年,水灾蔓延,瓢泼大雨淹没稻田、冲毁桥梁,整个寺院损失惨重。慈运法师在危难中受任,不怨天由入,以一颗平常心来默默地践履佛教徒的天职。他以身作则带领僧众修复殿宇、重装佛像,整治水利,强调农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重新修复寺院的活动同时,他十分注意弘法利生的活动,首倡举行给佛像开光仪式,度僧发放度牒,建立水陆道场等等佛事,使天童寺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重新恢复了生气,佛气人气再旺。天童寺地区的地方官员和个别人士,反对佛教,挤压佛教,不准天童寺举行正常的佛事活动,要求停止水陆道场的经忏行为。慈运法师出面晓之以情,据理力争,感动了地方官员,将发布的禁令收回,天童寺得以挽救,起死回生。

  光…

《圆瑛大师与七塔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