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瑛大師與七塔寺
黃夏年
1953年9月圓瑛大師在天童寺示寂往生,使中國佛教界痛失了一代僧材。作爲一位佛教領袖,圓瑛大師可說是當之無愧的。以學問而言,他通宗經教,禅淨雙修,又熟知法相、賢首、諸果、涅槃、般若之說無不通達,善知識大德具相十足。以行爲而論, 他熱衷于弘法利生,善舉不綴,大義凜然,愛國衛教,是一位受人擁戴的高僧。正是由于他德行卓著,道風高超,行解雙優,深孚衆望,故曾七次被當選爲中國佛教會主席、理事長,解放後又被選爲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殊譽加被,衆徒敬仰。圓瑛一生曆經滿清、民國,而對維艱的佛教,他勇于面對現實,站在時代的前列,振臂高呼。今天我們開會紀念這位大師,緬懷他的業績,爲我們今後的佛教發展,走出更加寬闊的道路。本文以圓瑛大師也七塔寺爲中心,介紹圓瑛與七塔寺的種種因緣,謬誤之處,歡迎方家補識指正。
一、生平與思想特點
釋圓瑛(1 8 7 8一]9 5 3),俗姓吳,法名宏悟,別號韬光,又號一吼堂主人、叁求堂主人、靈源行者、離垢子等,福建古田平湖端上村人。五歲時椿萱失陰,由叔父撫養長大。幼時曾習儒,熟讀四書五經, 1 6歲參加鄉試,中秀才。 1 7歲時因痛感人生如夢,離家出走,至福州鼓山湧泉寺出家,拜興化梅峰寺增西上人爲師,取字圓瑛。2 0歲時依湧泉寺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先後從妙蓮、福州大雪峰寺隨達公和尚修習律儀、苦行。1 8 9 8年起參遊各方,問道于名刹名僧。曾隨常州天甯寺冶開和尚習禅五載,又依甯波天童寺敬安參禅六年。其後又從通智、谛閑、祖印、慧明、道階等尊宿學習,采衆家之長,通佛法之妙,深得禅髓,造詣佛法。2 9歲時,在甯波七塔寺承慈運老法師法印,爲臨濟宗第四十世傳人。1 9 0 8年開始在湧泉寺講經。次年于甯波接待寺創辦佛教講習所,培養人材。1 9 1 4年任中華佛教總會參議長。越3年任甯波佛教會會長。1 9 2 4年重興福建泉州開元寺,創辦佛教孤兒院。 1 9 2 9年與太虛法師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被推爲會長,並連任七屆。1 9 3 5年在上海創圓明講堂,辟爲淨土道場。抗日戰爭期間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自勵,曾在上海、甯波、漢口等地組織領導僧侶救護隊,創建難民收容所。又到南洋各地募集經費,支持抗戰。1 9 3 9年回國後,被日本憲兵逮捕,嚴刑拷打不爲屈,誘迫許願不爲動,表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氣節和佛門弟子的愛國忠心。出獄後住在圓明講堂,斷絕與外交往,專事注經講學。1 9 4 5年創辦圓明楞嚴宗學院,培養僧人。1 9 5 2年代表中國佛教徒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議。1 9 5 3年被推選爲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同年9月于甯波天童寺圓寂。
圓瑛一生爲佛教事業嘔心瀝血,奔波在北京、福建、浙江、江蘇、天津、武漢、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講經,又到臺灣、香港、日本、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傳教,生前又曾擔任了七塔寺、天童寺、福州雪峰崇聖寺、湧泉寺、法海寺、林陽寺及馬來西亞槟城極樂寺的住持,是國內外知名的佛教領袖,弟子無數。一生著述有《首楞嚴經講義》、
《大乘起信論講議》、《圓覺經講義》及《一吼堂文集》、《一吼堂詩集》等近2 0余種,合編爲《圓瑛法彙》行世。其著名弟子,已逝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的明腸法師于近年又編撰了《圓瑛年譜》和《圓明講堂》二書。
圓瑛大師曾自述:“少業儒,冠入釋”。“十九歲出家,始修禅宗八載,後研究教理及天臺宗。叁十一歲開座講經,並學賢首。至叁十六歲,閱永明壽祖、蓮池大師著述,始信淨宗爲無上法門,由是禅淨雙修。至六十歲,乃專修淨土,自號叁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可見,圓瑛法師的佛學思想是豐富的,他對佛教很多宗派的經典都曾不同程度地研習過,因此使他的佛學思想能夠融彙各宗,取各家之長,不拘于本宗本派己見,同時又以興辦教育,改善人心爲振興佛教的契入,所以他是一個臺、賢並弘,禅、淨雙修,入世救世,儒釋兼通的人物。其佛學思想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臺賢並弘 圓瑛認爲天臺宗的止觀學說中,止是基礎,觀是正得,而觀是不用眼去觀,而是用智去觀得,並把止觀並重看作是而得定慧,不可偏廢的參禅下手處,作爲單提一句話頭的前提。他對《首楞嚴經》研習至精,逐條參悟,被稱爲“楞嚴座主”。依賢首宗的以經攝教來判明佛性說,指出真如佛性就是六根之性,不生不滅,圓滿周遍,將佛性的學說進一步予以直捷了知。
二、禅淨雙修 圓瑛強調以臨濟禅的如來藏佛性說來作禅法的原理,同時又主張自然任運,不廢日用的傳統禅法,他繼承了宋代大慧的看話禅,但是他也指出文字語言也不可缺少,文字是成佛之基礎。但是他又認爲念佛也是重要的,念佛可以普攝群機,可以帶業往生,可以橫超叁界,因此禅宗的高深和淨土宗的穩當,禅宗的單刀直入和淨土宗的諸佛護念完全可以互相配合,禅淨雙修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辦法。 ”
叁、入世救世 圓瑛以佛教爲本位,反對有人把佛教稱爲“消極”、“迷信”、“厭世”的看法,力主佛教是積極的,入世救世的學說。只因在當今物欲橫流,人心不古的情況下,人們看不懂佛書,佛教宣傳不夠,賢舉之士不出,乃使佛法不顯,而不得昌明。所以欲要救世,就要昌明佛法,以大乘佛教菩薩行的實踐,匡正人心,積極生活,以佛學爲最高原理,爲文化中心,提倡辦僧教育,加強叢林建設,總之積極參與是佛教的入世特征。
四、儒釋會通 圓瑛主張儒佛教理同歸一轍。認爲佛教與儒教在理論—上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例如佛教主張無我,儒家強調毋固毋我,二教聖人,同歸一轍。佛教稱地、水、火、風四大成我身,與儒家說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爲一回事。又將佛教的慈悲爲懷與儒家的博施衆濟之理並列。把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加以對照。促進了儒釋之間的融合。
二、圓瑛的師父慈運大師生平
圓瑛大師是臨濟宗第四十世傳人,他接的是甯波七塔寺的慈運老法師的心印。釋慈運(1826—1910年),俗姓朱,字隆根,諱靈慧,號皈依,湖南湘潭人。母親郭氏生下兄弟叁人,慈運是第二子。慈運從小就顯露了特有的靈性,對佛教非常親切,充滿了宗教情懷。爲了養家糊口,慈運少年時代就出外做販米生意,往來于湘鄂之間。他身材偉岸,腰粗膀圓,力大無窮,武藝高強。一天,販米船泛行洞庭湖上遇上了打劫的強盜,盜匪驚異慈運魁梧身材和一身的力氣與武藝,威脅他加入盜團,遭到慈運的嚴詞拒絕。強盜感到震驚,不僅不氣惱,反而對他更加敬重,最後不但沒有搶了米船,反過來給他們不少的錢。
道光二十四年(1844),慈運感概世事無常,人心不蠱, 目睹了人世間種種悲慘,決定走一條救世救心的道路。他先來到西義甯縣福田寺,禮拜昌明長老,成爲一位沙彌。2年後,他在義甯縣五竺寺野禅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從此,他開始踏上南參北訪的漫長路程,足迹遍曆各大講肆,求教禅席,努力學習佛教教法。道光叁十年(1850),慈運到了浙江普陀山,專程朝拜了觀音大士,了卻了多年的願望。不久,他來到鄞縣接待寺挂單,在寺院裏擔任香燈一職。這時太平軍攻入浙江,盜賊峰起,僧人避匿各處。慈運法師一人獨自留在寺院,焚香禮佛,氣度閑恬,不爲戰事生添煩惱。一天,太平軍士兵來到寺院,看見偌大的寺院就只有一人。士兵诃斥慈運::“所有的僧人都跑掉了,你一個留在這裏,難道就不怕我們把你殺掉嗎!”慈運笑了笑說:”出家人早已生死度外,甯願守護寺院受你們殺戮,也不能舍佛求生!”太平軍首領覺得慈運是一個義氣之人,充滿了血氣,敬佩之心由然生起,于是送給慈運一面黃旗,讓他挂在寺門前的樹上,這樣其它太平軍將士看到後,就不會再侵犯了。正是因爲慈運法師的大智大勇,使接待寺躲過了一劫,因而保存下來,而當地的其它寺院,則遭到焚劫。太平軍走後,慈運法師遷移到永甯寺居住。這座寺院一直香火蕭條,佛事寥落,破敗不堪。慈運來後,堅持晨鍾暮鼓,禮誦不辍,寒暑無間,他的虔誠舉動,感動了遠近的信徒,人們爭相傳頌他的事迹,跑到寺院來看望他,給他供養,從此香火開始轉盛。
同治二年(1863),慈運37歲。他離開永甯寺到萬壽寺居住。當時萬壽寺只有斜立叁間房屋,不蔽風雨,敗椽破瓦,令人心寒。慈運法師堅信只要心誠,沒有做不成的事情,于是他到處化緣,全身心投入寺廟恢複建設之中,在他的努力下,幾年後,一座全新的寺院再次呈現在衆人的面前,人們被他的一片古道熱腸感動,更加敬重他的爲人。
同治力,年(1870),鄞縣雲龍寺的僧俗兩衆慕名請慈運大師前去住持,他接受了普洽皓公的祖燈,正式成爲臨濟第叁十九世正傳弟子。
同治十叁年(1874),慈運法師48歲,被太白天童寺推舉爲推爲主席。這一年,水災蔓延,瓢潑大雨淹沒稻田、沖毀橋梁,整個寺院損失慘重。慈運法師在危難中受任,不怨天由入,以一顆平常心來默默地踐履佛教徒的天職。他以身作則帶領僧衆修複殿宇、重裝佛像,整治水利,強調農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重新修複寺院的活動同時,他十分注意弘法利生的活動,首倡舉行給佛像開光儀式,度僧發放度牒,建立水陸道場等等佛事,使天童寺在很短的時間裏就重新恢複了生氣,佛氣人氣再旺。天童寺地區的地方官員和個別人士,反對佛教,擠壓佛教,不准天童寺舉行正常的佛事活動,要求停止水陸道場的經忏行爲。慈運法師出面曉之以情,據理力爭,感動了地方官員,將發布的禁令收回,天童寺得以挽救,起死回生。
光…
《圓瑛大師與七塔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