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生平事迹考述
洪修平
六祖惠能是中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和开一代新风的禅师,他在佛教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的变革与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的出身和人生经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透过他平凡而又曲折的经历,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惠能“这一个”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特点。由于各种史料和禅宗典籍对惠能生平事迹的记载说法不一,有的甚至出入很大,因而我们这里将综合现有资料,略加考辨,尽可能地对惠能一生的经历作一概要的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他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更好地理解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少年贫苦 初闻佛法
惠能(638~713),或作慧能,因久住曹溪弘法而有“曹溪大师”之称。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涿县),其父原是做官的,唐武德三年(620)遭贬斥,“左降迁流岭南”而做了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百姓。惠能便是在新州出生的。据惠能门人法海等所集《六祖大师缘起外纪》中说,其母李氏,于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八日子时生下了惠能。到黎明时分,有二位僧人来造访,并对惠能的父亲说:“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惠能的父亲不解地问:“何名惠能
”僧人说:“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两僧离去,不知所之。由此也可看出,惠、慧二字在古文中虽可通用,字义上却是有差别的,惠为仁爱、恩惠,可以引申出惠济、惠施等义,慧为聪明、智慧,具体用于惠能的名字,若按照佛教的解释,当以“惠”为妥,取其以佛法惠济、惠施众生之义,隐喻惠能会成为一代弘法大师。
惠能三岁时丧父,后随母迁至南海。老母遗孤,既无家产,又无劳力,生活十分贫苦。惠能年稍长,便到市上去卖柴,以养母度日。据敦煌本《坛经》载,有一天,惠能像往常一样去市上卖柴,在帮一个买柴的客人把柴送到客店去后,正要离去,忽然听见有一客人在诵读佛经。“惠能一闻,心明便悟”,便问客人读的是什么经
客人告诉他是《金刚经》。又问客人从何处来
如何得到此经
客人告之从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东山寺来,那里有禅宗五祖弘忍在传授佛法,五祖劝大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惠能一听,觉得“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前往黄梅去礼拜弘忍大师。其他各本《坛经》则还记载说,惠能在辞亲之前,“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在安排好老母的生活后,惠能才前往黄梅,礼拜五祖。而《祖堂集》卷二中更明确地提到,惠能想去黄梅,但不放心母亲一人在家,就是买柴的客人给了惠能银子,鼓励他前往。这个人姓安名道诚,给惠能的银子是“一百两”而不是十两:“其时道诚劝惠能往黄梅山礼拜五祖。惠能报云:“缘有老母,家乏缺阙,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其道诚遂与惠能银一百两,以充老母衣粮,便令惠能往去礼拜五祖大师。惠能领得其银,分付安排老母讫,便辞母亲。”这样的记载,显然更突出了惠能对母亲的孝心。
据各本《坛经》的记载,惠能离家后都是直接到湖北黄梅来见弘忍的。除敦煌本之外的《坛经》各本都还明确地说,惠能大约经过了二三十日的路途跋涉,便到了黄梅。敦煌本《坛经》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惠能生平事迹的资料,约成书于780年左右。其所载,一般认为比较接近历史事实。但与敦煌本《坛经》差不多同时的《曹溪大师别传》(约作于公元781年)对惠能离家前往黄梅的经历有两点不同的记载,也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不提惠能闻《金刚经》而发心求法的事,二是说惠能在去见弘忍之前已经接触了《涅架经》。其记载如下:
其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
弟。……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
《涅榘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
尽藏尼解释经义。尼将经与读,大师曰:“不识文
字。”尼曰:“即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
”大师曰:“佛
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
”众人闻
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无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
出家,住此宝林寺。”大师即住此寺修道,经三年。
……后闻乐昌县西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
大师素不曾学书,竟未披寻经论。时有惠纪禅师,诵
《投沲经》。大师闻经,叹曰:“经意如此,今我空坐何
为
”……惠纪禅师谓大师曰:“久承蕲州黄梅山忍禅
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大师其年正月三日,发韶
州,往东山,寻忍大师。这就是说,惠能在见弘忍之前,已经有了一段学佛的经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佛学思想,并且是在感悟“空坐”无用后,在惠纪禅师的指点下去寻五祖弘忍大师的。
我们认为,《曹溪大师别传》虽然有许多谬误,但有些记载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就惠能见弘忍之前的经历而言,“不识文字”的惠能虽然在佛学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但从他后来初见弘忍时对佛性所发表的一番见解,以及在踏碓八个月后写出的直契心性而令众人叹服的偈颂等来看,与其说他过去从未接触过佛法,不如说他已有过学佛的经历,特别是对《涅槃经》已有了一定的体会。因此,《别传》的记载似乎比《坛经》所说更符合人物思想发展的逻辑,或许也更接近事实,因而也更可信些。正因为此,所以《景德传灯录》与《宋高僧传》都采取了《别传》的说法,只是把惠能遇刘志略和为无尽藏尼说《涅架经》等事都记为发生在礼拜弘忍的同一年。后来的契嵩和宗宝所改编的《坛经》也都采纳了这部分内容,不过又都把时间移到了惠能黄梅得法回至曹溪以后。至于《别传》突出《涅槃经》而与《坛经》突出《金刚经》的不同,我们认为这反映了惠能门下的不同派系对惠能思想中所包含的般若和佛性这两种思想倾向的重视或强调程度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可能又与惠能门下互争正统有一定的关系。
二、黄梅投师 作偈呈心
惠能来到黄梅,初见五祖弘忍,两人之间就有如下一段在禅门中流传很广的著名问答:
弘忍和尚问惠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
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惠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
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惟求作
佛。”大师遂责惠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
堪作佛
”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猫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里,“猖獠”,一般认为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侮称e。惠能初见弘忍时,穿的可能是少数民族的服装。也有人认为惠能本身就可能是少数民族。弘忍这里的意思主要是指惠能山野村人的身份,意谓像你这样的边远山村未开化的凡夫俗子,若为堪作佛
按照禅宗的意思,这是在考验惠能。惠能答得很机智,也很干脆:人有南北,佛性却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却无任何差别!惠能在这里显然是引用了《涅架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经义在作答。弘忍见惠能答语非凡,很合自己的心意,因而很器重他。本想与他作进一步的深谈,因左右有人,谈话不便,就把他留在寺中,安排他先到碓房里去干杂活。
惠能在碓房里随众作务,破柴踏碓八月有余。虽人小力薄,但干活尽力,不避艰苦,从无怨言。据说为了踏碓,他“自嫌身轻,乃系大石著腰,堕碓令重,遂损腰脚”。除敦煌本之外的各本《坛经》都还记载说,有一次弘忍来见惠能,问他道:我觉得你的见解很不错,因为担心有恶人会加害于你,所以就不与你多谈,而安排你到这儿来干活,你知道吗
惠能回答说:弟子深知师意,正因为此,所以我平时都不敢到堂前去,以免被人察觉。这就是说,弘忍与惠能之间从一开始就有一种默契。据《历代法宝记》记载,弘忍在碓房还为惠能说了“直了见性”的禅法。而王维的《六祖能禅师碑铭》中则说:“每(弘忍)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惠能)禅师默然受教,曾不起予。”若然,则惠能也曾与众人一起听弘忍说法,“默然受教”。
当时随弘忍学法的弟子多达上千人。有一天,弘忍为了挑选嗣法的弟子,特地把众门人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若迷,福门何可求
汝等总且归房自看,有智慧者,自取本性般若之知,各作一偈呈吾。呈看汝偈,若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作!””弘忍要大家赶快回去好好想想,有智慧者可以“自取本性般若之知”作——首偈颂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有谁能领悟佛法大意,就将把历代祖师代代相传的衣法传授给他,让他嗣禅宗六祖位。
众人回房后纷纷议论说,我们这些人就不必澄心用意作偈了,神秀上座现在是寺院里的教授师,一定是他继承大师的法席,成为六祖,等他得法以后,我们跟着他学佛就行了,何须今日烦神
大家如此议论以后,都打消了作偈的念头,各自安心休息。
被大家称作上座的神秀(606—706)是一位很有才学的僧人。这一天,他从弘忍处出来,听到众人的议论,心中就想:大家都不作偈,缘我为教授师。我确实应该作偈呈上,否则五祖如何知道我心中见解的深浅呢
他思维良久,犹豫再三,才写出了——首偈颂: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于半夜三更时分将偈颂写在佛堂南廊中间的墙壁上后,没让任何人知晓,便怀着忐忑的心情回房去了。
第二天一早,弘忍来到南廊下。本来他今天请了画匠卢珍前来,要在南廊墙壁上画根据《楞伽经》而作的佛画以及禅宗五祖传授衣法的血脉图,以便流传后代。看到墙上的偈后,他便对卢珍说,不用画图相了。《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下此偈,让迷人诵持,依偈修行,使免堕三恶道。说完,弘忍就把门人召集起来,令他们焚香敬…
《惠能生平事迹考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