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72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这是释迦牟尼佛印证须菩提前面所证。

  如是如是,真是这样真是这样。现在须菩提所证和将来众生闻到金刚经得到的这个体,赞美这个长老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不是说五百年后,也不是指末法的众生,也不是指当时的那些众生,就是闻到这部经典的人,所有的众生。得,是得到的意思。闻,是流露于心。得到这部经典,闻于心,才为得闻。我们把这个书放在手上是不是“得”呢?过去唐僧取经的时候,当时取的是无字之经,经典上没有字,其实没有字就是实相。小说上写唐僧先没有取到真经,又跑回去取有字的经。有字经和无字经差别在哪里呢?众生执着于名相,执着于文字,不知道这些文字的体是什么,是无字,实在是没有一个言辞可得。但是众生执着于相以为得到经得到了宝,把这个书放在手上不经过思维观察,那真经典就变成藏在泥巴里面的宝藏。

  经书是有无尽的宝藏藏在里面,如果你没有打开,就像门没有打开,不还是锁在库房里面吗?任何地方都有无尽的宝藏,如果你没有打开,那就像画饼充饥一样,什么都得不到。如果你打开来了,它就不可思议。要得闻,就是真正得到这部经典必须要闻到。末法时代众生有机会能闻到这个金刚经,才能得,得就是闻,闻就是得。如果你没有闻,又怎么得呢?得是你的因缘,闻是你的机,你得到这部经典是因为你有这个福报,你没有福报你也闻不到。就像我现在跟你讲金刚经,你就能得到,但是这部金刚经在我们手上已经停留了多久了呢?但是没有人给你开显,就等于未得,就得不到。必须闻,所以叫得闻。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天天在念金刚经,其实也是触发我们的闻性,它是一个相续的闻性,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显。如果有人开显了,当然欢喜了,因为闻到即得啊,不闻即不得。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闻才得。设我得佛,这个“得”,佛陀之得就有众生之闻;众生之闻就是佛陀之得。佛陀的得在众生机那个地方。是不是说我们闻到金刚经在空中得一个什么东西呢?是不是离开我们心还有另外所得呢?阿弥陀佛“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设我得佛救度的就是十方众生,他要把他的这个“得”,我得佛的这个“得”,就是无量劫修行苦行的大悲心啊,“我得到圆满成佛之时”,我这个功德正在众生心中。如果众生没有得到我这个大圆满之悲心,他誓不成佛。所以设我得佛这个“得”,就在众生心中。

  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是代表众生的菩提心。乃至十念,这个十念是什么心呢?就是闻。如果你闻到了这个就得到了阿弥陀佛,你没有闻,怎么有得?得是究竟处啊!所以这部金刚经就是我们的宝藏。你能不能得呢?是完全看你有没有闻。如果你闻就能得,不闻就不得。对懒惰之人,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对勤快的人,翻三藏十二部,你把三藏十二部都翻上一遍,如果你没有闻的话,你就是把书翻破了也是没有用。没有闻的话,名号也好,三藏十二部也好,毕竟是一个藏,这个藏没有打开啊。它确实是我们心中的宝藏,但是没有打开。我们现在不是也有心中的宝藏吗?一尘一刹都有无尽的宝藏,你现在看任何一个尘刹里面都有无尽的宝藏,但是我们打不开,因为我们不能闻,不能闻就不能生信。在你信的时候是什么呢?还是这个尘尘刹刹。所以信的一刹那很重要,得闻是经,在闻到的时候此相就没有了。是不是说我闻到金刚经还拿着书不放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本书只是表达一个法。闻到这部经典应该是离言说相,离名说相。离名,不舍名;离言,不舍言,叫不取不舍,即是如来,看到这部经典,不离开这个名字,离言就是看到这部书不离名故,但是了知实相,就是看到这部书就识到它的体,就心开意解。如果你看到这部书一点反应都没有就不对了,看到这部书应该是清静的。

  得闻是经才有不惊不怖。如果我们看到这本书,应该是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什么叫不惊呢?初闻经典不惊,次思意而不怖,后修行而不畏。闻到这部经典,不惊,就是信。初闻经时,心中一点惊讶的体都没有,是代表着他心中有正见,有正确的知见。惊就是心不在正道上面,他闻到正法就会惊恐。不怖,就是不恐怖。依文而解,是为思意,就是依这个文而解开,了知实相,是为不怖,不再恐怖了,心中不生疑惑故能解故。不畏,就是受持无有障碍。听到这部经典不思就是怖,不行就是畏啊。经典是这样说,但是我不去这样行为,不去行就是畏。不畏就是大丈夫,如来是不畏如来,无畏丈夫,而如是真实金刚行者无畏丈夫。有畏就是小人,就是行跟听不相应,自己听了这部经典是这样说,但是他有自己的那一套。自己的那一套跟佛经般若不相应故,叫畏。畏就不能行大丈夫,离开般若就不是大丈夫。

  我们众生无住故,有住而无住,不生惊心,听了以后心中没有任何惊讶,就感觉到很正常。因这个人平时常常在于正道,所以闻到诸法是我心故。像阿罗汉都会惊讶,因为阿罗汉常常执着于依法而修空。一个人心常清静,在法里面,常常看金刚经的人,或者常常会于空的人,不舍法故,法空的过程中,自己完全融到法里面去了,所以就有无生体显现。无生,自己妄心不生了,则诸法是我身,我身遍法界,我心遍法界,遍法界无住,遍法界无相,无相无住那我身就遍法界,一点都不惊怖。那么走到外面去,一切众生一切法界,都是无住之心,无相之相平等之相,就是法身就是报身。所以在此世界,一心摄二相,摄报身摄法身,就是化身。所以你心里面看到你的法身无住之体,看到你的报身遍法界体,那你这个意身就是化身,因为没有我了叫无生,就是觉念。所以你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惊体,因为常于此心啊。

  在世间为什么会受惊呢?是因为我们常常有住,有住就有得有失,有得失就有惊心之体,有惊体就有惊相。所以在你把那个东西放掉的时候就很痛苦,因为你抓住有住之心,就有有住之相,就有四相生起,就有三界生起,怎么会没有惊体呢?你有惊讶的体就有妄见在那个地方。

  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直接是佛陀果地上说,“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是佛陀的体。如果真正的闻到金刚经,其实当体即佛啊,当下就是佛啊!

  前面讲无住法界就是降伏其心,后面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完全讲我们众生应该怎么样的无住法。

  因为佛陀就是要把须菩提心中还有不圆满的地方给他解圆满,因为佛是圆满的,佛陀圆满的体就是不惊不怖不畏。前面须菩提讲的还有惊心,悲泣感激。闻到这部经典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这个稀有是佛陀讲的稀有,和须菩提讲第一稀有,完全是两种区别。因为须菩提毕竟在因地,他讲的稀有是依自己的心来证悟的。但是佛陀所讲的稀有是为佛的这种稀有,就是佛,跟众生讲的稀有是不一样的。这是圆满须菩提的话,不惊即佛,不怖即佛,不畏即佛。佛陀不惊,佛陀对雷打的声音也不会有惊讶的心。像我们雷打就会害怕,或者在外面一点点事情就会受到惊吓,因为你平时的观照力非常弱,所以你坐在那里打妄想,然后后面稍微吓你一下你就会惊讶。但是如果你真正证到不惊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是你自己了,你怎么会有惊呢?因为一切声音是如来声音,就像我手在动的时候会惊动我的心吗?我自己都知道了。但是我们众生有分别相,总认为这个声音跟我心没有关系啊,平时没有观察分别,住的心妄心很重,真正的那个声音到你面前,我们一天到晚都惊讶不已。佛就不会,佛陀到任何地方没有惊之体,就没有惊相,任何事情的显现对他来说都坦然。如果我们不断的修这种般若之相,见到任何事情都很坦然的原因,是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真正的达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那肯定是没有突然的这种惊讶的显现。你想一想,一切色是我色,口上说说,大千世界是我心,这样说一下只是你耳朵上灌一下,听到这个般若的道理,但是如果你如是观照的时候,观照到实相现前,你是空无我的,没有我,真是没有我了。如果真正没有我,外面的世界就是我的时候,这里面要得到一种定,有无量的大定现前啊。

  定有世间定跟出世间定。守于一心叫世间定。比如坐在那个地方守住一个东西,一直走一直走,这个叫做世间定。用世俗的方法手段来克制自己的意识,达到的禅定,获得清静,都属于是世之禅定。什么叫出世之禅定呢?不用任何形式形状直接通达般若,了知实相,在实相里面安住不动,这个叫做出世间定。就是吃饭穿衣睡觉里面一定用般若观照,以般若见到实相。什么叫实相呢?此相是无住之心,是无住之相,此无住之相是法相,是报身相,无住之心是法身之心,一直这样安住着。所以吃饭穿衣睡觉,搬柴运水无非是道,像这个才是叫做出世间定。世间没有禅,世间只有定。佛教里面才讲禅定,什么叫禅?外不动心,内不乱心,里面不乱外面不动。外面此相是我身,此心是我心,哪还有动妄呢?不动妄是定。不舍不取于法界,不动于妄心,这个叫做禅定。如果你克制自己的意识,然后达到那个禅定,都属于是世间的禅定,不管你怎么做,世界也照样有的。比如读一本书也可以达到定,看一本小说也可以得到一种定,也可以进入到那个定里面去。但是世间人把这个世间的定往往当作是出世间的禅定了。真正的出世间的禅定,一定从般若而入,般若摄法,不依般若皆是魔之所摄。你不依般若之修行的话,一切修行都是魔之摄,都是五蕴的魔在摄着你。为什么?世间之定没有禅,只有定的体,离开此体就没有了。你现在念佛也好,打坐也好,平时做的功夫非常好,但是离开这个座位的时候就没有了,这个叫做世间。世间的定依东西,依身体,依心的意,…

《《金刚经》系列开示 7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