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译文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请为我等说心、意、意识及五法、三自性等众妙法门,这是一切诸佛萨入自心境界,离所行相之真实佛心,但愿世尊为此山中之诸菩萨,随顺过去诸佛,演说此如来藏识法身境界。
其时,世尊告诉大慧菩萨及诸大菩萨说:有四种因缘而眼识生:一者不觉知外境是自心之所显现,而虚妄分别执著:二者从无始以来,为色之妄想所迷惑薰习:三者识之自性即在於思量、了别;四者喜乐见诸色相。大慧,正是由此四缘,故藏识大海生眼识等诸识浪。眼识是这样,耳、鼻、舌、身诸识也是如此,於一切根尘毛孔,眼等诸转识顿生,譬如明镜一照,众色像顿时显现;或渐生,如风吹大海,波浪随著生起。如来藏心海也是如此,外境风吹,诸转识则起,造业受报,生死不绝。
大慧,因(即第八之如来藏识)所作相(即余七转)既非一,亦非异。第八识所变现之根身境界(即生相),六、七二识执为实我实法,由此引起前五识之种种造业,感诸果报,生死不绝。这都是不明了色等诸尘皆是由妄心分别所现。大慧!眼等五识与色等五尘俱时,因为了别色等差别之相故意识生,所以应当了知,根尘诸境皆是众生自心妄识互为因果之所现。但诸识不知一切均是自心之所妄现,以为各自能了自分境界。因此分别各自境界,执著自识之名。大慧,有些修行者入於三昧时,以为诸识俱灭,不知诸识习气种子,依於藏识不灭,自以为已灭诸识,人於三昧境界,实则未入三昧境界,因为其所谓灭识,只是六识不取诸尘境界,而未灭习气种子。
大慧,藏识生住异灭四相,甚微甚细,唯佛与住地菩萨方能了知,此外,修二乘及诸外道之禅定、智慧者,皆不能知。只有修习如实行者,以其智慧,方能了知诸地性相,善达种种句义,觉了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虚妄分别取著自心所见,是为能知。大意,诸修行者晏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之两种生住灭,得无量自在力神通三昧,诸佛为其灌顶授记,知心、意、意识自心自体境界,离脱爱业无明生死大海,所以,你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
其时,佛重说偈颂曰:
譬如巨海浪,乃由大风而起,
风高浪急,此伏彼起,水无断绝之时。
如来藏识亦如大海,因无明境界风,起各种识浪,
展转相生,无有断绝。
青赤诸颜色所起之眼识,珂贝等音声所起之耳识,
檀乳等芳香所起之鼻识,咸淡诸味所起之舌识,
如是七识,与之藏识,既非同,亦非异。
譬如水与波浪,日月与光明,非同非异,
七识与藏识非同非异亦是这样。
意等七种识,有如海波浪,
因风而水动,种种波浪转。
其时,大慧菩萨以偈颂问曰:
为何青赤等色像,乃由眼竿诸识所显现;
如大海中所起的波浪,请世尊加以解说。
世尊当即以颂作答,曰:
青赤诸色像,如海中波浪,
均空无自性,故言不可得;
青赤诸色像,均依如来藏而起,
故亦非一无所有,应知此非一非异之道理。
然彼如来藏清净心本无有生起,
只是众生虚妄分别、虚妄执著;
一切能取及所取,与大海中之波浪毫无二致。
一切众生及以一切资生财物,乃是由众生之心识,虚妄分别所现。
因此,一切诸法,森罗万象,与大海中之波浪毫无差别。
原典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此时,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①,唯愿如来为此山中诸菩萨众,随顺过去诸佛演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有四种因缘眼识转。何等为四
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於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如眼识,余亦如是,於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业与生相,相系深缚,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识②身转。大慧,与五识俱,或因了别差别境相有意识生,然彼诸识不作是念,我等同时展转为因,而於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著俱时而起,无差别相,各了自境。大慧,诸修行者,人於三昧,以习力微,起而不觉知,但作是念,我灭诸识,人於三昧,实不灭识而入三昧,以彼不灭习气种故,但不取诸境名为识灭。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唯诸佛及住地菩萨,其余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实行者,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无边佛所,广集善根,不妄分别自心所见,能知之耳。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分别流注,得诸三昧,自在力通,诸佛灌项,菩萨围绕,知心意意识所行境界,超爱业无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应当亲近诸佛菩萨,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青赤等诸色,盐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非异非不异。
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识显现;
如浪种种法,云何愿佛说。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浪上不可得;
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
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
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注释
①真实义诸佛教心:佛教言心,凡有四种:一者众生当前现实之人心,梵音称为「纥利陀耶」;二者缘虑心,佛教中所云之心所法;三者集起心,能聚诸法种子,起种种现行,指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梵音曰「质多耶」;四者真实心,梵音为「乾栗陀耶」,即此经所云之「真实义诸佛教心」。
②五识:瑜伽行派八识中的前五识,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缘色、声、香、味、触五境之心识。此八识因能变现万法,又称之为「能变」,其中第八之阿赖耶识为「初能变」,第七之末那识为「次能变」,前六识为「三能变」。
译文
此外,大慧,大菩萨若欲了知能取(眼等诸识攀缘色等外境)、所取(为眼等心识所攀缘之色等诸外境)的分别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现者,应当远离愦闹、昏滞、睡眠诸障,勤加修习,远离曾所听闻之外道、二乘之法,了达诸法悉是自心分别之相。
大慧,大菩萨若欲了达自心分别之相,应於圣智三相勤加修学。何谓三相
亦即无影像相、一切诸佛愿持相和自证圣智所趣相。诸修行者若获此相,即舍离跛驴(喻未得无功用慧者)智慧心相,入於菩萨第八地,於此三相修行不舍。大慧,所谓无影像相者,即由於惯习,外道二乘种种相生,此种相本为佛所呵斥,但为使其回心归正,故应观察修习;一切诸佛愿持相者,谓诸佛本发誓愿,住持世间,利乐有情,严净国土;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对一切法相皆不执著,得如幻三昧身,於诸佛地进趣修行。大慧,若修习此三相,即能到如来佛地。你及诸大菩萨应勤加修习。
其时,大意菩萨知道一切菩萨心中所想,承佛之威力,对佛说:请佛为我等再说一百零八句差别所依,五法圣智事,三自性法门等。一切诸佛,为诸大菩萨堕自相、共相,说此妄计所执自性,知此妄计所执自性之义,即能清净人人无我、法无我境界,善解诸地,得超越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三昧乐,见诸如来不可思议境界。彻底舍离五法自体行相,以佛智慧入於如幻三昧境界,住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处,成就如来之身。
佛说:大慧,有一种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灭,遂生分别想。兔本无角,起於无见,如兔角无,一切诸法也是这样。又有外道,见四大和合而能生物,一切根身尘境缘末散时,形量千差万别,故而生兔无角、牛有角之想。大慧,此堕虚妄分别之见,不明了万法唯是自心,但於自心妄加分别。大慧,一切众生及国土世间,一切正报及与依报,一切诸法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於有无,诸法也是这样,勿生分别。为什么说兔角离於有无呢
此乃是相待而言,因牛有角,而兔则无角,相对待而言,故言兔角无。但牛角之有,乃至世间一切诸法,其自体性,都不可得,佛之智慧远离此种种有无之见,因此,於此不应妄加分别。
其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彼既离有见,不以作牛有角想,岂不又妄计无了吗
佛答道:不以分别心来观待相而说无,为什么呢
彼妄见者,以虚妄分别为生因,以角之有无作为分别之依据,既以所依为因,即妄计有无,但是,分别与角,都无自性,离异不异,非由相待牛角而显兔角无。大慧,若此分别不同於兔角者,则不是兔角的因,若不异者,又是因兔角无而生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各种事物,都无自性,都不可求。相对於有角而言无角,如此分别不合於道理。牛角兔角均无自性,都不可求,又是谁待於谁呢
相待既不能成立,待於有故言兔角无,不应妄加分别,非正因故。有无论谓有以无为因,无以有为因,二因既不正,言有言无、执有执我皆属戏论。
大慧,又有外道见虚空无形相分齐,色相异於虚空,有形状质碍之变异,而生执著,言色异空,起妄分别。大慧,虚空即是色,以色大入於虚空故;色即是虚空,色与虚空互为能所,以依色分别虚空,依虚空分别色故。色与虚空之关系应如是知。大慧,四大所生,其相各异,不住於虚空,然四大中非无虚空,色性即是空。大慧,兔角也是这样,相对於牛角而言兔角无。大慧,分析牛角乃至世间万物,均无其自性,兔角又何所待而言无呢
若相对於其它事物言,也是如此。大慧,你应远离兔角牛角、虚空与色等种种分别…
《楞伽经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