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一)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

  姓名: 院系: 联系方式:

  第一章 佛教的产生

  一、佛教产生时的印度思想历史背景

  1、佛教产生于古印度,现今一般多认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___世纪左右。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就已经有了其它宗教。在各种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教。

  2、印度宗教的形成与印度最早的文明——_________文明(约公元前2500—公元前1700年)直接有关。该教真正开始成为一个有明确信仰或教义的派别,则是在_______时期(约公元前1500—公元前800年)。_____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对吠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它指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总体,包括:吠陀本集(Samhita)、________(Brahmana)、森林书(Aranyaka)和________(Upanisad);从狭义上说,它仅指________本集,包括:《梨俱吠陀》(Rgveda)、《耶柔吠陀》(Yajur-veda)、《娑摩吠陀》(Sama-veda)、《________吠陀》(Atharva-veda)。

  3、印度历史上种姓的类别杂多,但出现较早和最主要的种姓有四个,即婆罗门(祭司,负责主持宗教祭祀之人)、_________(武士或王室贵族)、吠舍(农民、商人或手工业者)、________(奴隶或社会地位最低下之人)。而所谓婆罗门教主要是四种姓中的________种姓的代表创立的的宗教。婆罗门教最初形成时期的主要教义或主张被后人们归结为所谓“三大纲领”,即__________、祭祀万能、___________。

  4、古印度早期宗教哲学的大量内容见之于_________中。_________在广义上说虽然也属于吠陀文献,但它和吠陀本集在内容上已有明显差别。_________也是由一大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的文献构成,这些文献中较早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800年,而略晚一些的则形成于佛教产生前后。还有一些称为_________的文献产生的时间相当晚,有些是在公元后产生的。所谓________时期的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________中的宗教哲学的主要内容构成了婆罗门教教义的理论基础,其中最突出的理论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轮回与解脱”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产生_____,这种______将对人死后(阿特曼)的趋向(即人的再投生的形态)有影响。轮回状态实际是人无知的产物,只有依靠最高的智慧,跳出轮回,才能真正脱离痛苦,获得解脱。获得解脱的最高智慧就是认识“__________”。

  5、所谓_____思潮是在佛教产生前后印度出现的反婆罗门教或非婆罗门教思潮的总称。这一思潮声势浩大,种类极多。有些材料说有数十种,有些材料说有数百种。在沙门思潮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_______”,即当时有影响的六个代表人物。其中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是印度古代哲学派别_________论(Lokayata)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及其_________论对印度古代流行的各种宗教哲学观点都持否定态度,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四大”(地、水、火、风)构成的,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业报轮回,没有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我)。尼乾陀·若提子是印度重要宗教________教(_______)的主要创始人。他在“六师”中是肯定因果报应现象的人物,认为如果做坏事(如杀人、说假话等)将有恶报。

  

  二、释迦牟尼与佛教的最初信众

  1、释迦牟尼在修习阿罗达·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所教的禅定后感觉并不能真正获得解脱,于是他又渡________河,进入伽耶城附近的林中修苦行。他在成道前花费了六年时间修苦行,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最终结果仍然让他失望,于是,他放弃了苦行,设法恢复体力。他先是入________河洗去六年苦行身上所带之污垢,然后正常进食,对身体进行调养。他独自来到__________的毕波罗树(菩提树)下,铺上吉祥草而结跏趺坐,发誓要体悟出最高真理,终于大彻大悟,这时他三十五岁。

  2、释迦牟尼最初是在波罗奈城附近的__________说法(即所谓“初转*轮”)。相传释迦牟尼最初的传教对象是其父为他安排的五个陪同他修炼的侍者,即所谓“五比丘”:________、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早期佛教信众的基础是印度四种姓中的非婆罗门种姓阶层。释迦牟尼本人属于刹帝利种姓,佛教信众的基础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个种姓。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其中最主要的是所谓“十大弟子”,即:舍利弗、目犍连、_________、阿那律、须菩提、__________、迦旃延、优波离、__________、__________。他传播佛教主要采取______的方式,使用的语言主要也不是后来人们经常提到的佛典常用语——梵语等,而是使用传教地区所流行的_______。

  4、佛教文献中记述释迦牟尼及佛教早期信众的资料极多,如《佛本行集经》、《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转*轮经》、《太子瑞应本起经》、《释迦谱》、《五分律》、《______》、《有部毗奈耶杂事》、《善见律毗婆沙》、四部《______经》、《大毗婆沙论》、《佛所行赞》、《大智度论》、《大般涅槃经》等佛典中的一些部分都有具体的描述。

  

  三、佛教最初教义的形成

  1、针对婆罗门教的“梵我同一”论,早期佛教提出了“_______”的观念,“_______”理论构成了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的最主要特色,是佛教区别于古印度其他各种宗教派别的最根本之处。

  2、佛教否定了最高“梵”或“我”的观念,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在一切事物或现象中有一个根本因的理论,它又必须要提出能替代婆罗门教等的上述观念的理论。佛教在这方面提出的解释是“_______”论。

  3、佛教认为要使人摆脱痛苦就必须消除______(______),使人觉悟。觉悟的方法有多种,而且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适用方法。因而佛教的理论中就有不同层次的说法,后人称之为不同的“_______”。

  4、佛教认为解脱的根本方法是认识到_________,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状态或过程,其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人们不可能永远拥有或真正得到实在的外部事物。如果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对外物贪恋和相应的追求自然也就停止了,没有了这种追求的行为也就不会有______,没有了______也就不会再有轮回,摆脱了轮回也就是摆脱了痛苦。这也就是达到了______(______)。

  

  第二章 佛教的传播

  三、佛教在斯里兰卡的传播

  1、在印度阿育王时期,佛教由于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到迅速的发展。在约公元前247年,以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Mahinda)为首的七人传教团来到斯里兰卡。这是佛教传入该国之始。为了发展佛教,国王在都城建立了第一个佛教弘法场所——______(Mahavihara)。

  2、佛教在斯里兰卡的传播从一开始就以印度佛教中的______部的学说为主。

  3、印度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组织曾举行了第三次结集。在这次结集中,据说审定了佛教的三藏,但内容还是有一定范围,主要是当时流行的上座部的三藏,据说《______》即当时结集时的产物。

  4、至5—6世纪,印度著名佛教思想家______(Buddhaghosa)来到斯里兰卡。他来到该国后,对这些上座部佛典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写了一些巴利文佛典的注释,还把一些僧伽罗文佛典及其注释译成巴利文。他撰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_________论》。

  5、______文佛典是南传大藏经的核心。现在我们看到的巴利文三藏的核心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经藏部分包括:《_______》(Digha-nikaya)、《中部》(Majjhimanikaya)、《相应部》(Samyutta-nikaya)、《增支部》(Anguttara-nikaya)、《______》(Khuddaka-nikaya);律藏部分包括:《经分别》(Sutta-vibhanga)、《犍度》(Khandhana)、《附随》(Parivara);论藏部分包括:《法集》(Dhammasangani)、《分别》(Vibhanga)、《界论》(Dhatukatha)、《人施设》(Puggalapannatti)、《双》(Yamaka)、《发趣》(P…

《《佛教入门:历史与教义》参考题(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