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方广锠

  内容提要:佛教经典的理论渊源、形态演变、版本区别、流传经历、真伪鉴定及其在佛教 研究中的价值,从来是佛教文献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僧人往往在对印度经 典的注疏中构筑与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对佛教注疏的整理又成为中国佛教 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敦煌遗书所存《法华经》及其注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收集整理与介绍,目的是为上述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的资料。本文最后就《法华经》 在中国的主要兴盛时期及流传方式提出若干个人的见解。 作者方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一

  《妙法莲华经》,又名《法华经》。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本经称释迦牟 尼成佛以来,寿命无限,为了给众生开示悟入涅槃之大智慧,时一宣 说三乘(声闻 乘、缘觉乘、菩萨乘)归一(佛乘)之微妙法,并给诸声闻授记。经中调和大小乘 各种观点,称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并称佛说此经时,多宝塔从地涌出,十方诸佛集 会证明,六万恒河沙等菩萨及其眷属护持流布。又称凡护持、诵读、书写《法华经》 者,均可得无量无边功德。

  本经刚被译出,就被视为“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1],产生较大影响, 在 我国极为流行。尤其在天台宗兴起以后,更被视为诸经之王,视为作功德之绝好对 象,由此并产生不少诸如灵验功德记之类的作品。在我国的佛典崇拜长河中,《法 华经》崇拜占据重要地位。如《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铭并序》称无姓和尚“读《法 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2]。《宋高僧传·神皓传》,称神皓“诵 《法华经》 九千余部”[3] 。又,《宋高僧传·守素传》载:“素誓不出院,诵《法华经》三 万七千部”[4]。《延寿传》:“其性纯直,口无二言,诵彻《法华经》,声不缀 响。……诵 《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5]。《若虚传附亡名传》称“潭州释亡名,恒诵《法 华经》, 口无他语”[6]。据《宋高僧传·楚金传》载,释楚金,俗姓程,广平郡人。因曾 入 梦玄宗,故声腾京辇,被封为国师。他专念《法华经》,修建多宝塔,在塔中置法 华道场,供养《法华经》,六时念诵。据说,他还曾以“顶中之血,刺写经王”[7] 。

  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卷十四,本经先后六译:

  一、《法华三昧经》,六卷,吴外国三藏支畺良接译。

  二、《萨芸芬陀利经》,六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三、《正法华经》,十卷,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四、《方等法华经》,五卷,东晋沙门支道根译。

  五、《妙法莲华经》,八卷,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六、《妙法莲华经》,七卷,隋天竺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添品。现《大藏经》 中一般称为《添品妙法莲华经》。

  上述六译中,竺法护一人就有两译,有点不合情理。关于这一点,智昇 是这样叙述的: “谨按《长房录》,其《正法华》是竺法护太康七年(286)译,见《聂道真 录》。复云太始元年(265)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出《竺道祖录》。同 是一经,不合再出。名目既殊,本复存没,未详所以。或可“萨芸芬陀利”是 梵语,“正法华”是晋名。梵晋俱存,录家误也。”[8]

  智昇的推测是合理的。近代有的研究者认为,支畺良接与支道根 的译本似乎也 属误传,实际并不存在。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总之,现存译本只有法护、罗 什、崛多等三个。 这三个译本中,《正法华经》,又名《方等正法华经》。西晋竺法护译,十卷二 十七品,是现存三个经本中最早译出的。接着译出的是鸠摩罗什的《妙法莲华经》 (以下简称《妙法华经》),七卷二十七品。由于后出,故当时曾称《新法华经》。上述两个 译本除了行文参差 外,结构等也略有差异,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正法华经》之《药草喻品》第五有两组长行与重颂组成。而《妙法华经》 之同品只有前一组长行与重颂,缺失后一组。见《大正藏》,第九卷,第85页上19 行至第86页中17行。

  二、《正法华经》之《授五百弟子决品》首部有一段长行与一段重颂,内容为 导师带人入海采宝。可见《大正藏》,第九卷,第94页下第11行至第95页中第28 行。但《妙法华经》相应之《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无此内容。

  三、《正法华经》之《药王如来品》第十由三组长行与重颂组成,但《妙法华 经》相应之《法师品》只有后两组,缺失前一组。参见《大正藏》,第9卷,第99 页上第25行至第100页中第13行。

  四、《正法华经》在《七宝塔品》第十一中有佛陀论提婆达多的内容,参见《大 正藏》,第9卷,第105页上第27行至第106页上第25行。而《妙法华经》相应 之《见宝塔品》中则无此内容。

  五、《正法华经》把《嘱累品》作为第二十七品,置于全经之最后;而《妙法 华经》则把《嘱累品》作为第二十二品,置于经文中间。

  所以产生上述差别,据隋撰《添品妙法莲华经序》研究,主要是各自依据的底 本不同。该序称: “考验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见两本。多 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 [9]

  也就是说,《正法华经》是根据梵文贝叶经翻译的,而《妙法华经》则是根据 西域的龟兹文本翻译的,这才造成如此差异。隋时这两种经本都还存在,当时的僧 人根据两种原本对勘前此的两个译本,发现除了上面五个问题外,还有两个问题:

  一、据梵文本,《陀罗尼品》应为第二十一品,排在《如来神力品》之后。而 《正法华经》、《妙法华经》却都把该品放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后。

  二、据梵文本,《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应该有重颂,但《正法华经》、《妙法 华经》中却都没有。

  其实,《妙法华经》有缺漏这一事实,隋代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故曾经有人 将南齐法献与达摩摩提译的《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收入罗什译本,作为第十 二品单独列为一品,使得《妙法华经》从此成为二十八品。另外,人们又把北周 那崛多译的《普门品》重颂收入罗什译本。这就在原罗什本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修 订本。

  鉴于上述情况,隋仁寿元年(601),大兴善寺某大德,亦即《添品妙法莲华经 序》的作者与崛多、笈多一起,根据从印度传来的梵文贝叶经对罗什译《妙法华经》 重新作了校定。由于在他们所依据的梵文贝叶经的《授五百弟子决品》与《药王如 来品》中也没有罗什本所缺失的内容;而罗什本原缺的关于提婆达多的内容以及《普 门品》中的重颂已经补足;所以他们的校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梵文本《药草喻品》中译出罗什本所缺的内容,补足之。

  二、把已经单独立品的有关提婆达多的内容,仍然按照梵文本的结构方式归入 《见宝塔品》中。

  三、按照梵文本的次序,把《陀罗尼品》改为第二十一品,放在《如来神力品》 之后。

  四、把《嘱累品》改为第二十七品,按照梵文本的次序,放到全经的结尾。 他们把自己校定后的本子称作《添品妙法莲华经》,一般简称为《添品法华经》, 七卷二十七品。传统的佛教目录都称该《添品妙法莲华经》是崛多、笈多两人完成 的,实际还应该加上那位不知名的《添品妙法莲华经序》的作者。疑或为彦琮。《添 品法华经》与《妙法华经》相比,除了结构有所变动,略微增加了一些内容之外, 没有太大的不同。

  上述三种经本中,传统以罗什修订本最为流行。

  二

  敦煌遗书中三种《法华经》均有保存,也以罗什修订本为最多。下面把敦煌遗 书中的各种《法华经》本介绍如下,顺便也介绍若干吐鲁番出土乃至传世的写本:

  《正法华经》,北图藏有3号:(一)昆66号,首尾均残,存154行。(二) 地65号,首尾均残,存140行。(三)金20号,首尾均残,存84号。英国亦有 收藏。从总体来看,敦煌遗书中所存该经的数量不多。本经已为历代大藏经所收, 敦煌本可供校勘。印度国立博物馆藏有一件吐鲁番出土的《正法华经·光世音品》, 题记谓: “魏(巍)隆大道,玄通无津。廖廓幽微,眺睹叵闻。至人精感,皇然发真。三光 俱盛,乾坤改新。无际含气,现民显矣。世尊明德感神。 神玺三年(399)七月十七日,张施于冥安县中写讫。手拙具字而已。 见者莫笑也。若脱漏,望垂珊(删)定。三光驰像,机运回度。丈夫失计,志意错虞。 一计不成,亦为百□虞。” “冥安县”,属敦煌郡,由此可知四世纪时敦煌与吐鲁番之间就有着密切的关 系。 《妙法莲华经》,北图藏有菜17号、新16号等约二千号。英、法、俄、日等 国所藏数量亦较多,总数约在五千号以上。是敦煌遗书中单种经保留数量最多者。 日本兜木正亨着有《斯坦因、伯希和搜集敦煌〈法华经〉目录》 ,对诸种写本作了详 细的着录,用功甚勤。但收罗尚不够齐备,着录亦偶有错谬。敦煌遗书中所存的《妙 法华》,虽有少量与罗什原译本相符的经本,但主要是与现今流通本(即修订本) 相符的经本。

  据《开元释教录》载,本经以八卷本为主,但也有七卷本。不过从敦煌遗书以 及传世大藏经来看,历史上的主要流通本应该是七卷本。我们知道,智昇的《开元 释教录·入藏录》是根据西崇福寺的现前藏经编纂的。大约因为在该藏经中,《妙 法华》是八卷本,所以智昇把八卷本作为主要流通本加以着录。

  敦煌遗书与传世藏经一样,所存主要是七卷本。但也有八卷本,甚至还出现从 来未见着录之十卷本。三种卷本之卷品开阖虽然不同,但内…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