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轮》讲记(一) 智海法师讲述
2002年·四川省内江市圣水寺
《利器之轮》是一部大乘佛教修炼心智的基础典籍,为瑜伽大师法护(Dharmaraksita)所作。法护曾将《利器之轮》传授给印度圣哲阿底峡(Atisa.九八二--一零五四),之后阿底峡与他的大弟子种敦巴优婆塞(Upasaka jBrom-ston-pa)将其由梵文译为藏文,并传播至西藏。
各位同修:
我们利用前面的时间把《自我教言》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一下。现在,老法师还没回来,我们利用其他时间,把我给大家说过的《利器之轮》给大家学习一下。
《利器之轮》是印度的法护尊者的著作,传给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又把这个《利器之轮》传到西藏,包括阿底峡尊者的大弟子种敦巴居士。这样师师相传,传到现在。我是在学校里的时候,曾经看到这本书。一位西藏的喇嘛在北京讲过这个《利器之轮》,讲得非常简略。有个简单的法本,就流传到我们手上。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我说:“就这个因果的正见讲得非常清楚的,《利器之轮》可以算是其中的一部著作。”
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相信三宝,皈依三宝。那么在相信三宝,皈依三宝之后,要表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它的正知正见,要深信因果”,这句话谁都可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谁都知道信佛要信因果。但是怎么信呢?一个因果的正知正见,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呢?估计就没有多少人细致地研究过了。常常看到一些居士、出家的法师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对一个又一个纷繁复杂的现象,并不能以佛法的观点去认识它,而是以世俗的观点去认识它。可以说,这与佛法就有一定的距离。佛法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态度和认识方法。这样,我们学习佛法才算是相续的,连续不间断的。要不然,我们在经堂里念佛、学习,一回到家里,一回到工作当中、生活当中,我们的言语、认知态度,都与佛法吻合不了,那就麻烦了。
所以说,我们自己的烦恼,也是一而再,再而三,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生活中的难题,工作中遇到的不如意,乃至现实人生中善良的追求。这个愿望、那个愿望总是得不到落实,我们自己非常焦急。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无常随时都在吞噬我们的生命,慢慢地我们也老大不小了。但是佛法呢?要能修证,我们没有修证;要能境界,我们没有境界。其中一个关键的地方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信心还远远不具足。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以佛法的态度来生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像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学佛弟子的身上屡屡发生。我们希望很快就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就是得不到。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我们内在的执着、烦恼非常深重。我们拿这些烦恼简直没有一点办法。虽然很想解决它,但是找不到方法。那么《利器之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怎样在现实生活当中纠正这些不如意的现象、境界?怎样来改变现实生活当中不如意的遭遇?《利器之轮》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
为什么叫《利器之轮》呢?“轮”就像是轮子。佛法中说转轮圣王有几种宝贝,其中一种就是“轮宝”。他这种轮宝走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诚服于他,没有可以障碍他的地方。冤家对阵,一旦看见他的轮子之后,就诚服了、降服了。所以他的这个轮子非常厉害,我们叫它轮宝。那么,在佛法当中,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于法自在,但是我们就是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
这个轮宝我们没有得到。今天,就是拿这种锋利的武器,对治执着,对治无明,对治烦恼。把这些武器教给大家。
这个可以单独提出来,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现象,可以个别的,一个偈语一个偈语地讲,一个现象一个现象地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现象。每遇到一个现象,我们的心思都要正确地起心动念。那么你学佛,就慢慢地靠近了。如果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始终是有距离的,始终是不正确的,那就麻烦。所以,大家可以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一个一个地贯穿起来,用佛法的知见,用佛法这个武器来非常准确地命中这些烦恼,命中这些执着。我们现在就来说这个问题。
在学佛的过程里面,我们都在求诸佛菩萨救度于我。我们说过外在的三宝,住持三宝、事相上的三宝、佛法僧三宝,它的目的是要启发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三宝。外在的泥塑、木雕、纸画、绢竹这些佛像,它是为了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本性,都能够认识到世间上的善善恶恶、好好坏坏。所以,你看看,但凡是有心的人,在世间上他不是白痴,他都认识得到。肚子饿了,他知道吃饭;犯困了,他知道睡觉;看到好的东西,他知道拿来;看到坏的东西,他知道躲。这都是人之本能,在佛法上叫做什么?就叫做觉性。
觉性体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这样两个含义。一个是“觉察”,一个是“觉悟”。觉察什么呢?烦恼。比方说,贪心、嗔恨心、贡高我慢心、愚痴心乃至邪见心。这种种的烦恼,我们有没有察觉?如果不能察觉,你的觉性就没有开发出来。但是明明白白的,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哎哟,我烦恼得不得了!”,人人都会这么说,“最近烦得很!”烦什么呢?那就是烦恼引起的。为什么而烦?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不快乐?第一个就是要觉察这种原因。是什么样的东西引起我们内在这么烦躁、这么忧郁、这么痛苦?到底是什么原因?要觉察。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烦,问他为什么烦,他就不知道了。为什么烦?不知道。佛教,实际上就是专门针对众生的种种烦恼、不如意,来帮助大家认清自己的感受,认清这种感受之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痛苦?你要能够认识,这就是觉察。
第一步觉察什么呢?佛法上给我们说:“痛苦是一种结果。”它的原因呢?它的原因就是烦恼。最初浅的烦恼有这么几个:一个是贪心,一个是嗔恨心,一个是愚痴心,一个是贡高我慢心,一个是邪知邪见心。可以归纳成这几种烦恼。当我们的贪心生起的时候,可以体验到由贪心而带来的痛苦,稍微有心的人就可以体验到。那种稍微知足的人在生活当中,就非常自在;那个欲望多的人,在现实的生活中老老实实的时候就少,痛苦非常。为什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自己的福报还远远没有具足。想得到而没有得到,心里面是一种困乏,由这种困乏而来的贫穷感、困苦感就来了。由嗔恨心而来的,首先就像一把火似的在燃烧自己,而这把火不止是燃烧自己,还在燃烧我们周围的人。像这种嗔心的痛苦,但凡在不高兴的过程当中,你可以体验到这种因果。在嗔恨别人的过程中,你可以体验到这是一种苦,实实在在是一种苦。愚痴心,不懂因果,没有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想追求这样,又想追求那样,但是就是追求不到,因为他忽略了因果关系。怎么才能得到这种果呢?必然有它的原因。
我们在世间上的种种追求,就像一只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而不知道它是怎么飞进来的,又要怎样飞出去。我们呢?也是这样的。不知道我们的欲望怎样就生起来了,我们又怎样来解决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所以这就是愚痴、无明而带来的结果,就是没有智慧。贡高我慢心,在骄傲自大的时候往往看不起别人。这种骄傲自大对别人是一种伤害。对自我呢?是一种限制。往往就是由于我们骄傲自大,所以说学东西的时候放不下,放不下你还学什么呢?我比世间上的人都对,我是天下第一,人家都不如我。但是往往在生活当中,我们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他过得很好、很逍遥、很自在、很富足。我们很想不通:“为什么这个家伙过得这么好?我根本看不起他的嘛!”那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慢心,贡高我慢的心障碍了自己,往往不能认识众生的长处,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外在的众生。
我们总是“我”字当头。不管是对父母也好,夫妻也好,儿女亲戚六眷也好,始终是我字抬头。认识别人的时候,都夹杂着一个我的执着。所以,时时刻刻都在比较,时时刻刻都陷在狭隘当中,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对方。所以说来自于这种贡高我慢,使我们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当中,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不能如实地理解对方,总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问题,总是带着成见来待人接物。像我们带着成见去生活的,去待人接物的,往往就是什么?我们所说的有色眼镜。
我经常所举的一个例子,夫妻之间,经常是女的在问男的,男的在问女的:“为什么你变了呢?”别人是人就是要变嘛,他就不满意别人的变。刚刚接触的时候,觉得印象非常好,“为什么你就变了呢?结婚几年你就变了呢?刚刚谈恋爱的时候,觉得你的形象还比较苗条,为什么这几年就变老了呢?”她是人怎么会不变呢?肯定要变的。那个心也是在变,认识也在变,变化是正常的,不变是不正常的。但是,我们就执着,执着在生活当中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那一瞬间,我们就希望这一瞬间能够到永远,一直成为永恒。这是什么?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执着。什么叫执着?这就是执着。
生活中每一个时间段,或许说你比较高兴,或许说你比较能够找到感觉,但是,这种感觉毕竟是要过去的。一旦过去了,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放下,没有智慧的人就始终抓住这一刻不放。“这个时候好幸福呀,这个时候好愉快呀!”,就希望这样的时刻永远不过去,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执着。那么,在学佛的过程中,由于这样的执着而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不相信因果,没有运动的观点,没有一种因缘条件随时随地都在生灭变化,随着生灭变化这些心也是一颗无助的心。《金刚经》上教我们,要有一颗无住的心来生活。什么叫“无住”?就是不要停驻在生活当中的某一个面上,某一个点上。要随着什么?随着真理而动,随着现实当…
《利器之轮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