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之輪》講記(一) 智海法師講述
2002年·四川省內江市聖水寺
《利器之輪》是一部大乘佛教修煉心智的基礎典籍,爲瑜伽大師法護(Dharmaraksita)所作。法護曾將《利器之輪》傳授給印度聖哲阿底峽(Atisa.九八二--一零五四),之後阿底峽與他的大弟子種敦巴優婆塞(Upasaka jBrom-ston-pa)將其由梵文譯爲藏文,並傳播至西藏。
各位同修:
我們利用前面的時間把《自我教言》與大家一起學習了一下。現在,老法師還沒回來,我們利用其他時間,把我給大家說過的《利器之輪》給大家學習一下。
《利器之輪》是印度的法護尊者的著作,傳給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又把這個《利器之輪》傳到西藏,包括阿底峽尊者的大弟子種敦巴居士。這樣師師相傳,傳到現在。我是在學校裏的時候,曾經看到這本書。一位西藏的喇嘛在北京講過這個《利器之輪》,講得非常簡略。有個簡單的法本,就流傳到我們手上。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我說:“就這個因果的正見講得非常清楚的,《利器之輪》可以算是其中的一部著作。”
我們平時所說的,要相信叁寶,皈依叁寶。那麼在相信叁寶,皈依叁寶之後,要表現在自己的生活當中。“它的正知正見,要深信因果”,這句話誰都可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誰都知道信佛要信因果。但是怎麼信呢?一個因果的正知正見,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它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學習態度呢?估計就沒有多少人細致地研究過了。常常看到一些居士、出家的法師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對一個又一個紛繁複雜的現象,並不能以佛法的觀點去認識它,而是以世俗的觀點去認識它。可以說,這與佛法就有一定的距離。佛法要求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都要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態度和認識方法。這樣,我們學習佛法才算是相續的,連續不間斷的。要不然,我們在經堂裏念佛、學習,一回到家裏,一回到工作當中、生活當中,我們的言語、認知態度,都與佛法吻合不了,那就麻煩了。
所以說,我們自己的煩惱,也是一而再,再而叁,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生活中的難題,工作中遇到的不如意,乃至現實人生中善良的追求。這個願望、那個願望總是得不到落實,我們自己非常焦急。時間一天一天過去,無常隨時都在吞噬我們的生命,慢慢地我們也老大不小了。但是佛法呢?要能修證,我們沒有修證;要能境界,我們沒有境界。其中一個關鍵的地方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信心還遠遠不具足。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以佛法的態度來生活還沒有建立起來。所以,像這樣的事情,在現實中學佛弟子的身上屢屢發生。我們希望很快就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就是得不到。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我們內在的執著、煩惱非常深重。我們拿這些煩惱簡直沒有一點辦法。雖然很想解決它,但是找不到方法。那麼《利器之輪》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怎樣在現實生活當中糾正這些不如意的現象、境界?怎樣來改變現實生活當中不如意的遭遇?《利器之輪》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方法。
爲什麼叫《利器之輪》呢?“輪”就像是輪子。佛法中說轉輪聖王有幾種寶貝,其中一種就是“輪寶”。他這種輪寶走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誠服于他,沒有可以障礙他的地方。冤家對陣,一旦看見他的輪子之後,就誠服了、降服了。所以他的這個輪子非常厲害,我們叫它輪寶。那麼,在佛法當中,我們說每個人都可以于法自在,但是我們就是不自在。爲什麼不自在
這個輪寶我們沒有得到。今天,就是拿這種鋒利的武器,對治執著,對治無明,對治煩惱。把這些武器教給大家。
這個可以單獨提出來,對于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現象,可以個別的,一個偈語一個偈語地講,一個現象一個現象地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現象。每遇到一個現象,我們的心思都要正確地起心動念。那麼你學佛,就慢慢地靠近了。如果現實生活中我們的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始終是有距離的,始終是不正確的,那就麻煩。所以,大家可以把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一個一個地貫穿起來,用佛法的知見,用佛法這個武器來非常准確地命中這些煩惱,命中這些執著。我們現在就來說這個問題。
在學佛的過程裏面,我們都在求諸佛菩薩救度于我。我們說過外在的叁寶,住持叁寶、事相上的叁寶、佛法僧叁寶,它的目的是要啓發我們每個人內在的叁寶。外在的泥塑、木雕、紙畫、絹竹這些佛像,它是爲了啓發我們內在的覺性。每個人都有覺悟的本性,都能夠認識到世間上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所以,你看看,但凡是有心的人,在世間上他不是白癡,他都認識得到。肚子餓了,他知道吃飯;犯困了,他知道睡覺;看到好的東西,他知道拿來;看到壞的東西,他知道躲。這都是人之本能,在佛法上叫做什麼?就叫做覺性。
覺性體現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有這樣兩個含義。一個是“覺察”,一個是“覺悟”。覺察什麼呢?煩惱。比方說,貪心、嗔恨心、貢高我慢心、愚癡心乃至邪見心。這種種的煩惱,我們有沒有察覺?如果不能察覺,你的覺性就沒有開發出來。但是明明白白的,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哎喲,我煩惱得不得了!”,人人都會這麼說,“最近煩得很!”煩什麼呢?那就是煩惱引起的。爲什麼而煩?爲什麼不高興?爲什麼不快樂?第一個就是要覺察這種原因。是什麼樣的東西引起我們內在這麼煩躁、這麼憂郁、這麼痛苦?到底是什麼原因?要覺察。很多人只知道自己煩,問他爲什麼煩,他就不知道了。爲什麼煩?不知道。佛教,實際上就是專門針對衆生的種種煩惱、不如意,來幫助大家認清自己的感受,認清這種感受之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引起了我們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引起了我們的痛苦?你要能夠認識,這就是覺察。
第一步覺察什麼呢?佛法上給我們說:“痛苦是一種結果。”它的原因呢?它的原因就是煩惱。最初淺的煩惱有這麼幾個:一個是貪心,一個是嗔恨心,一個是愚癡心,一個是貢高我慢心,一個是邪知邪見心。可以歸納成這幾種煩惱。當我們的貪心生起的時候,可以體驗到由貪心而帶來的痛苦,稍微有心的人就可以體驗到。那種稍微知足的人在生活當中,就非常自在;那個欲望多的人,在現實的生活中老老實實的時候就少,痛苦非常。爲什麼?“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想要得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但是自己的福報還遠遠沒有具足。想得到而沒有得到,心裏面是一種困乏,由這種困乏而來的貧窮感、困苦感就來了。由嗔恨心而來的,首先就像一把火似的在燃燒自己,而這把火不止是燃燒自己,還在燃燒我們周圍的人。像這種嗔心的痛苦,但凡在不高興的過程當中,你可以體驗到這種因果。在嗔恨別人的過程中,你可以體驗到這是一種苦,實實在在是一種苦。愚癡心,不懂因果,沒有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想追求這樣,又想追求那樣,但是就是追求不到,因爲他忽略了因果關系。怎麼才能得到這種果呢?必然有它的原因。
我們在世間上的種種追求,就像一只蒼蠅一樣,到處亂撞,而不知道它是怎麼飛進來的,又要怎樣飛出去。我們呢?也是這樣的。不知道我們的欲望怎樣就生起來了,我們又怎樣來解決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所以這就是愚癡、無明而帶來的結果,就是沒有智慧。貢高我慢心,在驕傲自大的時候往往看不起別人。這種驕傲自大對別人是一種傷害。對自我呢?是一種限製。往往就是由于我們驕傲自大,所以說學東西的時候放不下,放不下你還學什麼呢?我比世間上的人都對,我是天下第一,人家都不如我。但是往往在生活當中,我們認爲不如自己的人,他過得很好、很逍遙、很自在、很富足。我們很想不通:“爲什麼這個家夥過得這麼好?我根本看不起他的嘛!”那就是因爲我們自己的慢心,貢高我慢的心障礙了自己,往往不能認識衆生的長處,往往不能正確地認識外在的衆生。
我們總是“我”字當頭。不管是對父母也好,夫妻也好,兒女親戚六眷也好,始終是我字擡頭。認識別人的時候,都夾雜著一個我的執著。所以,時時刻刻都在比較,時時刻刻都陷在狹隘當中,不能正確地認識到對方。所以說來自于這種貢高我慢,使我們在人與人的相處過程當中,不能客觀地看待別人,不能如實地理解對方,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問題,總是帶著成見來待人接物。像我們帶著成見去生活的,去待人接物的,往往就是什麼?我們所說的有色眼鏡。
我經常所舉的一個例子,夫妻之間,經常是女的在問男的,男的在問女的:“爲什麼你變了呢?”別人是人就是要變嘛,他就不滿意別人的變。剛剛接觸的時候,覺得印象非常好,“爲什麼你就變了呢?結婚幾年你就變了呢?剛剛談戀愛的時候,覺得你的形象還比較苗條,爲什麼這幾年就變老了呢?”她是人怎麼會不變呢?肯定要變的。那個心也是在變,認識也在變,變化是正常的,不變是不正常的。但是,我們就執著,執著在生活當中留給我們最深印象的那一瞬間,我們就希望這一瞬間能夠到永遠,一直成爲永恒。這是什麼?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執著。什麼叫執著?這就是執著。
生活中每一個時間段,或許說你比較高興,或許說你比較能夠找到感覺,但是,這種感覺畢竟是要過去的。一旦過去了,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放下,沒有智慧的人就始終抓住這一刻不放。“這個時候好幸福呀,這個時候好愉快呀!”,就希望這樣的時刻永遠不過去,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執著。那麼,在學佛的過程中,由于這樣的執著而産生種種錯誤的知見,不相信因果,沒有運動的觀點,沒有一種因緣條件隨時隨地都在生滅變化,隨著生滅變化這些心也是一顆無助的心。《金剛經》上教我們,要有一顆無住的心來生活。什麼叫“無住”?就是不要停駐在生活當中的某一個面上,某一個點上。要隨著什麼?隨著真理而動,隨著現實當…
《利器之輪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