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

  编辑:释圣凯

  来源:闽南佛学

  内容提要:从《摄大乘论》中阿黎耶识的“摄藏”义出发,护法、玄奘一系建立了“互为摄藏”,这当然不符合无著的本义。但是,沿着“摄藏”,完全有建立“互为摄藏”的可能。真谛继承了无著、世亲的思想,建立一重摄藏的能所关系,而且指明执藏阿黎耶识的主体是阿陀那识与意识,这是其创新的地方,也是其“一意识师”立场的表现。从能藏、所藏、执藏的说明,到自相、因相、果相的建立,从而建构了“互为缘性转相”。无著、世亲的立场基本上是从种识不分来阐明阿黎耶识的三相,玄奘增补“三性”来说明“三相”,其旨在于引导种识不分的“三相”说,走向以现行阿黎耶识为中心的“三性”说。后来,玄奘门下各依种子与现行阿黎耶识来解释三藏,其根源在于玄奘的体系里本身所蕴含的。而真谛则是继承无著、世亲的思想,是唯识古义的忠实者。而将阿黎耶识视为果报识,其性类是无覆无记,则是古今唯识所共同的观点。

  关 键 词:真谛 玄奘 一意识师 三藏

  作者简介:1972年生,南京大学哲学系2002级中国哲学博士生。

  识的意义是指主体(心意识都是主体观念),原始佛教虽主无我,但不能不在经验的层面说明主体的活动,亦不能不交代生命的来源。于是,产生认知能力的六识和十二因缘的识支。部派佛教以后,对主体观念作深一步研究,发觉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主体,否则无以交代记忆的保持问题、业果的承担问题,自我的责任问题;换言之,在道德的公平原则之下,必须预设自我的延续,作业者与果报者的统一,这也就是“业”的观念的要求;而“无我”说无疑为这种统一带来困难。为了消除业与无我的观念的冲突,于是部派佛教提出了种种类似的主体观念,如说一切有部的“命根”观念、犊子部的“胜义补特伽罗”;化地部的“穷生死蕴”;分别论者的“细心”说;上座部的“有分识”;大众部的“根本识”等。同时连带到知识的累积、记忆的保持、业力的传递等问题,于是又有无表色、无表业、不失坏、随眠、种子等观念产生以作中介。部派佛教在无我的观念下,成立一个特殊的主体观念及连结前因后果的媒介概念,以解决轮回主体及业力相续的问题。

  瑜伽行派的兴起,这两个问题得到统一处理。唯识学派首先提出阿黎耶识的观念作为轮回主体,又用种子学说来交代业力相续,但阿耶黎识与种子并非为不同的存在,而是一整体。阿黎耶识是总名,它的内容就是种子,舍种子外,阿黎耶识并无内容,所以阿黎耶识别名“种子识”,它摄持一切种子。种子一方面是未来诸法生起的根据,一方面又是过去经验活动熏生的结果,无论来者、去者都以阿黎耶识为集散过转之地。所以阿黎耶识的重要功能是贮存,以使过去的经验活动(业)不散失。同时,《解深密经》的阿陀那识从执持种子、根身,进一步说明了阿黎耶识逐渐成为主体。这样,在后世发展出阿黎耶识的三个意义——能藏、所藏、执藏。这是沿着轮回问题、行为问题、因果问题、生命现象问题所建立起来的阿黎耶识的主体观念,基本上是存有论及伦理学的进路。

  阿黎耶识是瑜伽行派最根本与最重要的概念,阿梨耶识的名称和意义,在真谛所传译的诸论书中,各有不同。在《转识论》被译为“阿黎耶识”,异名本识、宅识、藏识;在《显识论》,译为“阿梨耶识”,异名为显识、本识;《决定藏论》中译为阿罗耶识;《佛性论》中译为阿梨耶识;《三无性论》译为“类”,此“类”即阿黎耶识,异名本识、乱识;《摄大乘论》和《摄大乘论释》译为阿黎耶识,异名一切种子识、阿陀那识和心等。梵文qlayavijqna的译语,真谛译为阿黎耶识、阿梨耶识或阿罗耶识,其译语之不统一,原因在于其特殊的翻译背景。真谛来华,恰值中国南方变乱,流离转徙,未尽所怀,屡欲西反1。译语不同,笔受者亦异,所以很难做到译语的统一。

  qlaya是动词q_√l](qlayate)而来,动词词根√l]是粘着、执著、定着、留的意思,qlaya是q_√l]_a的名词形式,其意思十分丰富,从粘着、执著的原意出发,可以引申出爱著、贪著、执著、欲贪等的意思;而从隐、定着、留的意思,引申出家宅、住居、隐居所、贮藏所等意思2。在原始佛教乃至部派时代,阿黎耶一词是执著、爱着这种心理学式的意义,或者说是所执著的对象——五种感官对象或取蕴。瑜伽行派一开始并未采用此义,《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强调阿黎耶识对身体的“摄受、藏隐、同安危”,这是将阿黎耶识诠释为“隐藏在肉体中的识”,它或许是瑜伽师在禅定实践中所直观到的实践主体,在经典中将其解释为隐藏在肉体中,以肉体为其所依,当然从其与肉体安危同一,却似乎也不能否定其有执受根身的作用,只是从语源诠释来看,在《解深密经》中其第一义是“隐藏”,而后才是“执受”;而此时阿陀耶识不但具执受义,且与执持种子的功能亦较密切。3

  阿黎耶识相当于现象学中的“纯粹自我”,纯粹自我是意识的一种功能,是意识活动的“执行者”或承担者。它是关系中心或极点或意向的出发点。据此,它也成为个体意识流的统一。每一个体验都在体验流中产生和消失,但在此体验中“出场”和“退场”的纯粹自我却不因此而产生和消失。它伴随着每一个现时的体验活动,并因此而构成整个体验流的统一。陶静随着瑜伽行派的发展,与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交流,阿黎耶识的涵义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真谛对阿黎耶识的诠释,继承了唯识古学以来的种种观点,同时也赋予自己的解释。

  一、能藏、所藏与执藏

  由于qlaya丰富的内涵意蕴,导致阿黎耶识的含义不断得到充实,对其依、缘、相应、性类、断舍等特点的辨别亦越来越明晰。依安慧的解释,阿黎耶识称为qlaya的原因,在于一切杂染法的种子以其为“住处”,这样阿黎耶识与一切法为因;同时,一切法以果的状态而藏于阿黎耶识中,系属于阿黎耶识。4《成唯识论》指出阿黎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5,而尤其强调执藏义。《摄大乘论》没有出现这三义,但是在阐述阿黎耶识的名字及得名原因时,引用《阿毗达磨经》说:

  [玄] 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6

  [真] 诸法依藏住,一切种子识,故名阿黎耶识,我为胜人说。7

  [西藏译]chos kun bon thams cad pa4i rnam par ses pa kun gshi stede bas kun gshi rnam 1es te dam pa dog la xas b1ad do

  [藏译重译] 诸法一切种,识以为依处,由是为藏识,我开示圣者。8

  玄奘将“依”译为“摄藏”,这是从种识“非一非异”出发,一切种子识在相续的识流中,具有能生的功能,能作诸法的摄藏,给一切法作所依处,这是从“一切种子识”的功能来定义阿黎耶识。现代学者在还原“摄藏”的梵文时,还原为qlaya和ql]ya,则可译为“被摄藏”、“被隐藏”、“被内藏”。9

  同时,《摄大乘论》的阿黎耶识的意义和《解深密经》相比,发生了变化,着重探讨诸法与阿黎耶识之间的关系10。无著、世亲对阿黎耶识的功能进行详细论述、解释,真谛译《摄大乘论释》说:

  论曰:一切有生不净品法,于中隐藏为果故。此识于诸法中,隐藏为因故。复次诸众生,藏此识中。由取我相故,是故名阿黎耶识。

  释曰:一切谓三世,三世中取正生,能生不净品法,谓翻五种净品名不净品。诸法谓阿黎耶识果,即不净品等,阿黎耶识藏住此果中为因。藏者以执义,约阿陀那识及意识。说众生名,何以故?一切众生无无我执。我执若起,缘何境缘本识起,微细一类相续不断故。11

  玄奘将“隐藏”译为“摄藏”,即梵文ql]ya,现代汉译为“被内藏”。真谛译《世亲释》与玄奘相比,有增补的部分,而且玄奘译出阿黎耶识为诸法的“因性”、“果性” 12。阿黎耶识具有二义:(1)隐藏义,这与安慧的解释相同,一切杂染法作为结果的状态,被内藏于阿黎耶识中;同时,阿黎耶识作为原因的状态,被内藏于一切杂染法中。“隐藏”或“摄藏”,也就自然具有了《成唯识论》所说的能藏、所藏。(2)执藏义,玄奘译只说到“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并没有清楚地叙述此中执藏的主体、对象及其原因,而真谛则加以详细解释。由于本识一类相续,恒常不断,成为体验流的统一,所以阿陀那识(即染污意)藉其统觉的综合作用,把念念种子综合起来,将之认同,看成是同一的无数点,即执此同一的无数点为我。这是下意识中的事,我相仍未具体显现,到意识分别我执生起,我相即得具体显现了。因此,真谛将阿陀那识与意识作为执藏的主体,阿陀那识即染污意。护法、玄奘一系只是将染污意作为执藏的主体,这是二者的不同。因此,从无著、世亲、安慧、真谛一系来说,种子与本识融为一体,这样阿黎耶识与杂染法只是一重能所的摄藏或隐藏关系。如《转识论》以譬喻称阿黎耶识:“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这是与《摄大乘论》一样,都是从种子与本识不分,来探讨阿黎耶识的意义。

  但是,从种识不一的视角,则可能有两重因果的解释。无性在解释《阿毗达磨经》的偈颂时,就建立了“辗转摄藏”的思想:

  能摄藏诸法者,谓是所熏,是习气义,非如大等显了法性,藏最胜中。阿赖耶识摄藏诸法,亦复如是。为简彼义,是故复言一切种子识,与一切种子俱生俱灭故。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故,辗转摄…

《真谛三藏对阿黎耶识的建构——具有认识论意义的存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