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記》十叁
沙門釋光述
分別業品第四之一
分別業品者。造作名業。此品廣明故名分別。所以次明業者。前品明果。此品明因。果不孤起必藉因生。望果是親故次說業 如前所說至由誰而生者。就此品中。一明業體性。二釋經諸業。叁雜明諸業 就明業體性中。一正明業體性。二諸門分別業。叁廣明表.無表 就正明業體中。一明所造業。二明能造大 就明所造業中。一明二.叁業。二明五種業 此下第一明二.叁業。牒前問起
頌曰至所作謂身語者。初句正答第二句出二業體。下兩句出叁業體。又正理雲。言世別者。依第六轉。謂世之別。或第七轉謂世中別。解雲世是可破壞義。即是其總。別是種種差別。若世之別顯別屬總。若世中別顯別依總。若屬若依俱顯差別。是世家別義
論曰至業差別起者。釋初句。一主謂一天主。或大梵王。或大自在天等 諸外道等計此天主能造萬物。將欲造時先起是覺。欲受用境然後生諸世間 或數論外道計一我主以思爲體。欲受用境時要先起覺我。今欲得受用境界。然後自性漸漸轉變生諸世間 或有勝論外道計我爲能作者生于諸法亦以覺爲先後生世間 故言一主先覺而生 論主斥言。此諸世間非由一主先覺而生。但由有情業差別故。有此二種世間果起 又解但由有情業故差別果起 又解差別通其業因及與起果
若爾何故至與彼相違者。問。俱從業生。外郁金等甚可愛樂。內身形等非可愛耶
以諸有情至二事俱妙者。答。以諸有情共.不共業種類不同。感果各別 或造共淨業感郁金等 或造共不淨業感毒刺等 或造不共淨業感內淨身 或造不共不淨業感內穢身 或造雜業感內穢.外淨。或造雜業感內淨.外穢 或造純不淨業感內.外俱穢 或造純淨業感內.外俱淨 此皆由業不同。所以感果差別 由斯理故。若造雜業故所感果內穢.外淨。爲對治彼內身不淨。感外色等甚可愛樂。故與郁金等不可例同 若諸天等造純淨業。故所感果內.外俱妙 言雜業純業者。感淨.穢果名雜。唯感淨果名純 或善.惡業雜名雜。唯是善業名純 或造人等善業微劣煩惱增強數爲煩惱所陵雜故名雜。造天善業雖亦起惑。善勝惡劣故得純名
此所由業其體是何者。釋第二句。此即問
謂心所思至謂思所作者。答。思業謂心所思。思即是業故名思業 思已業謂思所作。身.語二業思之所作。由思已作名思已業
如是二業至身語意業者。釋下兩句。開二爲叁
如何建立至爲就等起者。問。立此叁業爲約所依身。爲據自體性。爲就能等起
縱爾何違者。責外疑情
若約所依至意等起故者。外申疑意
毗婆沙師至由上叁因者。答。由所依身故立身業 色形聚積總名爲身。此業依身故名身業 由自性故立語業。業性即語故名語業由等起故立意業。意謂意識業即謂思 言等起者謂能等起。在意非思 或所等起。在思非意 或通能.所。在意及思 或意等所起等即在意。起即在思。由意等起故名意業 故正理叁十叁雲。謂業依身故名身業。業性即語故名語業。此業依意。複與意俱等起身語故名意業
然心所思至所等起故者釋下兩句。論主述說一切有部叁業故置然言。思是意業。思是能作。能等起。身.語是所作。所等起
身語二業自性雲何者。此下第二明五業 就中。一總明表.無表。二別明身.語表。叁別證有無表 此下第一總明表.無表。意業是思。如前已辨。身.語自性未說今問
頌曰至俱表無表性者。應知如是所說諸叁業中 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同是色業。一能表示自心善等令他知故名表。一即不能表示自心故名無表。由斯差別立二種名 意業非色。不能表示故不名表。由無表故無表亦無 以無表名遮同色類身.語表示故
且身語表其相雲何者。此下第二別明身.語表。將明問起
頌曰至語表許言聲者。頌中十句。前九句明身表。後一句明語表。就前九句中。初一句論主述說一切有部形爲身表。次五句論主破正量部動爲身表。以此動色經部.及說一切有部俱不許有故先破之。次叁句論主破說一切有部形爲身表 若依經部宗。身.語二表是色.及聲多體聚集相續分位以說爲表。一無表能。一物不能獨表示故。以說善.惡一念無能益.損。要由相續生故。積集成故。假而非實 若依正量部。有爲法中許有表長時非刹那滅者。故身.語表皆據極微相續運轉能有表示。即由動故能表益損若依說一切有部。身.語二表有別極微。是實有性 論主此中意朋經部故破彼二宗 語表業中准身表說故不再論
論曰至名身表業者。釋第一句。述說一切有部顯自師宗。故前頌說身表許別形。毛.發等聚總名爲身。身形非一故言如是如是。于此身中由思力故。別起如是如是身形。能表示心名身表業
有余師說至說非行動者。釋第二句。有余正量部說。別有動色從此至彼名身表業。以聚色身動轉之時由此業色能動彼故 正量部計。有爲法中心.心所法.及聲.光等刹那滅故必無行動 不相應行.身表業色.身.山.薪等非刹那滅多時久住。隨其所應初時有生。後時有滅。中有住異。不經生.滅。可容從此轉至余方有行動義 爲破此執是故頌中說非行動 以一切有爲皆有刹那故者。此下釋第叁句及第四句中有刹那故。立理。正破。證無行動 比量雲身表業色定無行動。有刹那故。如聲.光等
刹那何謂者。正量部。問
得體無間滅至動名身表者論主答。本無今有法創生時名爲得體。此體無間必滅歸無。有此刹那諸有爲法名有刹那。寄喻來況。如有杖人人名爲有杖諸有爲法至現在世才得自體。從此現在無間必滅歸無。若此處才生。即此處謝滅。無容從此生轉至余方滅。故正量部不可說言動名身表
若有爲法至義可成立者。正量部救。若諸有爲法皆有刹那。因不至余方義可成立。自有有爲無有刹那。如身表等 此刹那因有不成過
諸有爲法至才生已即滅者。論主救不成過。釋第四句中盡故二字 色.不相應定有刹那。後必有盡故。如燈光等 論主複顯滅不待因。謂有爲法刹那定滅。滅不待因。所以者何。以理而言。待因謂果。滅是無法。無法非果故不待因 比量雲。滅不待因。以是無故。猶如兔角 或立量雲。滅不待因。以非果故。猶如龜毛 或立量雲。滅不待因。無非果故。猶如空花 滅既不待因。才生已即滅 此中言滅。謂有爲法起已息故。此滅無體諸部極成 次泛明有爲諸法生.滅。有二種因。一是主因。謂生滅相與法恒俱因用強勝故名主因。二是客因。謂余因緣或有或無因用非勝故名客因 若依正量部。諸法生難由主.客二因。諸法滅時通難及易。若心.心所法.及聲.光等但由主因不由客因。若不相應.及余色等.薪等由主.客二因 若依說一切有部。諸法生難由主.客二因。諸法滅易但由主因不由客因 若依經部。諸法生時由客因生。諸法滅時非客因滅。主因無體不可言因。又解經部生滅雖無實體然假說有。諸法生時由主.客因生。諸法滅時不由因滅。如擲物在空。去由人力下即不由。又解經部同說一切有部。諸法生時由主.客因生.諸法滅時由主因滅。非由客因。主因雖無別體。可假說因 複有外道計。諸法生時無因而生。諸法滅時無因而滅 此即略述諸部異計
若初不滅至理必不然者。牒彼計征破。若色等法初位不滅。後位之時亦應不滅。以後與初有體性等 立量雲。後位之時應當不滅。有性等故。猶如初位 既後有盡知前有滅 立量雲。初位之時應亦有滅。有性等故。猶如後位 汝若救雲色等後位有體異前方可滅者夫言異者兩法相望後位之時。不應即此前位法體而名有異。即此前法體相有異理必不然
豈不世間至皆不待因者。正量部救。顯諸法滅有待客因。豈不世間現見薪等由與火合客因力故。故致滅無。于叁量中取證諸法。定無余二比量.教量能過現量。故非諸法滅皆不待客因
如何知薪等由火合故滅者。論主征
以薪等火合後便不見故者。正量部答
應共審思至應由比量者。論主勸正量部思。爲如汝宗此前薪等爲由火合客因力滅無故不見。爲如我所宗此前薪等生已自滅非由火滅後薪不生無故不見。應知薪等火合.不合。刹那刹那主因自滅。若火未合薪等有力引後果生後火合時。此火但令薪等無力引後果起。複能違後薪等不生非滅薪等。如汝宗中風與燈焰合。手與鈴聲合。亦許焰.聲非由風.手客因能滅。合與不合刹那刹那主因自滅。若未合時焰.聲有力能牽後果後手.風合。手.風但令焰.聲無力能牽後果。複能違後焰聲不起。非滅焰聲 故此諸法刹那滅義而成立者應由比量 又解故此法滅不待因義而成立者
何謂比量者。正量部問
謂如前說至故不待因者。論主引前文答。立量如前
又若待因至亦不待因者。釋第五句應無無因故。汝若固執要待客因薪等方滅。應諸有爲一切法滅無不皆待客因而滅 立量雲。覺.焰等滅應待客因。有爲攝故。猶如薪等 以生例滅。如有爲法生皆待客因無無因者。有爲法滅理亦應然。皆待客因無無因者。若諸法滅必待客因便違現量。然世現見。覺.焰.音聲不待客因。刹那自滅 心.心所法能覺察故總名爲覺。即自結言。故薪等滅亦不待客因 立量雲。薪等滅時不待客因。有刹那。故。如覺.焰等
有執覺聲前因後滅者。此下敘異計破。此是勝論異師。前覺聲滅因後念生。以後與前性相違故。猶如後水逼前水流。彼師不立四相。但由後生令前念滅
彼亦非理至複由誰滅者。論主破。彼亦非理。若二並生可言此滅于彼。前後二覺。前.後二聲不俱起故。前若至現後念未生。無體不應能滅前法。後若至現前念已謝。如何後法能滅于前。如疑.智二法。苦.樂二法。貪.嗔二法等。自相相違理無俱義。如何可說後滅于前。設許後念能滅于前。如何後位不明了覺.聲。能滅前位明了覺.聲。設許後劣能滅前勝。若相續起可後滅前。最後覺.聲複由誰滅
有執燈焰滅以住無爲因者。此是上坐部。正量部計。住謂住相。住相若在法無容滅。以住無故方能滅法。故彼燈焰滅以住無爲…
《俱舍論記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