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六
卷第叁(末) / 基撰
論第叁卷
若解本識十門義中。上來合二段已解五門訖 自下第叁辨第六義心所相應門 于中有五。一問起論端。二舉頌正答。叁釋常字顯五相應所在位次。四別釋五所體性.作用。五釋頌中相應之義 或分爲二。一問。二答 答中有二。初舉頌。後廣釋 廣釋中有叁。初釋常字.五相應位。二別解五所。叁解相應義
論。此識與幾心所相應
述曰。此初問也
論。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
述曰。此舉頌答。即第二句相應之言。亦通五受。下釋家解
論。阿賴耶識至心所相應
述曰。此釋本頌相應位次。即解常字。第叁段也 謂此本識叁位名中。舉初狹名釋識寬體。故從無始來乃至未轉。即除成佛余一切位。此說自體叁位通二。恒與此五心所相應
論。以是遍行心所攝故
述曰。以此五種體是遍行心所攝故決定相應。雖複不增亦不可減定俱生滅。名遍行故 此在因位故亦不與余法相應。此下論中自當解釋。雖複藏識二乘能斷。斷已亦但五數相應。故至轉位諸心所俱
論。觸謂叁和至所依爲業
述曰。自下第四別解五所。于中有二。初別解五體性.作業。次總釋此得與識俱 別解各有二。初總。次別 總中體.業二種不同。顯揚論等文並同此。即出體顯業
論。謂根境識至故名叁和
述曰。次下別解有二。初廣前。故破他 正叁和體謂根.境.識。體異名叁。不相乖返更相交涉名爲隨順。如識不生根.境或起名爲乖返。又如耳根.眼識.香境叁法乖返不名叁和。若相順者。叁必俱生。既不相違故名隨順。根可爲依。境可爲取。識二所生。可依于根而取于境。如此交涉名叁和體
下解于觸由二義故亦名叁和
論。觸依彼生至故說爲彼
述曰。即由二義觸名叁和 一依彼生 彼即根等。是觸之因。依叁和故亦名叁和。故聖教言叁和生觸。對法亦雲依叁和合 二令彼合 彼亦根等。即觸之果。謂觸能令根等叁法合爲依.取.所生了別。此叁和合由觸故然。故說觸能和合叁法。由此二義觸名叁和。非一觸體可名叁故。從觸之因.及所和果。說觸爲彼叁和合也 問境在未來根住過去。識居現在。觸如何和 答令相隨順爲依.爲取.爲二所生。即名叁和 豈是合叁令住一處方名叁和 或依增上根說叁和。非等無間觸名叁和。于理無失。根.境.識叁常現在世。無一根境住于他世。去.來二世非實有故 問境在未來。觸在現在。如何說觸是彼果耶 答誰言所生即是彼果。未來諸法爲現取時。但能爲境順生心等。故現識.觸名境所生。非要所生即是彼果 又彼境界體唯現在。似于去.來觸雖所生。亦名爲果
上來解總觸謂叁和 自下釋前分別變異
論。叁和合位至說名變異
述曰。初解變異。後釋分別 謂根.境.識叁和合位。除未合時故言和位。此叁之上。皆有順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名爲變異。謂此叁法居種子時。及未合前。皆無順生心所作用。于叁合位功能乃生。既與前。珠說名變異。變異即是叁體上用
正解變異體即叁法。次解分別
論。觸似彼起故名分別
述曰。分別之用是觸功能。謂觸之上。有似前叁順生心所變異用功能說名分別 分別即是領似異名。如子似父名分別父 此意總顯根等叁法。有能順起心所功能名爲變異。此觸亦有順生心所功能作用領似彼叁。是故名爲分別變異 問叁和之上有功能順生于觸名變異。觸既似彼有功能。亦自順生名分別 設爾何失 若自順生名分別。應說觸觸以爲緣。如順生受有功能。說觸用名分別故。若自不順名爲分別。何故似生受等。非似生于觸耶 答觸不似彼生觸功能。不自生故。如受等法不能生余。即無領似。例觸應爾。又分限故。謂根.及境能生于識。亦能生余。二種功能。識但生余無自生用。例觸應爾。觸不似彼生識.及觸二種功能。無勢分故。若約見.自證分相生。亦有似義。又如受領觸不領作意等 問若似叁功能。名分別變異。何故集論第一等。雲于根變異分別爲體。爲答此問故次說雲
論。根變異力至根之變異
述曰。下會相違。謂叁和位引觸起時。根變異力勝余二種。故集論等。但說分別根之變異。不說分別識.境變異 今言等者。等取雜集 複言根之第六轉者。顯變異是根體之用。對法論中以根用勝但分別根。仍不分別根功能盡。唯能領似順生叁受所有功能。以受是觸近所生故。辨中邊論第一卷雲。觸能分別根.境.識叁順叁受故 分別生叁受同對法文。分別根.境.識稍寬對法。皆有順生叁受相故。此中通取似一切能。最爲盡理 又彼論中言分別者。是分別義。根等有能生叁受分位。觸能分別令叁位珠。分叁位別故名分別。今此解好 問何故叁和唯根獨勝 答一由主故。有珠勝能名之爲主。二由近故。能近生心.及心所也。叁由遍故。不唯生心所。亦能生心故。四由續故。常相續有。境.識不爾。故境體雖能生心.心所。以非主故。又非近故。偏阙二義不名爲勝。心雖是主近生心所。不能生心。不自生故非遍也。阙遍一義故非勝。境.識皆不續。識有境生故俱阙續義。非得勝名。唯根獨勝
問觸之功能如前可解。豈不能與心等同緣。唯此分量名爲觸耶
論。和合一切至是觸自性
述曰。更有余能非觸爾所。謂觸亦能和合一切心。心所法。不令離散各別行相。同趣一境。是觸自性。設無觸者。其心.心所各各離散不能同緣。今不散時皆觸功力
說自性已。觸業如何。前解功能雖即是業。舉業顯體故非業門
論。既似順起至所依爲業
述曰。即此觸數。既似叁和有能順生心所作用。即能生起余心所法。故以受等所依爲業。受等心所皆依此生。若無生能非所依故
何以知者
論。起盡經說至觸爲緣故
述曰。經明生滅名起盡經。從彼所明以立經號。若觸但能生受非余者。應余二蘊不以觸爲依。無心起時無諸心所故諸心所皆觸爲依
論。由斯故說至和合而生
述曰。由前理教契經複說。識.觸受等因二.叁.四和合而生 如經所說眼.色爲緣能生眼識。說識依根.境二法和合生。經雖複言作意力故識乃得生。此辨所依故今不說。彼能警心依心而有。非心依故此不說之 問觸依叁和生。名分別變異。識依二合生名分別根.境 答准于觸理亦可然。又是主故不同于觸。二解並得。契經複說叁和故觸。說觸依根.境.識叁和合生。起盡經說受等皆以觸爲緣故。即是受等依根.境.識.觸四法和合生 問若無自證。可說心是二和合生。既有自證。心亦依心。心體亦是叁和合生 答今依見分別體者說。同體爲依非此所說。若亦說者。如次複以叁.四.五和合生。心.心所法各自依故。此說親.現依。不說疎.種子。若說疎依.及種子者。法則有多 問若諸心所皆依觸生。何故瑜伽第叁.及五十五。說以受.想.思所依爲業。不說所余心所法也
論。瑜伽但說至舉此攝余
述曰。由此思體爲主勝故 一者思是行蘊主。故集論初說雲何行蘊。謂六思身 彼自釋言爲導首故 二者思能造諸業勝。舉思攝余法。非但獨取思。故諸心所皆依觸生
問曰若爾何故集論.顯揚第一.五蘊等。雲受依爲業
論。集論等說至近而勝故
述曰。此即總舉唯受所由
何者爲近。複是勝耶
論。謂觸所取至引發勝故
述曰。觸之所取可意.不可意.及俱相違相。與受所取順益.損害及.俱相違相極相鄰近。相鄰近者是相似義。即可意等相。與順益等相。行相極相似。故名爲相鄰。如世有言此物.彼物深極相似。相似.相鄰體一名異。此解即是約境相近 又觸引發受勝余心所。故觸觸苦等觸時。受受于苦等受。叁受分位觸.受相同。此解即是行相相似故名爲勝。余不領此可意等相。及苦等位。故集論等不說作依 問。觸似叁和名分別變異。受似于觸名分別觸耶 答釋此難至受當知
然今大乘。同一切有部觸體是實。唯經部一師叁和成觸者。難大乘曰。說觸是叁和。何得有實體。爲破彼計故次說雲
論。然觸自性是實非假
述曰。此立宗也
論。六六法中心所性故
述曰。自下叁因。此即初也。俱舍第十.正理等雲。謂六內處。六外處.六識身.六愛身.六觸身.六受身。今取界身足論六六。謂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 經部計愛亦是實有。思分位故不同假觸 破之量雲。觸別有體。六六法中心所性故。如受.愛等 若依俱舍六六法者。彼計根.境假非實故。言心所意簡前二。如順正理第十卷中廣破經部
論。是食性故
述曰。此第二因 又此觸數定是實有。四食性故。如余叁食 段食香.味.觸既許是實。故以爲喻。四大觸實故。于理無違。或應心所亦通于下。簡略便盡
論。能爲緣故
述曰。此第叁因 又此觸數定是實有。緣起支中心所攝故。如愛緣取
思分位故彼亦許實。諸心所支皆是實有
若就他宗。十二支中設但少實。即得爲喻彼全不許觸少分實。許少分實余假不成。無異因故
論。如受等性非即叁和
述曰。言受等者。等二因之喻。及初喻中受等心所法。或受可通初後二喻。但等中喻。即以叁因破彼經部 非即叁和。亦得說爲第二宗法。此爲宗法即無妨也 此中大乘。觸別有體非即叁和 經部一師說叁和成觸。觸即叁和。是假非實 又一師說叁和生觸觸非叁和 一切有部觸雖別有。不能分別變異而生心.心所等。但以受等所依爲業 叁部不同
論。作意謂能至引心爲業
述曰。解第二數。文可知也 初略明體.業。次廣。後破。顯揚等同 何名警心 如何警心 何位警心 起已方警。更何須警。先已起故 未起即警。應警一切心。能警作意亦未生故。如何能警
論。謂此警覺至故名作意
述曰。謂作意等並未生位。其作意種。義警應生心之種曰可起趣境。非警一切心之種子。彼未逢緣不定生故 作意警心有二功力。一者令心未起正起。二者令心起已趣境故。言警覺應起心種引令趣境故。正理師說。作意之用在未來起。此在種子義勢亦同。由作動意立作意名。作意種子能警心種。此解依文 或現…
《成唯識論述記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